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往往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土壤。宽容产生宽容,对抗产生对抗,这就是与孩子相处的真谛。
有一年,记得是过“六一”儿童节。一早起来,二女儿和小儿子就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穿好了头天晚上准备好的节日盛装,对着大镜子系好了红领巾,准备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
“节日愉快!”带着爸妈的祝福,两个孩子蹦蹦跳跳出了门。那时还不兴做统一的校服,但过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时,学校也是有统一要求的,一般是白衬衫蓝裤子,白运动鞋。女孩子如果要参加演出,就要统一的发卡、统一的头饰。我们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总是惟命是从,事先就按学校的要求把一切准备妥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自尊,而且关系到班集体的面貌和孩子的责任心。集体的整齐划一构成整肃的信念,这样,服从集体的意识和纪律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话虽这么说,繁忙的母亲处理孩子们的事情时,往往是漫不经心,更多的态度取决于自己当时的心境。
孩子们出去一会儿,又急急忙忙返了回来。“妈妈,老师让每个人交五个酒瓶。”二女儿推开门,探进头来说,“预备好,下午带。”
“我也要!”儿子说,“要高个儿的!”
早晨的饭锅、饭碗还没洗,他们换下的衣裤、鞋袜还没来得及收拾,我正摊开教案备当日的课,听到他们的命令就烦。于是我头也没抬,说:“要酒瓶子干什么?”
“美化校园,用酒瓶子做篱笆。”两个孩子很认真地给我比画。原来是瓶口向下,倒栽起来,做花畦边儿的围栏。他们还说这叫废物利用。
“亏你们老师也想得出来。”我不知不觉就说开了风凉话,“咱家没有人喝酒,哪儿来那么多酒瓶子?”
看姐弟俩面面相觑,情绪低落,我又赶紧说:“好吧,我给你们到邻居家找找。”
原以为向邻居讨要空酒瓶子是一件难堪的事,不料在课间操时,到家属院转了一圈儿,发现我们家屋后,一位老师家的鸡窝边就堆着那么多空酒瓶子。那恰巧是一位调走的老师没来得及收拾的。看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一桩。
仔细想想,孩子们所提的要求会有多大呢?我们的抵触情绪还是来自对他们的轻视和不尊重。
于是我有了更好的主意:中午回来,鼓励他们自己到校园里找,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中午,好一场暴雨。饭后,两个孩子出门时,都换了雨鞋。我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别弄脏了衣服。
洗涮完毕,我也悄悄跟踪出来,看他们找没找到我已发现的猎物。这一来不要紧,我被呈现在眼前的我儿子的形象惊呆了:他蹲在一个大水洼前,正和家属院的几个淘气孩子玩水。用石子打水漂的孩子把泥水溅了他一头、一身,他却浑然不觉,还用树枝推水里漂着的几只纸船。几个孩子用树枝你推过来,我划过去,早晨换的新衣服早就面目全非了。
我没好气地把他揪回家,撕扯着脱了他的衣服,劈头盖脸就打。我拿给他镜子,说:“你瞧瞧你头上的泥巴!你看看雨鞋里灌的水……你二姐呢?你出去的任务是干什么?”我逼儿子检讨自己,承认错误,儿子不仅犟犟地不肯,还高昂了头颅以示不服。这时,他二姐已满载而归,不仅捡够了自己的酒瓶子,还帮弟弟也完成了任务。
按说,此刻我应该好好表扬老二一番,但儿子的叛逆已使我失去了理智,我强硬地把他推搡到卧室,说几时写好检查几时出来。不料,儿子进去,反而倒插了里边的门,拿放东西也故意重手重脚,以示抗议。
整整一个中午,我什么也干不成,不时抬头看看挂钟,操心孩子上学的事儿。眼看上学的时间到了,儿子却没有了动静。问他检查写好了没有,他一声不吭。
这几乎弄得我下不了台。幸亏懂事的二女儿告诉我“六一”儿童节的下午,低年级学生放假,我才放了心。
冷静下来想:儿童本来缺乏意志的恒常性,找瓶子的活动远不及玩水能激发他的兴趣,作为中学老师的母亲,我为什么违背儿童的心理特征,发那么大的火呢?
因为他违背母命,弄脏了衣服。然而儿童的天真和好奇心,却常常是在要求他循规蹈矩时被扼杀的。
知道自己有错,但总不情愿先向儿子低头,因为儿子的态度一直十分强硬。他难道就没有错吗?我先向他认错,岂不助长了他的傲气?
