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早期教育个案-溜溜妈妈(6)
 2003年11月29日 10:57 新浪育儿

  给爸爸们看看--在家饱食的岁月 

  这两天翻看帖子时,发现有不少关于父亲的帖子,兀自感动,于是上帖此作,以和应。如果斑竹觉得不妥,敬请删去。

  父亲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生,毕业于交大,如果不是因为爷爷的资本家成分,他也不用去高校教上几十年的书。父亲是学高能物理的,也就是搞原子弹的,后来也就只能在家做做盐茶蛋了。

  父亲教的书是可以行走于江湖的,那种所谓的地质人是也,却又是基础课部,所以又不会真的寂寞到站在山头,把一箱钱打开,任风吹散。只是在结婚之前便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让人羡慕不已。每回在饭桌上一说到这些,老爸就会慷慨激昂,脑门放光,手舞足蹈一翻,让我无比羡慕。

  小时不觉家教很严,自己总是玩得屁颠屁颠的,才晓得回家。只要做完了作业,也不会说我。对于第二个女儿,父亲总不是很顾得上。用母亲的话来讲是:第一个,觉得新鲜好玩,又是指导读书,又是指导课外作业,到了第二个就有点放任自流了。因为父亲总在家里备课,所以也会不自觉地跟随着看书,如果是在家的话。如果父亲不看电视,自己也不会想起去动电视的脑子。偏偏父亲又不常开电视,弄得我现在对电视没有什么免疫力,坐在电视机前,一会儿这个台,一会儿那个台,总有我的喜爱。

  那时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被赶去参加游泳队,然后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后来问父亲,为什么叫我去参加游泳队,父亲的解释也只是:"至少你将来掉到水里,不会因为害怕而淹四。"那时自己个子很矮(现在也不高),站在一堆反穿游泳衣的高个子姑娘中间,难免紧张。上台前,父亲总是不停的给我鼓劲,告诉我没事,听到枪响就下水去,拼命游就是了。父亲则负责为我们照像,那时家里的是一台135胶卷的立式相机,没有放大设备,照片都是自己洗的,小小的一张,每次有人指着那些小得看不清人的游泳比赛照片和颁奖照片问时,父亲所有的自豪便都显现在脸上。现在游泳已成为我终身的一种爱好了。

  学习画画,开始也是父亲接送的。刚开始时,还太小,就在师大附中学习,因为有四站路,父亲不放心,便每个周日陪我读书。我们每周日早上六点起床、吃饭,骑半小时自行车来到路口,然后再坐快一小时车去上课。中午的时候,来碗美味的热干面再一起回家,一起回家的日子总是最另人开心的日子。半年后,父亲认为我可以自己独自上路,就不再陪读,那时自己才小学三年级。但父亲仍在车站等着自己背着很夸张一块木板的女儿回来,但自己又特别喜欢周日一个人在街上游逛的日子,所以难免会迟了到车站,但父亲总是很耐心地等待,最多也只是问一句,怎么这么迟?一年以后,开始去总校上课,也学会了骑单车。因为总校很远,坐车起码一小时,起床得更早了,回来得也更迟了,但父亲依旧每次骑车伴我来回半小时的车程。

  至今记得那天我拿了现场比赛的画画奖,奖品是一个男孩的半胸石膏像,真人大小。武汉的汽车是很恐怖的,我先被父亲推上车厢,站在车厢里,看着父亲艰难地举着它,在汹涌的狂潮中挤上来的,然后一面满心高兴地说,幸好它没事。

  那时已有了爱美之心,背着一个很夸张的画板,总会觉得异样,问父亲要时,父亲总是乐呵呵地说,挺好看的,别管别人的话,我们的女儿很特别嘛。于是释然,直到现在我对这一类异样眼光的承受能力依旧很强。

  后来,因为逆反心理,我参加学习的作家学习班没有继续下去。那天,父亲坐在床边抽着烟,很认真的问我,你确实决定了不再学下去了?在我重重地点了几下头之后,父亲不再做声,以后也没有再问我是否值得,倒是自己后来偶尔想起,有一点后悔,自由的代价是后果自负,这一点自己很早已经知道。

  六年级时,爷爷过身,父亲是长子,也是唯一不在爷爷身边的儿子,一人回广州打点一切,我们都还茫茫然,走之前父亲没有说什么,回来之后也没有见父亲说什么,我们是在父亲双翼下,保护得很好的一对雏。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了在亲人双臂里,哭得一塌糊涂的父亲的照片,才明白日子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慢过,生命又是如何演绎着生生不息。

  也许是在外面摸惯了,初一时,我们几个女生结伴去一个同学家乡,某一水库玩,父亲竟然同意我玩几天。那天下午应其中一个同学家长的强烈要求,我们只能赶了回来,我问父亲,你为什么不担心呢?父亲乐呵呵的说,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就知道你们中有人会吵着当天回来。

  在那些我们家和亲戚家收入悬殊的日子里,他又是怎样地呵护着我们,至今在我脑海中依旧没有悬殊日子的记忆,仿佛从来不曾有过。

  母亲曾经长过肿瘤,开始也不知是好是坏。那时我们还在武汉就已经查了出来,但无法确诊,因为技术,因为钱。可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一样的闹,一样的要吃要喝。后来回来广州后,确诊为良性,准备做手术了,我们才知道。切除手术后的日子,每天父亲都去看母亲,却一直不许我们去,因为姐姐要考大学,要有人照顾我,直到那天看见母亲瘦小的身子圈在病床上,我才明白严重性。有时我在想,如果同样换成自己,自己又会有多大的坚忍?

