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可以说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数理概念,也是以后所有数理学习的基础。没有归类,何谈数和量的概念,数和量就是衡量一类东西的尺度,是建立在归类的基础之上的。
归类是个很原始的概念,孩子生下来就在归类了。亲近的人是一类,可以吃的是一类,床上的东西是一类……,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归类训练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只要他能理解归类的原则。
归类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大到物种分类学科也是归类。对孩子来说,归类训练应该到什么程度呢,有什么要求呢。我见到过一维分类,二维分类的提法。比如,苹果就是一维;红苹果就是二维分类了。并提出何种年龄段可以达到几维分类的程度。这作为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阶段的考察能否有用我不敢肯定。但以此作为对孩子归类训练的目标就大有疑问了。
其实一维二维乃至多维分类本身的区别都不大,多维分类都可以转化为几个独立的一维分类。每个独立的分类原则孩子清楚的话,组合起来的多维分类也就不会有认知程度上的制约。
我看到许多孩子在多维分类方面出了麻烦,实际上是家长要求他同时进行的原因。这就是硬性把分类划分为一维二维,乃至多维的不良影响。对一个普通的2岁多的孩子,你对他说:“去水果盒里挑个大的红苹果吃。”孩子应该都可以给你满意的答案。看看这是几维归类,大;红;苹果;可以算是三维归类了吧。也就是说,只要孩子熟悉了各个归类原则,那么多维分类对孩子来说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对多维分类硬性地要求孩子同时进行是不错误的,是没有理解了归类训练对孩子智力发展起作用的方式和锻炼的方面。归类训练不是要孩子记住归类的原则,而是要对孩子进行分析归纳的训练。
比如:从水果盒中把所有大的红苹果拿出来。
同时进行是可以的,这就是单个水果看,看是不是大的红苹果,是就拿出来。这是单个个体分析方法。
也可以是先把苹果拿出来,再把不是红的去掉,再把小的去掉。
也可以是先把红的全检出来,再把不是苹果的去掉,再把小的去掉。
这一类是把多维分解成一维分类的方法。
还可以是第一次来个二维把红苹果找出来,再选出大的。
这一类是把某些规则组合(如红和苹果)组合的分类方式。
甚至还有把不是红的,不是苹果的,小的全检出去,剩下的就是符合要求的的反向选择方式。
可以看到方法太多了,而同时进行只是其中的单个个体分析方法。而我恰恰认为这种方法最锻炼不了孩子的分析归纳能力。归类训练就是要让孩子去观察分析要归类的对象和归类的要求,找出他自己觉得最合适的归类方式。比如果盒里,红色水果最多,就先选红色的,再去管苹果和大,就是可行的方案。如果是7,8个大红苹果,和2,3个其它的话,用反向选择就是不错的想法。
归类训练就是要让孩子能去根据对象和规则采取相应合适的方式,一来加深对对象和规则的理解,二来培养他分析对象规则的能力,策划方案的能力。
家长在这过程中可以做什么呢?一是要了解孩子归类的方法,也许觉得孩子采取的不是最合适的方法,在要先弄明白他为何会采取这种方案,有没有道理,怎么走上弯路的。然后去启发孩子找到更合适的方案。要尽可能多的演示不同的分类方案给孩子看,开阔孩子的思路。然后和他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开始可以只针对眼前的这个分类个例来比较,如果觉得孩子理解能力够的话,再扩展到每个方案的适用范围。
还可以注意孩子在归类中处理事物的习惯,这也是一种培养。
比如孩子错误地拿了绿苹果放到篮子里,开始没发现,继续在找大红苹果。后来找了个回来准备放时突然发现了这个错误。这时孩子有不同的方式。
有的是把手中苹果先放回盒去,把这个错误的绿苹果挑出来再继续。这是遇到错误地还原性处理模式。
有的是把手中随便放到一个方便的地方,先把那个绿的挑出来再检起那个放下的,继续。这是遇到错误地中断性处理模式。
有的是继续把手中的放进挑好的篮子,再去管那个绿的。这是遇到错误的连续性模式。
这三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对复杂对象,还原处理会减少错误。对紧急问题,中断处理是合适的。对简单对象,连续性可以提高效率。应该教孩子的是分析当时的情况,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理。注意必须要针对对象,很多家长觉得连续性合适,其实不然。如果孩子比较小的话,还原方式也许对他更合适。如果孩子规则感很强的话,也许不能容忍错误而采取第二种方式。教育必须要考察对象。在麦子身上,三种模式都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