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父母与家教 > 《父母之道》

 父母之道:关于养的问题
 2005年08月26日 01:34 《父母之道》

  为人父母者肩负着人类、社会、国家、民族和家族赋予的神圣使命:优生优育,拉扯孩子长大成人。这个使命到责任层面上,基本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养,一个是教。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使命,尽到这份责任,为人父母者必须努力学会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努力做好他必须和应该做的事,因此,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一、说“责任”

  “责任”这个词的含义是“份内应做的事”。“责任心”是“自觉地把份内应做的事做好的心情。也叫责任感。”

  父母之道界定:为人父母者的基本责任就是养和教。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养和教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还得把它们分开来说。“养”主要指孩子“长大”过程中父母要做的工作,“教”主要指孩子“成人”过程中父母要做的工作。《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的提法,把这两项责任都概括进来了。不过,它在那里只强调教,没强调养,其实,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养如果达不到一定程度,教便无从谈起。

  增强责任意识,为人父母者必须强化“三个对得起”的观念,即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先辈、对得起子女。尤其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或失职,给孩子的未来留下祸患和隐忧。当然,要达到这种程度是很不容易的。

  王东华先生,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提出过“十个优”的主张,可供为人父母者和准备为人父母者参考:优识,让我们的青年首先在精神上、思想上、认识上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优体,让我们的青年在身体上为做健康的父母奠定基础;优恋,让我们的青年生发出最好的父母意识,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依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去寻找最好的配偶;优婚,同自己找到的合适人选结合,实施人类生产工程;优孕,选择最佳时机受孕并让母亲、胎儿得到最好的养护;优娩,让母亲、胎儿得到最安全合理的生产;优养,让孩子获得一个最强壮的身体;优育,让孩子获得最完美的精神;优教,让孩子获得最卓越的智慧;优境,让孩子得到最和谐、最幸福的成长。我觉得这“十个优”较好地体现了对父母的责任要求。

  有些为人父母者,责任意识不强,过分“纵欲”,以“活出自我”为借口,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把培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扔在一边,这是失职,甚至可以说是犯罪。

  为人父母者在尽责方面,最主要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时间和精力分配问题,另一个是自身学习问题。有一份“学习型家庭生活质量表”显示,家人对家庭的归属感、幸福感,源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对话、情感承诺和时间分享。父母以家庭为优先,并愿意为家庭付出,是家庭持续发展的前提。家人间亲密的闲聊或讨论,彼此相爱,互相尊重,并愿与家人共同分享彼此的时间,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动力和源泉。其中家人对家庭的“参与度”,则是维系家庭的最重要的粘合剂,起着稳定和提升的重要作用。当然,参与度并不一定与投入的时间等同,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与家人彼此亲近、相互接纳,是否合理地分配时间参与家人的共同活动,则是亲情链接的关键。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问题较大。

  随着孩子从婴幼儿、儿童发展为少年、青年,乃至成人,父母的角色都将陪伴孩子。因此,父母角色的获得,必然是一个终身学习、毕生努力的过程。父母的学习,不仅指作为父母对家庭责任的承担,而且指父母自身一辈子立身、处事、做人的人格修养。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第二讲中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在赘述。

  关于父母的责任,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有时只因一时一事的疏忽或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终生遗憾。 有一个本来很幸福的女孩, 父亲是处级干部,后下海经商,自营公司业绩喜人;母亲在某人事部门供职。自幼,父母便对女儿要求颇高,学钢琴、学美术,并专门请来家庭教师。升到中学以后,孩子已觉得学习压力增大,难于承受,父母却仍一再施压:“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这个家?你看邻居家的小华,家庭条件那么差,却总考第一,你怎么就不知道争气?”不仅如此,孩子的老师也受到她父母的“特别关照”,经常特意为她找一些练习题。致使孩子无论怎么“玩命”也达到不要求,每次考试后得到的总是老师和父母的训斥。终于,这个小女孩难以忍受,自己触电身亡。后来,人们在她的日记里发现这样一段话:“今天我问妈妈人死了以后有没有来生,妈妈骂我:‘你有病呀!好好看书!’如果真的有来生,我一定要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令人遗憾的是,这孩子最后的求助和危险的信号,竟然没能让她妈妈警觉。天使般美丽、可爱、纯洁、天真的孩子,就这样走上了不归之路。从媒体报道看,近些年此类事不少,这说明为人父母者的责任重大无比,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二、“养”的解析

  “养”,《说文解字》把它解为“供养也”,译文是“供给养护”。《辞海》对其列出了“生育”、“哺乳”(引伸为养活、供养)、“饲育”、“培养”(亦指修养、涵养)、“教育”、“熏陶”、“调养”等多重含义。

