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重新发现童年世界> 正文

 童年,孩子需要体验什么?
 2004年11月29日 14:30 《父母必读》

  与会专家:

  卢 勤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郑 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 芬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黄 鹤 北京大兴行知学校校长

  侯 明 北京市启明幼儿园董事

  卢 珊 北京市启明幼儿园董事

  徐 莉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我们的孩子是怎样度过他们的童年的呢?

  有人说他们幸福,也有人说他们不幸,还有人深深地为他们感到担忧。

  早期教育,使他们的童年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也背负了更重的责任。

  和我们相比,他们的童年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呢?

  让我们和教育专家一起,来关注孩子们的童年。

  关注:我们的孩子在体验什么?

  童年现实之1

  图书、光盘、电子游戏、互联网……今天,孩子更多地从这里认识世界。孩子可能知道蚯蚓到底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但是,却难得有机会亲眼看一看真的蚯蚓,更难有机会亲手玩一玩蚯蚓。孩子的视野是更宽了,还是更窄了?

  侯明:现在,孩子的好多经验是从电视、电脑这些媒体上获得的,他亲身体验的过程越来越少了。怎么能够把这些孩子拉回到生活中来?这可能会对以后的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社会进步给我们的教育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东西都电子化了,这样,很多好的品质,比如自信、自制能力的体验过程就中断了。

  郑钢:体验是不是少了很难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整个环境变了。过去环境中的一些东西没有了,比如现在的孩子就没有了爬树的机会。如果比较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也许有人会说城市孩子体验得多,他们有更多机会看电视、上网,玩具和书也更多,更有机会学这学那。但是,城市的孩子也会有许多不会的东西。比如,我在微山湖搞调查的时候看到,那里的孩子三四岁就能从风中知道会不会下雨。

  侯明:城市里的孩子见识广,他的享受的体验更多:吃得好,玩的多,更多的是看,所以他知道的东西会多。而农村孩子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体验,他要解决很多实际的生存问题。

  郑钢:孩子的体验和他的生活条件很有关系。我们要考虑的是,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一个属于未来的孩子,他需要有怎样的体验?大家都希望他适应得更好一点,生存的能力更强一点,为将来的准备更充分一点。这其实是教育者和家长最根本的出发点。

  童年现实之2

  唐诗宋词、识字、学琴……占据了不少孩子生活的绝大部分。今天,提起早教,我们想起的大多是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孩子会背诗词、会认字和写字、会弹琴、会算术,才算进行了早期教育。这些就是早教的全部,或者主要的内容吗?

  黄鹤:说教是教育的异化,体验才是教育的本真。我们不妨把孩子的体验称为孩子的“生活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历”实际上就是他发展的历程。

  徐芬:现在很多中国人都重视0~3岁的教育,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很多搞早期教育的人并不懂得早期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现在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变成一种学习技术的教育,比如背唐诗、学汉字。孩子很小就学会几千个汉字成了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去过美国。我觉得,美国家长和我们的家长最大的不同不是在所谓的“赏识教育”上,而是他们很早就让孩子去尝试很多东西。我们的孩子在童年体验更多的是在学习方面,而不是在情感、意志力和自我方面。

  卢勤:今天,父母的期望值非常高,从小就让孩子学各种技能,一下就把好多小学的课程压到了童年。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童年的感受,就会明白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我们小的时候,实践机会很多,比如排队买东西,自己动手做衣服,冒险,在沙土堆下挖出一个大工程……小时候一次成功的感受对人一生的影响是特别大的。我发现,我后来培养起来的很多意志品质和小时候是息息相关的。这些也是教育,不光写字、画画、背诗是教育。

  徐芬:其实,学习也是一种体验,现在的问题是,学习的体验过于消极。其实,孩子天性是爱学习的,学习新东西就是在探索,能满足他天然的好奇心,从某种程度来说,学习也是玩。为什么孩子都不爱学习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童年现实之3

  因为害怕孩子出危险,或者觉得孩子根本做不好,我们常常替他做一切。我们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不让他受风,不让他的手碰一切脏的东西,不让他爬高爬低,不让他和可能欺负他的孩子玩……于是,孩子果然干净体面,少了许多吵闹和麻烦。可是,如果离开了我们的照顾,孩子会怎样呢?

