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家庭教育 > 错误行为纠正 > 重新发现童年世界

 让孩子保持自己的整洁观
 2004年11月29日 15:20 《小脑袋,大世界》

  德国著名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家曾被年幼的女儿搞得杂乱无章,他为此困惑。不过,他后来选择了妥协,在一本书里他这样写道:“只要成人拿出一点点时间仔细观察一下孩子,马上就会清楚如何处理孩子的整洁问题。”如何处理呢?那就是放弃成人对整洁的标准,让自己的屋子变成儿童大乐园。汉德克妥协的原因是,他看到“一片狼藉”的背后隐藏着一片最和谐的气氛。后来,他戏称自己对孩子发火是“无效管理”。

  尽管孩子对整洁的理解有异,收拾整理东西的能力大小不一,或者服从大人命令的程度有别,但孩子之间的差别不会太大。在他们的眼里,收拾整理就是把乱扔的东西按部就班地摆整齐,这样大人就会喜笑颜开。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们还可以看到不同个性的人对整洁持不同的观点;而独生子女由于面对的仅仅是父母,因而要到很晚才能领会到,这个世界上的整洁观其实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这方面的咨询书籍多得可以堆满书架,所列出的题目也五花八门。诸如:如何使讲究整洁与不讲究整洁的不同期望同时实现?哪件东西应当放在哪里?或者干脆有人提出怀疑,是否有这样的必要?大人该如何和孩子妥协或商讨问题?书中介绍的大都是两代人的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期望值,以及相互间如何体谅和谅解。

  成人和儿童应当如何分享住房空间--—共用空间与私人空间,这是我们研究儿童在家庭与社会所处地位时尚未涉及的领域。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孩子一直是与成人同居一室。20世纪以来,至少在德国,孩子开始享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而今,孩子们独享的空间再次面临与家庭成员共同使用的倾向。可以预见,孩子自由散漫的习惯与成年人讲究整洁的态度又会发生极大的摩擦。如果成人一味地强求整齐干净,那么与孩子友好相处的关系将会受到抑制。这种每天都会在家庭里发生的争吵,应当引起成人对自己整洁观的反思。

  在美国,有人在近20年的观察中发现,成年人是以牺牲孩子的利益扩大了自己的空间。首先是在家庭中,以前的地下室一直是孩子的王国,父亲只是偶尔来这里展现一下他的业余爱好。而现在,地下室已经完全被父母占据了,地下室变成了父母的工作室。其次,外面原本属于孩子游戏的区域,现在或被改成竞走小路或是露天购物中心,孩子失去了出入的自由。

  在亚洲国家,对一个孩子的评价首先是看他的学习成绩是否优良。即使是再狭窄的居室也要设法腾出一块让孩子学习的地方:台北市有86%的14岁孩子在家里有一张自己的书桌,而在美国的密西根,这个比例仅为58%。对于儿童的体育锻炼,日本人似乎更舍得花钱,尽管东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一样,地价高得出奇,但是在学校操场、公共游乐场建设方面,日本人还是比西方人更加慷慨。

  我们的问题是,整洁是如何变成一种需求的?收拾整理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我们在异国他乡的旅途中觉察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整洁与秩序占有不同的重要位置。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这种现象呢?是巧合、历史原因,还是对物品的态度?伊斯兰文化对所有老化的东西,包括日用品,都十分宽容。每种物品都有自己老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日常用品带有强烈的历史色彩。古老的东西能幸 运地保存下来,中间一定经历了不少历史的故事。

  如果拉开一定的距离来看德国,我们就会发现,德国人是一个过分追求整洁的民族,很难容忍物品出现老化的迹象。如果对留有老化迹象的东西抱以苛刻的态度,对人的童年也不会太宽容。

  当德国人领客人参观自己的新房子时,总会抱歉地说,装修还没有结束。而一栋尽善尽美的房子对孩子来说,那就预示着一场与父母的整洁战即将开始。“我儿子特别喜欢家里原先的样子,就像个大工地一般。”在我们的采访中,一位女士这样告诉我们。

  满地的树枝和枯叶被德国人视为邋遢。在法兰克福市郊的小树林里,社区管理人员在树上就挂了一个牌子:“请勿以为无人管理森林,只是出于环保与生态的考虑,未将树枝枯叶清除。”

  现在很多幼儿园定期开展了一种新型的户外活动--—“森林一日游”。孩子们回来后,对“整洁”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了解与认识。“杂草”这个词在一些语种里,比如日语、阿拉伯语中是不存在的。而在森林中,判断物质清洁和肮脏的定义和一般的标准又不大相同。

  收拾一下你的房间!这个要求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让他整理整个房间,倒不如让他学习收拾个别东西更实际些!比如你可以让孩子把学习用具装进书包里,不管反反复复多少次,不管多长时间,他都有耐心,他可以搞到每个细节都服服帖帖;再比如让他把过娃娃家用的小房子重新布置一下;或者让孩子想出一些为收藏品分类的好主意,分门别类地使用纸箱、塑胶袋、抽屉和木匣。

  有一点我们成人应该明白,我们的任务只是向孩子提出建议,原因是今天的成年人无法想像未来的整洁概念。

  人的一生中会和许多具有不同整洁观念的人打交道。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自己的整洁观,然后才能容忍别人的。应该说,能与持有不同整洁观的人共同生活也是一种生存能力。当成年人向孩子讲述自己的整洁观时,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出发点是表述愿望,而不是颁布法律。给孩子讲述时最好以“我”字开始,比如“只有在一个没有乱扔乱放衣服的房间里,我才睡得更安稳;只有当周围的东西都整齐有序时,我才能更好地工作。”我们必须让孩子体验干 净整齐,一张很干净的床铺、一份精心制作的三明治、一间收拾得井井有条的车库。但我们也要让他们明白,世界上不是只存在一种整洁观,其他地域的人对整洁有自己特有的看法,孩子应当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整洁观的人共同生活。

  就像汉德克说的那样:在他女儿创造的“一片狼藉”中生出的却是一片和谐的气氛。



    关键字:孩子  空间智能  家庭教育  幼儿园  幼儿个人意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孩子新闻 全部空间智能新闻 全部家庭教育新闻 全部幼儿园新闻 全部幼儿个人意识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宝贝精彩专题

·胎儿发育周周看
·准妈妈护理手册
·产妈咪全呵护计划
·意外伤害急救对策
·关注防辐射健康
·家庭护理完全手册
·宝宝上日托or全托
·珍惜压岁钱的民俗
·张仲华早教专栏
·宝宝何时上幼儿园
·十万个为什么小学
·张仲华教授专栏
·你言我语话早教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