  父母之道中与“教”相对应的“养”,内容很广泛,包括吃的问题、睡的问题、锻炼问题、安全问题、嗜好问题、保健医疗问题、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防止与纠正等等,因此,处理起来十分复杂。但 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两个层次:一是“一个总体要求”——为孩子健康一百岁着想;二是“两条分项任务”——发育调控和习惯养成。为便于记忆可表述为“总一分二”。“总一”是出发点,“分二”是落脚点。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养”,给孩子一个能够很好承担学习、工作和长期自我发展任务的身体,包括健全和尽可能聪明的大脑,蓄积尽可能多的自我发展能力。“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孩子“正常长大,长大正常”,确保健康,争取达到最佳状态。

  那么,比较理想的,应该把孩子“养”成什么样呢?

  国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明确要求,主要从身体形态、生理素质、生理机能和生理健康水平几个方面来考查。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数据;生理素质即体质,包括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耐力素质等指标;生理机能包括脉搏、血压和肺活量等项目;生理健康水平主要是指人体各系统阳性体征和常见病发病情况。据了解,许多的父母对自己孩子上述各项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不掌握,甚至根本不知道要定期测定这些数据,来了解孩子发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目前在“养”的问题上,存在问题比较多,最突出的主要有3个:

  一是“重教轻养”,或者叫“重学习,轻健康”。早在建国之初,国家领导人就提出“健康第一”的主张,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一直没有贯彻好,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高分数,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仍然是普遍现象。尽管大家都很无奈,但谁也改变不了。据清华大学连续6年对入学新生进行机能检测和三项体能测试(50米、立定跳远、铅球)情况看,1994年三项总分(300)不足180分的男生达66.6%,女生达66.9%,以后则一年不如一年;分数越高,体能越差。

  二是“重补轻炼”,也就是“重营养,轻锻炼”。国家早就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讲明了体质与运动的关系。这个“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几个方面,具体指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素质、身体活动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等。在一些家长的认识中,“轻锻炼”是由于怕与学习争时间,“重营养”则是对“轻锻炼”的一种补偿方式。不少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身体耗损,大量地为孩子补充各种各样的营养品,导致不少孩子患了“营养品依赖症”。其实,这根本不是一回事,好的体质是炼出来的,不是补出来的。诚然,锻炼必需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但是,营养再充足、再高档,如果不锻炼,也补不出好的体质来。

  三是“娇生惯养”,“磨练”意识淡薄,对习惯养成比较忽视。正因为如此,父母之道把“习惯养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为与“发育调控”同等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

  三、为子女“健康一百岁”着想

  父母之道把“为子女健康一百岁着想”作为“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人类对“养”的认识和对“健康”认识的深化。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正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说,“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这些道理十分明显,不需要任何证明。”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4岁以前算中年人,65岁至74岁算青年老年人,75岁至90岁才真正算老年人,91至120岁算高龄老年人。

  我国当代医学专家洪昭光教授说:根据生物学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倍至6倍。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的,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50岁,公认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120岁。在120岁当中,70岁以前没有病,活到80-90岁也很健康,人人都应该健康100岁,这是正常的生物规律。

  子女长大成人以后,能否保持健康全由他们自己负责,而在未能自立之前,父母必须为他们负责。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为孩子的“健康一百岁”着想。

  父母之道理论,在三个层次涉及子女健康问题,第一是“使命”层次,“优生”和“确保长大”都是对为人父母者的使命要求;第二是“责任”层次,全部“养”的责任,都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第三是“引导孩子学会健体”,这是对父母给孩子提供健康保障的更为具体的工作层次上的要求。目前的应试教育使父母十分无奈,这是现实,但无论如何也不应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健康呢?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世界预防医学最新成果形成的“维多利亚宣言”,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答案为四句话,用中文表述是16个字,被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16个字,听起来简单,内涵却十分丰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之难。这难,主要是难在一般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一个弱点:明知故犯。不少的人,明知要合理膳食,却偏偏贪吃或偏食:明知应当坚持锻炼,可就是懒:明知吸烟和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仍然不肯戒除和限量;明知“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金钥匙”,却甩不掉原本无谓的烦恼……

  父母之道认为,健康的四大基石必须在人生的奠基阶段彻底垫牢;在养的过程中还要同时教他学会自养,这是最具长远意义的大事。

  让孩子按照健康四大基石的十六个字要求去做,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这里非常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问题。我认为,在重大问题、原则问题、根本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为人父母者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父母的态度正确坚决,孩子是很容易走正道的。