  徐芬: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儿童活动场上,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自己去爬。我女儿2岁的时候,有一次去活动场玩,他爸爸就让她爬,我虽然觉得在这过程中她所体验到的肢体力量等等都是很重要的,但我还是有些担心。我邻居家的男孩子,就总有人跟他讲“你别怎样怎样,如果你怎样怎样,你就会怎样怎样”,他就什么时候都放不开:在幼儿园里,让他发言他都站不起来,不敢发言;我女儿在院子里玩,他就趴在窗子上看,我问他为什么不下去和小朋友玩,他说:“万一摔倒了怎么办?”

  徐莉:我生孩子的时候年纪比较大,所以孩子小的时候我对她的过度保护就很多。带到外边如果干干净净的就觉得好,危险的事情也不敢让她去做。但是当孩子大一些以后,我就感到这真的成了一个问题了。她很胆小,遇到很多事情她都是很畏缩的。她上学以后,老师给我的反馈却是她挺有组织能力的。我觉得很奇怪,观察她的人际交往,发现可能是我对她的一些看法压制了她的一些能力的表现。

  黄鹤:我提倡让孩子说话、让孩子动手、让孩子自由驰骋。我会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感受。昨天晚上,我爱人病在床上,我下班又晚,回来看到我3岁的女儿蹲在地上“吭哧吭哧”地洗碗。这是她第一次洗碗,洗得很慢,大概用了半个小时。虽然很多碗并没有洗干净,但是我还是和她妈妈一起夸她了不起,我们真的很高兴。

  教育现实之4

  因为害怕孩子受批评,我们会给他检查作业,把他忘记带的东西送到学校。于是,孩子避免了许多错误,避免了许多因错误而带来的批评、难堪、内疚、自责……可是,一旦离开了我们这些忠于职守的父母,孩子会怎样?我们能替他承担责任,但是能替他生出责任心吗?

  卢勤: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没有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摔倒了,明明是自己不小心,大人却打着桌子说:“打死你,谁让你把我的儿子给碰倒了!”这样,孩子长大了,出了问题就赖别人。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负责任,就是因为爸爸妈妈把责任都承担了。现在孩子的作业写完了以后,有4个人来检查:妈妈不在,爸爸检查;爸妈不在,爷爷奶奶检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人给他收拾。有个孩子参加夏令营,丢了13件衣服,每件都让老师给捡回来。他妈妈事先有交代,说我们家孩子爱丢东西,老师你帮我们孩子捡着点儿。家长害怕孩子受批评,忘在家里的东西要给孩子送到学校去。孩子什么事情都不负责任:都是你干的,没我的事儿。这是最大的害处。

  童年现实之5

  为了让孩子有丰富、美好的童年,我们把他送进各种夏令营、送进各种理念和方法先进的特殊的班,甚至送到国外。在那里,孩子的生活或许会快乐、丰富,或许会有平时得不到的体验,但是,从那些特殊的环境回到现实中来时,他又需要怎样的适应过程?他从特殊环境中得到的东西,在现实中能够怎样的延伸?

  侯明:我们的教育者和我们的家长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希望去设计孩子成长的道路。但实际结果往往并不能达到当初的期望。比如现在有专门的受挫夏令营,孩子去了能获得一种体验,但是他能不能把这种体验带回家庭中?我女儿在夏令营的时候,老师说她太好了,非常乐于助人,什么事情都抢着干,很会做事。但是我在家里就一点都看不出来。她的那种体验并没有和她的个性一起成长起来。

  卢珊:我们的幼儿园采用的很多教学方式和传统的幼儿园不太一样,更自由、更看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在意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但是到了进入小学以后,这种冲突就特别明显。在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机会,而在小学里,40个孩子一个班,老没有发言的机会,孩子就站起来说,为什么老不让我发言?老师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在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去干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老师是不太管的。这样,在小学里有的孩子和老师的矛盾就很强烈了。

