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重新发现童年世界> 正文

 我们的孩子还缺什么?
 2004年11月29日 14:33 《父母必读》

  没有体验的教育,是空的说教,等于教人说假话。

  让孩子去体验,不仅仅是让孩子去做,而且要在许多根本的问题上有设置、有引导。

  作为父母,我们在努力为孩子创造着物质财富,也在努力为孩子寻求好的教育。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问三个问题:

  一、孩子感动过吗?

  一位老师曾经给学生出过一个作文题,“我最感动的一件事”。原以为这个题目很容易,结果学生们却叫苦不迭,觉得特别难。老师试图启发学生们去发现生活中小事的感人之处,但学生们还是写不出来,只好编。但编来编去,都是那些套话,一点真情实感都没有。在这些学生眼中,别人做了什么好事,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事情、帮了什么忙,公共汽车上谁让了座,好像都是应该的。孩子们虽然也会去写,但看得出来,他们根本没有被感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细细回顾一下我们的教子过程。当我们任劳任怨、一无所求地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时候,我们为孩子屏蔽掉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压力,却也给了孩子一种错觉:所有这一切都是别人应该做的。孩子从没有体验过亲人对他有什么需要,不需要亲情的付出,也就很难理解什么是亲情的付出。

  二、孩子期盼什么?

  小时候,我们特别盼过年。过年会有新衣服穿、有花生吃。后来随着生活逐渐改善,我们盼望的东西也在变化着:盼钢笔、盼电扇、盼手表……等待着、希望着、努力着。

  现在,物质极大地丰富了。从小,孩子们在物质上已不再短缺什么。不少家长却开始想不明白:“孩子又不缺什么,怎么就不能用心学习呢?”然而,不缺什么,也许恰恰就是孩子不能用心学习的原因。

  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人们缺的就是期盼。没了盼头,没了兴趣点,没了理想,也就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比如,课如果外班是按自己的兴趣来参加,孩子的状态就会主动得多。但现在,有些孩子一个暑假上5个班,上得一点积极性也没有了。但是父母已经交了很多钱,要退出可不那么容易。这就像吃东西吃腻着了,再好的东西也引不起胃口。

  又比如,有些孩子不认为学习是为自己的,而认为是为父母学的。如果考试好了,他们回家会说:“我又给你考了个90分。”没有内在的动力,只有外在的压力,这种努力如何持久?

  在广州、深圳,有一些农民企业家迅速地富裕起来,他们非常希望子女有学历、有出息,将来能够继承他们的产业。但是,子女的心态却恰恰相反,大多不愿离家上大学,就是设高额奖金也没用。在这些子女看来,家是能够满足一切的地方,求学何用?

  三、孩子的朋友在哪里?

  现在,不少孩子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如果父母也很忙,很少有机会和孩子聊天、和孩子一起做事情,那么孩子对友谊、对情感的交流,就会特别渴望。

  有调查显示,在中学就开始交异性朋友的学生不在少数。但那些陷在情感的旋涡里难以自拔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家中往往与父母交谈得少。而且这些孩子不仅没有兄弟姐妹,周末也没有其他朋友一起玩,没有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辨别力比较弱。到了青春期,只要有人对他们好一点,比如给他送把伞、对他说几句话或者听他说说话,他们就会觉得这是唯一关心他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比较。

  行动:换个角度看世界

  考虑到城里的孩子可能会缺感动、缺期盼、缺友情,我们曾经组织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手拉手”交朋友,今年又进一步组织城里的孩子和打工子弟交朋友。在让孩子们交朋友前,我们曾经向双方做工作:要努力去发现对方的优点。因为我们怕城里的孩子会有恩赐于人的感觉。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

  深圳一个城里孩子到朋友家去玩,看到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怎么能是这样的?”——全家所有的洗衣、做饭、睡觉,都在一间暗暗的、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

  “你在哪写作业?”

  “在床上。”

  “你这些书怎么是黄的?你都看旧了。”

  “这些书是我妈妈拣来的。我也想看课外书,我妈妈说买不起。她从垃圾箱拣回这些书,说:‘这些书也有字,也能看。’”

  这个写不出作文的城里孩子被感动了,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感动之后,他有了行动:他买书会买两份,一份送给朋友;有时,他会把自己看过的好书借给朋友看。显然,他有了责任感。

  下面的对话更让城里的孩子吃惊: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我想当警察。”

  “为什么?”

  “警察可以抓坏人,不让坏人欺负人。”

  “你怎么会有理想!”城里的孩子心中充满羡慕。

  这种对理想的羡慕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余心言



    关键字:体验教育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体验教育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