  四、实施发育调控

  父母之道将“发育调控”作为一个命题提出,意在使为人父母者把“养孩子”的一系列具体事,提升一个认识层次,也就是想提示大家,从对孩子“发育调控”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一切“养育”行为,打破就事论事的狭隘眼界。

  《人民政协报》2000年8月22日,刊登了左长根的署名文章,题目是《如今的孩子怎么啦?》。文章从人们对当前“孩子问题”的议论写起,归纳出六“大”毛病,查找了七个方面的原因,态度鲜明地分析了责任。我个人觉得“言之有理”,所以摘要介绍给大家。

  文章根据人们的议论,把如今孩子的“大”毛病归纳出六条:一是块头大。八九上十岁,五六十公斤,这样的孩子到处有。“性早熟”也让医生大伤脑筋。二是“权力”大。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发号施令,言出必行,一家老少,都得称臣。三是架子大。不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要神气活现,吆三喝四。臭袜子塞在床底下,自己不洗也不会吭一声,就像你欠着他(她)什么该当去洗。四是脾气大。什么事情都只能依他(她),不得由你。稍不如意,就踢门摔碗,撒赖滚地。做长辈的就乖乖地陪着笑脸低声下气慢慢地去哄吧!五是派头大。吃穿玩要好的不讲,过生日只图阔气,下馆子不怕欠帐,赌起来“豪兴”十足,成百上千的学杂费输个精光。有的还腰里别着传呼,兜里揣着手机,比“老板”还“老板”。六是胆子大。什么都敢干,什么都干得出来,连父母都舍得下手,还有什么不敢?

  文章说,这样看起来,如今的孩子真不怎么的。莫不是真应了九斤老太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 显然,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随着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很健康、活泼、聪敏、文明、守纪,知识面也很广泛,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天天向上的喜人势头。这是主流。但是,对于前面提到的“支流”,那些虽然并不普遍但也决非个别的不良现象,已经如此严重,我们又怎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当务之急,应该是,找出其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予以根治。

  文章顺着一般人的思路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责怪孩子,怪孩子淘气调皮不听话,怪孩子无法无天不服管。有些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很明显吗? 那些违法犯罪走上邪路的孩子,不是应当承担他们自己的责任吗? 作者写到这里笔锋一转,这些责难,确也“理正辞严”。但是,请再问一句: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书不熟,师之惰。”这句话很有一点道理。孩子身上出了毛病,就得先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去查找原因。十之八九,“权力大”是众星捧月“宠”出来的,“架子大”是百依百顺“娇”出来的,“脾气大”是忍让迁就“惯”出来的,“派头大”是不加节制“供”出来的。至于“胆子大”,一种是不讲法纪,事事宽容“让”出来的;一种是只管智育,事事加压“逼”出来的。不信,谁去找出一个两个天生的“坏孩子”来!就是“块头大”,明显营养过剩,不也是鸡鱼蛋奶精心搭配“喂”出来的吗?

  在讲清责任之后,作者明确指出,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有责任关心孩子,关心教育,帮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一味指责孩子,质问“如今的孩子怎么啦”其实是推卸责任。应该质问的倒是:如今的大人怎么啦?!

  我在前面讲到,“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孩子“正常长大,长大正常”,确保健康,争取达到最佳状态。所谓发育调控,就是要使一切养育行为和养育过程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为此,作父母的还真得下点功夫学些必要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正常发育阶段和每个阶段应该达到的程度,还应当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那些要求。

  1996年初,国家计生委宣教司等5单位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隆重推出“零岁起跑线——面向21世纪万婴成长跟踪指导示范工程”,旨在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宣传普及科学育婴知识,提高广大婴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使我国婴儿在专家指导下,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到1998年底,该工程除播出一系列节目并制成光盘和VCD以外,还出版了《万婴跟踪育儿咨询》和《中国儿童智力方程》等书籍。我认为,凡有条件的父母和准备作父母者,都应该学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其实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难,关键是你看没看到它的重要性。

  据我了解,已经有许多年轻的父母,正在按照《中国儿童智力方程》,“跟踪”自己孩子的成长,认真实施“发育调控”,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表现。

  五、注重习惯养成

  我强调为人父母者为子女“健康一百岁”着想,是从家长的根本态度上说的,是履行“养”的责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贯彻到日常生活中,除了“实施发育调控”之外,主要是做大量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工作。

  习惯是由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并变为需要的行为方式。俄罗斯的一项调查认为,个人的健康只有15%取决于医学和药物,85%则取决于生活方式。医学研究也表明,有50%的疾病与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据调查,我国现在的小学生已经有了高血压,中学生开始有动脉硬化,许多所谓“富贵病”都已呈上升趋势。