  考大学时,那是第二天早上考数学,准备进考场时,忽然发现圆规没带,一下子慌了手脚,父亲果断地找了一位送孩子来考试的家长,送他去找圆规,终于在开考前,给我送来。望着远处父亲汗水沥沥地向我招手,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是有一种怎样的期望。

  工作以后,一边上班,一边在读研究生,相当辛苦。上班那里,我们是做工程的,一说要出图,就没日没夜;研究生那里,作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又是论文,又是设计,比大学时还要忙,睡觉时间已经被压到了极限,常常是白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拼命抓紧地画一天的图,晚上晚饭后又趴在图板上画到三、四点钟,每天每天地过着这种近似疯狂的生活。自己常常在饭桌上忍不住讲着讲着就哭出来,父亲总是说,没事没事,交了图就没事了。同时帮我采买各种各样的纸笔书籍等,帮手裱图之类能帮上手的事,做点美味夜宵什么的。

  父亲是顺德人,自古有下厨的传统,什么菜到了父亲手里总是做得有模有样,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炒青菜,父亲都做得让你一口接一口,放不下筷子。又因为父亲去过很多的地方,于是各地美食父亲多少都能做上一点,说上几句。每次父亲想做一道好菜,总会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直至大家满意为止,同时也就培养出了我这个"美食家"。

  读大学时,周日回家被我们美喻为"充电",那汤水滋润了我下一周的胃。

  几年前问起父亲,退休后的打算,一曰:造人造钻石,一年前再问,又曰:旅游;前一阵又问,再曰:炒股。父亲总是这样,乐观地排布着一切。

  走在社会的大海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一个分子,当风浪来袭时,父亲总象一个掌舵的,把握着一个家的方向。记得有一则故事,说有一对鸽子(可能是这种鸟吧),因为在翅膀下呆久了,飞出来,当它们的后代降生了,它们也举起翅膀,遮阴避暑,当他们的宝宝展翅离开,象它们当初时,这一对鸽子才发现,翅膀以硬得不可能再放下来了。

  这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父亲就是这里面的一个环节,也许平凡,也许没有什么亮色,但这就是我亲爱的父亲。

  尽管父亲节已过了半周,任忍不住写下以上片断,比较无序,比较散乱,只在献给父亲-我亲爱的老爸。

  妞

  乖乖妈收作业--顽皮捣蛋记

   

  乖乖妈布置作业后,溜溜妈沉思良久.顺口问溜溜爸,回答是:"调皮的事?多了去了.随便一想就是."

  其实,溜溜天性比较老实,所以妈妈甚至有心鼓励溜溜长点脾气,但以前的妈妈,是非观过于鲜明,恐怕还是"讲道理"的次数占绝大多数把.后来,妈妈逐渐校正自己的同时,发现溜溜也正起着变化,有几次,甚至干出令人吃惊的事,让妈妈对他刮目相看.

  一次是幼儿园放学,大姐姐去接溜溜,溜溜和同学边跑边扔石子玩.平常家里说过这么作危险,但当时俩人特别来劲,屡教不改,后来,果然砸到了路边的小车,车主一出来,那位平时就特有主见的同学,撒腿就跑,剩下溜溜站那儿吓得浑身发抖.姐姐一边安慰溜溜,一边反复跟人赔礼道歉,溜溜被吓得不轻,只知道哭,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幸好车主还不错,原谅了孩子的调皮,否则,真不知该怎样收场.

  另外一次也是和那同一个同学,俩人在楼下骑滑板车玩,接着,又来了一个大几岁的姐姐,在一边骑自行车.不知怎么开始的,后来成了两个小子追着姐姐在转圈,最后,姐姐被磕了一下,腿上的皮都破了.这还不算,姐姐的妈妈拉上两个小子评理时,其中一个还说:"就撞了,怎么样?下回还撞呢!"

  妈妈当时正在做饭,等后来知道了,问溜溜时,溜溜边哭边说,不是自己撞的,那句话也是同伴所说.我想,以俩人平时的水平,溜溜多半说不出这样的话,也轮不到溜溜说话,但滑板车骑的飞快,真不好说一定就是别人撞的.况且,是不是故意撞的,还有些说不太清.

  溜溜每次犯了错误回家,一定话特别多,幼儿园啦,书上故事啦,滔滔不绝,不知是不是有掩盖罪行的打算.一旦大人主动提起,又一脸的沮丧,大概平时"懂事"的孩子,心里负担都较重吧,我只好先问清情况,然后边安慰边批评,一方面说明后果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强调,小孩子犯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比如舅舅当年,妈妈当年,怕给他太大的压力(这个度,真不好掌握,各位妈妈不知有何高见,尤其是男孩子的妈妈,调皮孩子的妈妈).

  等他平静下来,我让他想想以后碰到这种事该怎么办.

  溜溜说:"要道歉...告诉别人我有压岁钱,赔给别人,他就不会那么伤心了...".

  妈妈然后帮着总结了4条,让溜溜记住.第二天,领着溜溜去给阿姨道了谦(没看见那个女孩),顺便让溜留说明当时情况.接下来几天,还考问了溜溜几次,看是否记住了.

  4条教条是:

    

  1.先道歉,表明不是故意;

    

  2.说明情况:怎么发生的,谁干的等;

     

  3.下不为例,并作赔偿;

    

  4.不能解决,就近或打电话找人帮忙交涉:老师,家长,穿制服的人.

  后来,溜溜没再犯这样的事,不知是吸取了教训,还是暂时没有机会.多半是后者吧.教条未经实践检验,也不知是否管用.妈妈倒希望,在万一发生更大事故之前,溜溜能学到足够教训. 



    关键字:早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早教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