家庭里的空气一直很沉闷。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往往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土壤。
第二天,二女儿又说班主任让带一个花盆。
这一下,我又来了气,说:“咱全崞阳镇也没有个卖花盆的商店,咱家又不养花,让我到哪儿变个花盆呢?”接着我又把情绪发泄到她的老师身上,说:“什么也问家长要,这简直是苛求!”
面对我的牢骚,二女儿一声不吭。看女儿乖,我又于心不忍,屋里屋外转了几遭,突然发现了厨房窗台上盛米的瓦罐。我把米倒在一个盆里,递给二女儿说:“好了,拿去吧。”
女儿看着那瓦罐,嘟嘟囔囔地说:“花盆底下有眼儿,能渗水,瓦罐没有。”“那还不容易,咱锥个眼儿。”我把瓦罐口儿朝下一放,在罐底锥了个眼儿,振振有词地说:“你们老师不是教导你们废物利用吗,咱这也是废物利用。”
不料,这天二女儿放学归来,把那瓦罐往地下一放,掩面就哭,泣不成声。任你怎么问,她都缄口不言。
二女儿生性和善自觉,得到的往往是鼓励和夸赞,从未受过大的委屈。我一看事态严重,急忙跑到她的同学家去询问。这才知道,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受了老师的讥讽。老师把那瓦罐提上讲台,放到教桌上,带着嬉笑的口吻问:“这叫花盆么?”同学们齐声说:“不——是——”老师说:“这是谁在交差应付?站起来!”二女儿在众目睽睽下站了起来。老师很吃惊(说实在的,她的班主任对她一向很好,万没想到是她以瓦罐搪塞责任),说:“你们家买不起一个花盆么?”二女儿一言不发,为她的妈妈承受了不白之冤。听了她同学的叙述,我半天泛不上一句话来。是她的母亲的独断专行使她在众人广座中无地自容,是妈妈挫伤了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一个学生的尊严。
虽然,我急急忙忙向养花的人家讨了一盆花让孩子带去,但我明白,这件事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了什么后果。
这件事在她的班级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会一下消除,因为一个学生威信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而却会在顷刻间一落千丈。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将刻骨铭心,甚至终生都难以忘怀。
我郑重地对二女儿作了检讨。我说:“妈妈没把你的事儿认真对待,妈妈错了。”我问孩子:“要不要妈妈去和你的班主任说明一下,为你开脱开脱?”孩子宽厚地说算了,事情已经过去了(我本人就是做老师的,理解老师们的甘苦,所以我很少找老师,为自己的子女说情和辩理)。
我又想,我为什么不能首先向儿子道歉呢?
当孩子们去上学后,我翻看了儿子落在桌子上的日记本(他很可能是故意留在那儿让我看的)。首先,我在日记本里发现了一幅漫画。那漫画是连环画的形式,还带着文字说明。第一幅:一个短发的戴眼镜的女人,手里握着笤帚,露出长长的笤帚把子,指着一个小孩说:“看看你那头!”第二幅,图形相似,文字的说明是:“看看你那脚!”第三幅是一群小孩围着短发的戴眼镜的女人,七嘴八舌说:“看看你那头、你那脸、你那手、你那脚!”
我知道这短发的戴眼镜的女人就是我,但我不仅没有生气,还偷偷笑了。我曾奇怪:儿子从卧室走出时,脸上怎么会有一副怡然自得的得胜姿态,原来是他的创作、他的幽默救了他。一旦作了报复,心下便释然了。
还有一篇日记呢。儿子写道:“下雨了,家属院的东墙下积了一洼水,杜红、爱国还有几个大孩子在那儿玩。他们折了纸船,说要让那船扬帆远航。我看那水洼像地图上的渤海,就和他们一起玩,比赛谁跟前的船先到对岸,谁就是最棒的海员。这时妈妈过来了,把我揪回家,又打又骂,好扫兴啊……”
看了孩子的日记,我好惭愧!
我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夹在他的日记本里。我说:“孩子,妈妈错了。首先,妈妈不该不问青红皂白,简单粗暴地拉你回家。其次,妈妈不该因为脏了件衣服就体罚你……”
几天之后,孩子大概是看到了妈妈的检讨,脸上挂出愧疚和理解相互交织的表情,甚至不好意思正视妈妈的眼睛。我便主动与孩子亲近,母子遂和好如初。
现在想来,我错就错在当时没了理智,粗暴的行为首先激发出孩子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宽容产生宽容,对抗产生对抗,这就是与孩子相处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