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素质教育

 宝宝尿床后-自尊发展好契机
 2004年05月26日 07:03 《聪明宝宝》

  宝宝尿床,不仅是生理问题,更会影响自尊发展。

  因此,父母只有正确对待、适度训练,才能使避免孩子的身心受损。

  说起尿床,眼前便浮现出许久前的一部美国电影——《孤独的长跑者》,那个得了遗传性遗尿症的男生,每天一放学就拼命跑回家,为的只是收回被母亲挂在窗外的床单……可见,父母如不正确对待孩子尿床的问题,就很可能让孩子失去自信与自尊,感到孤独、自卑。

  尿床:关联自尊发展3要素

  尿床也统称为夜遗尿,是指5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一般来说,轻微(即不频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的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相反,频密而持续的尿床很可能和隐藏性病理原因有关,必须给予重视和适当的治疗。

  中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宋主任介绍,儿童自尊发展共有4个要素:外貌、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而尿床问题与后3大要素都密切相关。因此,为避免尿床儿童的自尊心受伤害,家长的态度十分关键。

   尿床:易让宝宝感孤独

  很多孩子都以为只有自己才会尿床,因此对尿床的问题羞于启齿。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尿床是儿童期很常见的问题。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最近进行了一个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香港超过16,000名5~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约有2%的儿童有夜遗尿;而接受调查的5岁儿童当中,大约有16.2%的孩子经常尿床。从比例上还显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现尿床的情况。

  儿童心理专家陆蓓蓓老师指出,孩子往往会因尿床而产生其它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如孤独、畏羞、焦虑、反叛、精神不集中、对社交活动退缩,甚至不敢参加任何需要在外间过夜的活动。因此,陆老师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无论在对孩子实施任何一种行为训练或当孩子的身上产生任何一种问题时,都应注意教育“适度”,置之不理或过激表现都会使孩子受伤。

  尿床:不可重视、不能无视

  传统观念一直以为尿床是由于儿童发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视孩子的尿床现象,只是采观望态度。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进行的婴儿膀胱活动及睡眠脑电波研究显示,即使在新生婴儿,排尿也不是由简单的脊柱神经反射控制,而是与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有关。超过1岁的小儿已不会在熟睡中排尿。除却一些生理因素(如遗传、膀胱功能障碍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继发性尿床的决定性因素,如家长因尿床而过分指责孩子,则很可能会加强孩子脑中的夜遗尿信号,使尿床次数变得日益频繁,甚至持续到成年。

  对待尿床的宝宝,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陆老师建议,别把尿床当大事,也千万不能忽视行为训练。孩子尿床后,应该尽快为他换上干净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帮他做清洁时小声、温柔地告诉他:“长大了,不该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责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憋不住想小便,家长则可先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告诉孩子,想小便的时候可以举手,老师会同意让他如厕。

  尿床儿童的家长还应注意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训练和作息调整,如晚饭后减少喝水,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饮料;每天为孩子做一个小记录,如孩子这几天没有尿床,父母就应给予奖励;午睡中或半夜把孩子叫醒如厕,但不要将痰盂放在床的附近,请他多跑几步上厕所,这样有助于他调整生物钟。

   3种方法治疗病理性尿床

  如果孩子在3岁后,还频繁尿床,那么建议家长马上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首先,看看是不是病理性尿床。如果父母都有尿床史,孩子很有可能遗传到尿床。如果是病理性尿床,也就是“遗尿”,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勇敢去面对、积极治疗。

  麻宏伟教授介绍,现代医学一般采用下面3种方法治疗尿床。

  排尿训练:使用尿湿报警器或者闹钟:将湿度感应器放在患儿内裤上,孩子只要一排尿就会报警唤醒患儿,以训练患儿对膀胱膨胀的敏感性并及时苏醒。这种方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但短期内不能立刻见效,须长期坚持使用,治愈率达70%,复发率低。不过如果湿度较大,报警器常常会失灵。所以华南地区的家长也可以选择传统的闹钟来代替报警器。

  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DDAVP,商品名:弥凝片)有改善睡眠、促进觉醒的作用。口服0.1~0.2mg,每晚1次,3个月1个疗程,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用药时须限水以防水中毒等副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小剂量长疗程(6~12个月)远期疗效较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DDAVP与中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用DDAVP,如中药遗尿合剂。

  [BOX]聪明宝箱

  尿床儿训练助手

  晚饭后减少喝水,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饮料。

  为宝宝制作“不尿床日”的记录本,庆祝“干爽日”。

  叫醒熟睡的宝宝如厕,并故意让他多走几步、醒一醒后再小便。

  文/吴丹宁、程洁。



    关键字:素质教育  性格心理  身心发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性格心理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 春天在哪里
·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 世上只有妈妈好
宠物乐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