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早期教育个案-当当妈(2)
 2003年11月26日 22:29 新浪育儿

  转贴当当妈的帖子----当当吃饭

  当当吃饭

  当当每和小朋友一起吃饭,当当妈总能得到别的妈妈的羡慕:"当当吃饭怎么这么乖呀!不用大人管,自己呼噜呼噜,不吃饱不离桌。不象我们,追着喂都不吃"。

  当当吃饭的确很乖。大人和别人吃饭经常带上他,决不添乱。先是起码半小时他埋头猛吃,然后一小时,他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带的火车等玩具,因地制宜地用筷子什么的搭铁轨,开来开去,除了偶尔向妈妈汇报一下铁路运行情况之外,基本上不打扰妈妈和别人谈话。

  当当妈在孩子未出生时读育儿书,里边说要相信孩子对饥饱的判断力,并且说孩子是有波动的,不会顿顿一样。当当妈牢记这两条原则,发现行之有效。

  当当自出生以后,什么时候吃奶,要吃多少,基本上自己决定。对当当的哭声,妈妈很有研究。如果是饿了,妈妈看看表,只要超过两小时,就会抱过来喂,不会硬耗到三小时。饿得狠了,孩子会一通猛吃,下次自然间隔时间长。妈妈和当当玩的时间充足,当当精神很愉快,因此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偶尔有几次不好好吃,妈妈认为也正常,并不强迫他,因此当当从小就能判断,不会暴饮暴食。

  当当过了半岁,爷爷奶奶开始帮妈妈喂当当。他们对当当妈这种"自由放任"的态度不以为然,疼孙儿心切,千方百计想往当当的小嘴里多塞点儿东西进去。当当不配合时,爷爷奶奶的招儿就多了:这边展开精彩表演吸引注意力,那边赶快一勺一勺抢着喂。有一阵儿,当当对拧门把手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每次吃饭,爷爷半蹲着抱当当,让当当的小手刚好能够着门把手,奶奶则在客厅和厨房之间穿梭往来地运饭喂饭,要让孙子口口吃到的都是热饭。偏偏孙子是美国习惯,奶都喝的是冰箱里现拿出来的,对热饭一概拒绝,奶奶又和爷爷一口口吹凉,再送到小皇帝的嘴巴里,说是这样才香。当当妈多次抗议无效,在旁对当当怒目而视,可他浑然不觉,还仰着小红脸儿对妈妈笑哩!

  这样的日子倒也不长,爷爷奶奶回家了。两老前脚出门,当当妈后脚就把当当往高椅子上一放,说道:"小子,你的好日子结束啦!你妈妈我可没奶奶这么好性儿,也不想培养你这些高贵毛病,从现在开始,想吃你就吃,如果摇头不吃,妈妈只会再问一次,不吃就收碗。"第一顿当当刚吃了几口就对妈妈不理不睬,妈妈说到做到收了碗。下午不到四点小家伙就闹开了。妈妈给当当喝了一杯胡萝卜水,五点开饭,小家伙急得上手就抓。就这样,不出一星期,当当妈得意洋洋地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汇报说当当会自己吃饭了,乖得不得了。将信将疑的爷爷奶奶再次见到当当时,发现他的体重比老人一勺勺喂的大一岁的孩子还重,当即对当当妈表示认可,并作为模范经验广为宣传。

  当当也有不乖的时候。羡慕当当妈的妈妈们如果聚餐后跟着当当回家,就会发现当当下一顿往往吃得很"不乖"。原因很简单,出去吃饭是换口味,孩子自然吃得多。那下一顿就不太饿,自然吃的少。有一阵,当当的阿姨反对当当跟妈妈出去,理由是每次回来都不好好吃饭。妈妈说:"他不饿呀!下顿肯定吃得多,一平均,还是够了!"果然,当当第二天早晨拉开架势,吃了一瓶酸奶半袋鲜奶,两片奶酪,一片抹了花生酱的面包,还从爸爸碗里喝了几勺粥,让妈妈自愧不如。

  当当妈总结经验说:如果供应充足,连小动物都不会饿死,何况咱们是大脑高度发达的人呢?更何况,如果你连孩子能判断饥饱都不相信,将来他长大了,你能相信他的其他判断力吗?而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连自己是否吃饱了都做不了主,你又怎么指望他能有机会发展他的判断力呢?

  转贴当当妈的帖子----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

  DD妈以为,可以用六个字来评价蒙台梭利教育:真实、实用、完整。

  说它真实,是因为蒙氏理论不是抽象的哲学讨论,而是以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观察、发现为基础,是从活生生的孩子那里得来的生动经验。在讲授蒙氏理论的课堂上,最为兴奋的是那些年轻的、对育儿经历记忆犹新的妈妈,她们不停地交头接耳:"没错!我女儿就是这样!""简直太对了!我儿子就这样!"也许因为蒙台梭利本是学医出身,她秉着科学精神,对儿童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分析,这些精到的观察分析使她有别于许多教育理论家。蒙氏不仅仅是个理论家,她还是个实干家,根据她的理论发明了新的教具,在自己开办的儿童之家里使用。在继承前人、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她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可以实际操作的教育体系,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具、教学步骤与方法、对儿童的观察记录、日常秩序乃至教师的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因此,DD妈认为,蒙台梭利可以称得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比如,蒙台梭利发现,从出生到六岁,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是智力、思维习惯、品格及所有心理潜能发育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此时的心智具有极强的吸收力,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因此,她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儿童的一生奠定智慧和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终生的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的工作习惯。她设计的教具,重视感官教育,使孩子不仅通过视觉,而且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来认识世界。

