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春季护理专题:春天的问候> 正文

 作者群:“山边石”Vs“越洋电子邮件”
 2003年12月10日 11:05 《十万个问什么》小学版第二系列

  《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除了要归功于好的科普政策外,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始终拥有一批优秀的作者,这其中著名的科学家、也有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然而无论是哪个时期,无论是哪个身份的人物,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科普的“热心人”!

  仔细的人一定会发现,第一版中有好几册中的作者名录中都出现了同样一个名字:“山边石”,据科普作家陶世龙回忆,这个叫“山边石”的人,其实就是当时的一批编辑,他们有时找不到合适的作者,为了保证每册知识的系统性,这些编辑亲自动手写起稿子,也照样是“一丝不苟”。在当时,从事科普创作的并不很多,许多科学家,在搞科研的同时,往往会主动承担起传播科学的任务,或写稿、或审读,或做顾问,华罗庚、张钰哲、李四光、竺可桢、苏步青、戴文赛等老一辈科学家都曾经以这些方式参与过《十万个为什么》的工作。

  而在新世纪版里,著名科学家为《十万个为什么》撰稿的传统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包括原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在内的21位院士参与了新世纪版的编辑工作,是少儿社成立以来劳动院士最多的一次。作者队伍的层次是丰富的,而且,也不会遇到前辈编辑们找不到作者的麻烦。更令人感动的是,一些留学海外的学子得知编辑新世纪版的消息,主动通过电子邮件和编辑联系,表示要为国内的科普事业尽点力。来自芝加哥大学的汪兴无教授不仅通过电子邮件寄来了他撰写的《为什么人体免疫系统能消灭“敌人”》,还特地亲自绘制了6幅科学示意图,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王水平教授、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周永迪博士、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的欧阳峰博士都为新世纪版的编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海外学子的加入,让新世纪版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靠得更近了,也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一本经久不衰图书的魅力所在。

  从以上的几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少儿社《十万个为什么》成长的背后,维系它作为品牌图书不断发展的力量正是该社在图书出版中一贯坚持的“高质量、针对性、文化积累”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又会借助这部书的不断发展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出版文化的传承和品牌图书的成长成为彼此交融的一件事,然而品牌图书的成长不会因此而止步不前,它依旧需要另一种动力去实现自我的蜕变。这种力量则来自于文化创新。

  (徐斌)



    关键字: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十万个问什么》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