  郑钢:孩子童年的体验不能与社会脱离。我们的教育确实有很多问题,而且很多问题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我的儿子在德国养成了不随地扔垃圾的习惯,因为在那里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回到国内垃圾到处都是,他就感到很困惑,因为他过去的体验和现实是脱节的。现在搞“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听着挺好,但是太“快乐”的学校,家长会把孩子转走,找留作业的学校。为什么?现在孩子挺快乐,可到了小学、中学以后怎么办?他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比较好的工作。孩子必须适应现实的社会。

  观点:我们的孩子需要体验什么?

  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生活

  郑钢:孩子本来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在他生活的生态环境中,该体验的都体验到了。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干预他的话,他的体验会不会有所缺失呢?

  黄鹤:体验的过程就是生活本身。你希望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品质,就让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徐莉:童年的体验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自然地长大。

  侯明:设计出来的东西对孩子的真正影响并没有那么大,相反,现实的东西,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体验,要能使他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卢珊:我们要坚持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不光关心他在小学的状态,更关心他20年以后的状况。

  郑钢: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讨论孩子需要的体验,意义在于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

  每个孩子的体验都是独特的

  郑钢:孩子的体验和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发洪水,大人的体验可能是生活的艰难,孩子的体验却可能是一种快乐、新鲜的生活。这也许不是大人所希望的体验,但孩子是在自然地发展着,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另外,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体验也可能不同。比如,有的孩子吃表扬,有的孩子吃批评,我们提倡体验,也要考虑因材施教,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选择。

  黄鹤:有一本书叫《个人知识》。知识不是都一样的吗?为什么还会有个人性呢?因为一个人学知识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这种情感与知识结合的体验,是独特的,唯一的。孩子的体验,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孩子的体验,需要我们的引导

  徐芬:体验以后的引导比体验本身更重要。同样是孩子经受到挫折,如果家长上来就把孩子批评一顿,孩子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退缩;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失败,他以后就能从中吸取经验,有勇气去面对更大的困难。

  黄鹤:体验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生活是它的本来面目。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在需要的时候给他一些社会评价,用积极的、向上的、主流的行为准则来引导他。

  从体验中,孩子会收获什么

  黄鹤:孩子的体验是知识、情感、世界观、人生观的结合,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比如,他在挖沙堡的同时,不仅知道了沙子的性状,有了挖沙堡的经验,还会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恼,还会体验到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徐芬:体验是各种各样的,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可以体验到挫折、无奈或者更深层的东西。孩子的每一种活动背后,都蕴藏着成长的资源,比如自我意识、自信心的意识、经受挫折实现自己目标的意识。

  我们给孩子怎样的体验,根源在于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目标

  郑钢:其实,我们自己的心理需要影响着我们怎么对待孩子,让孩子体验什么。我们不是养养孩子玩玩就算了,孩子决定着我们老了以后这个社会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些考虑决定了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我们怎样培养孩子。

  编后记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要一点一点地建立起自己的心智和能力。如果我们过于看重他现在的表现,也许会错过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东西。

  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我们无法预知他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面对现实,我们有很多无奈,我们也会妥协,但是我们不能无视那些对孩子来说更根本的东西:

  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他爱这个世界吗?

  他会选择怎样的生活?

  ……

  这些观念的形成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是他生活的重要成分,尤其在他小的时候。

  一起来帮助孩子吧,帮助他构建起小脑袋中的那个大世界。



    关键字:童年体验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童年体验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宝贝精彩专题

·胎儿发育周周看
·准妈妈护理手册
·产妈咪全呵护计划
·意外伤害急救对策
·关注防辐射健康
·家庭护理完全手册
·宝宝上日托or全托
·珍惜压岁钱的民俗
·张仲华早教专栏
·宝宝何时上幼儿园
·十万个为什么小学
·张仲华教授专栏
·你言我语话早教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