  蒙氏发现,儿童在六岁之前的不同阶段,对秩序、行走、语言、手的运用、细小事物、独立自主等有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中,某一心理能力发展极为迅速。比如,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1-2岁期间,非常喜欢走路,不是为了走到哪里,而是从走路的过程本身得到满足,尽管走得摇摇晃晃,也坚决不肯大人抱。如果环境制约,无法让孩子发展该方面能力,孩子会有挫折感。而如果充分利用敏感期,则事半功倍,既满足孩子又达到教育效果。因此,蒙氏课程根据儿童敏感期设计活动,安排顺序。比如针对行走敏感期的走线活动,针对手的运用敏感期的抓、倒、舀、夹、挤、转、刺、切等动作协调活动,针对秩序敏感期的归类活动,以及强调教室里的秩序等等。

  蒙台梭利观察到,儿童有自主学习的需求和能力。因此,蒙氏教具都摆放在低矮的架子上,供孩子自由取放。只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将玩完的教具放回远处,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想玩什么,要玩多久。她还发现,儿童有强烈的个人自尊感,而成年人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感。因此,蒙氏教具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教师也要把握好教具的难易程度,在孩子有成功的可能之前,决不让她们贸然地经历失败而失去自信。

  同时,蒙氏教具都具有自我纠错功能,孩子不需要成年人的指点,就可以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儿童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蒙氏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还表现在日常生活课程设计上,这一点将在《蒙氏教育与中国国情》一文中介绍。

  总之,DD妈以为,如果要用六个字来概括蒙氏教育的原则,这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具体地说,就是:以对儿童的深入了解为依据,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成长步骤,处处为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而非成年人的便利而设计,最终实现儿童的终生幸福和长远发展。

  转贴当当妈的帖子----蒙氏教育与中国国情

  在众多的西方幼儿教学法中, DD妈以为,蒙台梭利教学法称得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因如下。

  首先,蒙氏教育一向重视儿童的学业进步。很多其他国外教学法都不在幼儿园阶段教孩子识字、做算术。但蒙氏教学法使用多感官的教具,不仅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孩子阅读,而且在算术、自然知识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接触到很多颇为高深的内容,比如:平方、立方的概念,太阳系九大行星等自然与博物知识。成年人往往觉得不可思议,学前幼儿怎么能理解千位数加减乘除,以及平方立方概念。但当你仔细研究蒙氏教学法后就会恍然大悟,甚至象DD妈的一位朋友那样大叫:"太巧妙啦!咱们小时候怎么没有蒙氏教学法呀!"

  蒙氏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数学,而且对数学的热爱终生不减。因此,不少人都感到,数学教育是蒙氏教学法中的精华。DD妈曾读过一本书,一位十三岁少女在父亲的辅导下自学完高中全部课程,这位父亲使用的方法与蒙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提取精华,将知识融会贯通,"把书读薄"。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蒙氏教育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科学的手段有助于孩子尽早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为将来的学业成功打下基础。

  蒙氏教育不仅能适应当前国内教育的需要,更能弥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不足。蒙氏非常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她的课程体系包括烹饪、园艺、清洁等各种工作。日常生活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孩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从中智力也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孩子发现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从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对自己充满信心。曾见过报道,说国际夏令营中的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相比,动手能力差,实际处理问题能力低。DD妈看过日本蒙氏园的录像片,两岁三个月的小姑娘就能用刀(当然是不十分锋利的刀)切黄瓜,两岁半就用安全剪刀剪纸,四、五岁更是飞针走线,挑花刺绣,那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由老人保姆团团服侍的小皇帝当然无法与之抗衡了。由此DD妈想到,不仅孩子应该接受蒙氏教育,家长也该"蒙氏"一下,有助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蒙氏教育的第三大好处是秩序与自由的完美结合,能给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以启迪。蒙氏课堂很自由,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可是,这种自由是有前提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比如,把一样东西收拾好,然后再玩下一样。有了秩序,才能保证自由活动有效进行,教室里不会乱作一团;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自由,孩子的能量有了正当的去处,就不会处处与老师做对,成心破坏秩序了。

  关于自由与秩序的这一辩证法是DD妈在带DD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全家人里,妈妈的话DD最肯听。别人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时,DD有时偏要试一试。一旦妈妈说了"No",DD就伶俐地走开了。妈妈很少说"No",在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上让孩子随意,但少数的几个"No"令行禁止,DD便肯甘心服从。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与一所国际幼儿园做邻居,她说,外国小孩挺奇怪的,平时疯得不得了,可是一旦老师发了令,能一下就收住。咱们的幼儿园里平时管得严,一旦放开,孩子疯得根本收不住。孩子越疯得收不住,老师就越不敢放,形成了恶性循环。蒙氏教育将秩序与自由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的前提下使规则内化,有助于我们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培养出新一代的好公民。

  请教张教授关于幼儿性心理

  张教授您好!

  看过您一系列关于幼儿性心理方面的帖子,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非常感谢!

  现在常可以引经据典地告诉嫉妒儿子的爸爸,如果父母过于清教徒式地排斥孩子对异性父母的亲昵,可能会导致孩子成年后对异性的过度迷恋哦!不过有一个疑问:我记得您以前的帖子中,对传统老年人逗男童生殖器的行为好象是比较宽容的态度,但这次的帖子里写到这事的口气较为不同,是否是说需要把握分寸,不能过度?据我观察,不少"知识型"妈妈在这一点上与公婆常常有冲突。

  觉得您在这方面的见解既有最新理论,又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能否推荐一、两本书籍给大家?谢谢!



    关键字:早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早教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