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民间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此,在旧时,长辈总是在除夕夜里孩子睡着后偷偷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寄望孩子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虽然这只是迷信,但却寄托着一份美好祝愿。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年的企盼不再像从前那般浓厚,曾经寄托着一份美好祝福的压岁钱也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变得有了“功利色彩”。
礼尚往来 七天撒出三个月工资
孙先生今年47岁,是我市一家区街企业的下岗职工。为了谋生,他在我市一调料市场找了一份用三轮车给业户拉货的活儿,月工资是600元。他的爱人是一名工人,月收入也只有400多元钱,夫妻俩还要供一个儿子念大学。为了“迎接”过年这一“人情”高峰,他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勒紧腰带攒钱。
孙先生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爱人家更是兄弟姐妹7个,家家都有孩子,都得给压岁钱。去年过年,人家都给自己儿子200元,自己家生活虽然困难点,但孙先生是个好面子的人,也坚持照这个标准给那些外甥、侄子们,否则怕人家笑话或不高兴。不过,去年春节时儿子还在念高中,也收回来不少压岁钱。今年儿子已经上大学了,说过不再收压岁钱,这次撒出去的压岁钱就收不回来了,这对孙先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春节7天,经过几次家庭聚会,该给的压岁钱都给了,正好1800元,相当于孙先生3个月的工资。钱发完了,孙先生长舒一口气,不由得感叹道:如今这压岁钱早就不是为了图吉利,纯粹是礼尚往来的一种人际交往手段,不给怕人家说你“抠”,给则纯属无奈。
疏通关系 红包里最少装五百
王女士在我市某机关工作,不大不小是一副处级干部。每年一到春节,她都准备若干红包,里面少则装500元,多则装2000元。这些钱不是给家里的外甥、侄子准备的,而是给单位的领导家孩子准备的。早在差半个多月才过春节时,但凡遇到领导家孩子来单位,就先把压岁钱给他们。春节前没遇到的,就过年去领导家拜年时给。这个春节,她一共发出5000多元钱的红包。当然,她的孩子也会收到一些由下属给的类似的红包。
对于这种“高价”红包,王女士也有自己的一番“苦衷”:机关里人际关系较复杂,哪个“衙门口”拜不到都可能给自己以后的工作留下“后患”。但是,以给领导送礼的方式来疏通这种人际关系,领导有受贿、自己有行贿的嫌疑,终究不太稳妥。而以给对方孩子压岁钱这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起码能把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包装得温馨一些,让双方都更容易接受。就这一点而言,压岁钱已成为从孩子家长的特殊身份中谋取一定利益的手段,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行贿。这里面功利的成分多了,而惟独缺少了感情的成分。
评价好坏 孩子心中扭曲的“秤杆”
孙女士的儿子今年5周岁,早就认识了钱,知道钱能买来好吃的、能买来“天线宝宝”、能让自己去公园痛痛快快地开电动车。总之,钱是好东西。
正月初三,孙女士带着儿子回娘家,孩子一声“姥姥、老爷过年好”后,姥姥给了孩子500元压岁钱。过了一会儿,小姨回来了,一声“过年好”后,小姨给了200元压岁钱。孩子接过钱后,偎在孙女士怀里偷偷地对她说:“妈妈,还是姥姥、老爷对我好,给我的压岁钱比小姨给的多。”听了这话,孙女士人都傻了。她没有想到,压岁钱在孩子本该纯洁的心里竟变成了衡量大人对他好坏的标尺。
后记:
尽管近年来年年春节过后都有对压岁钱是否还应该给的质疑,但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民俗,毋庸置疑,它还是值得保留的。
但是,不可否认,压岁钱如今已不再是长辈对晚辈一种单纯的祝福,已成为中国社会中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被人为地加入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因素,变得复杂了、也沉重了。
可见,压岁钱的功过在人为。要让这种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民俗原汁原味地保留下去,需要每一个人用最纯洁的心去呵护它。
本报记者 史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