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素质教育 > 素质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005年07月26日 10:03 《学前教育--家教版》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之一。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起步。那么,家长该怎样培养年幼子女的自信心呢?

  相信孩子

  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其实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潜力,他们总是通过成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识自己的,只要家长认为他行,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另外家长还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这一认识也很重要,它能使家长保持积极的心态,支持、鼓励孩子,从而使孩子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放手培养

  孩子一般长到2岁以后,动作、言语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自我意识萌芽。这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的愿望,什么都想自己尝试。虽然能力有限,但这种“我自己”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了孩子最原始的、寻求自我肯定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压抑孩子,更不要说“你不行”,而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自我认识和愿望引导和帮助他们,满足他们“我自己”的需求。

  另外,孩子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活动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使之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并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比如孩子要抢着用墩布拖地,那么家长不妨就让他拖几下,并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感到“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是自信的基础。

  多给鼓励

  成人积极的态度很重要。孩子经常拿着他们的“作品”给爸爸妈妈看,渴望受到夸赞。父母应该理解这种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并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当然赏识也是有学问的,不能盲目夸大,最好要用具体、合适的语言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受欢迎的。赏识的同时还要给孩子指出继续努力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标准适当

  家长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当,充分考虑孩子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臆断。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便会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急于求成,渴望一步到位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孩子的发展是渐进、曲折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做得不好到做得很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惯于横向攀比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家长每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如人之处,就会发牢骚说:“瞧,别的小朋友唱得比你好多了!”以别人的优势比自己孩子的不足,本意是想刺激孩子赶上别人,但却比掉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发展各有长短,而且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明显,处处攀比很不实际也很没必要。

  家园合作

  在实践中家园配合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成功实例有很多。比如,4岁的萌萌平日表现胆怯、害羞,不敢当众发言。于是家长和老师共商教育对策。他们根据萌萌爱听故事的特点,策划了家庭故事会,请萌萌的好朋友都来参加,都来讲故事,萌萌获得了很多掌声。然后老师也在幼儿园组织了故事会,萌萌先在小范围讲,后来给全班小朋友讲,同样获得很多掌声和鼓励。老师还把萌萌的表现告诉家长,予以强化。经过多次锻炼,萌萌的故事讲得越来越好,而且也喜欢当众表演节目了,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充满自信的孩子。

  孩子的未来充满竞争和挑战,我们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拥有足够活力,足够勇气和自信,昂首阔步走向社会。(方明)



    关键字:家庭教育  自信心  鼓励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家庭教育新闻 全部自信心新闻 全部鼓励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