  从小垫牢“健康四大基石”,是一项长期的系列化的习惯养成工作,是为人父母者履行“养”的职责的主要内容。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事情都必须依靠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他不可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来的良好原则和牢固习惯,才是最好最可靠的保证,因而也是最应当重视的。因为一切告诫与原则,无论怎样反复叮咛,如果没有因为实行而养成习惯,都是不会真正起作用的。

  根据习惯的特性,我们在抓习惯养成时,必须注意“在生活中”、“长期多次重复”、逐步使之“固定下来”并“变为需要”。“在生活中”,是说要做到随时随地,不必特意安排,但每次机会都不要放过。“长期多次重复”,是说一定要注意坚持,严格要求,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和放松。只有这样长期反复,才能使之逐渐“固定下来”,并变成内在“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最大、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父母“不在意”和“心太软”。比如,培养孩子早起早睡的习惯时,看着孩子玩得很兴奋,即使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也不忍心去阻拦他的玩耍;早晨到了该起床的时间,看着孩子睡得正香,又舍不得叫醒他。如果父母老是这样“让步”和“迁就”,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很难养成的。

  为人父母者在帮助孩子建立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过程中,应当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方面那里的要求比较科学与规范,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对孩子要求的统一和连续。国家教育部的通知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以及社会人士都能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纲要》说,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要和家长配合,根据儿童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在抓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合理利用时间是个关键问题。因为,合理分配时间,科学地学习和工作,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素质。从孩子的生活实际情况看,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往往都和时间有联系。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淡薄的时间观念所造成的一切不良习惯,必须从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入手,启发孩子惜时、守时。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时间表,并提醒其认真遵守,持之以恒;还要教孩子充分利用最佳时间,有效利用零星时间,把生活安排得有张有弛;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有明确目标,力争做到当天的事当天干完。其实,有规律的生活是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

  要特别注意家长的影响与孩子习惯养成的关系。有一篇文章说:“养成习惯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我看很有道理。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21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识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教育。”无数事实证明,养好习惯者成,染坏习惯者败。因为,习惯是学业成败的关键。学业上取得成功,就个人而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智力因素,即天赋,聪明程度,这就是人的智商;二是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这就是情商,亦即后天的努力程度。天赋因素固然重要,但往往是有的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相反有的孩子智力一般,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是非智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而这些主导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其实就是学习习惯。研究证明,98%的人智商都差不多,差异主要在习惯上。习惯养成起于家庭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与孩子的特殊关系,父母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家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家庭教育非同一般的特殊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围,都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家长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塑造孩子,孩子的行为表现正是“父母意识”的反映。苏霍姆林撕基说:“学校里一些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式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为人父母者在抓孩子的习惯养成时,需要特别注意“娇生惯养”,因为“娇生惯养”是“养”中之大忌。早在17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提“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的第一条就是“避免娇生惯养”。他说,“在此我只要说一个大家都能确实观察到的现象,希望女士们仔细考虑考虑,那就是,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于娇生惯养弄坏的,至少是因此而受到了损害。”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也说过:“小时候娇生惯养的人们,一辈子都保留一种特殊的痕迹。”

  事实正是如此。不少的孩子,由于衣食过优,胃口不好了,免疫能力差了,经不起困难与挫折了。由于偏食、厌食、吃零食,有的变成了“胖墩儿”,有的变成了“豆芽儿”,有的变成了“病篓子”;由于缺乏劳动和锻炼,即使是看上去很健康的孩子,在“军训”的操场上,也是刚刚晒上十几分钟,就晕倒一大片。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时候在冰岛雪地里和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爱护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不恰当的爱,只能使孩子变成意志薄弱、养尊处优的“公子”、“小姐”,缺乏开拓精神,缺乏进取心,遇到点小小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放弃必要的切实努力,结果一事无成。因此,做父母的在某些时候还是心肠“硬”一点为好,要把爱藏在心里,要分清“喜爱”和“溺爱”的界限。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不论贫富,对子女都防止娇养。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可谓腰缠万贯,但他每月只给孩子很少的零花钱,比一般职员给孩子的还要少。一到假期,他就让孩子去社会锻炼,通过打工来养活自己,让他们学习自食其力。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有一所“抗属子弟学校”。刚成立时,由于多数都是军烈属子弟,指导思想有偏,对学生有些娇养。毛泽东发现后,立即找学校领导指出:“这样想法和作法,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反而会害了他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保护孩子们安全的同时,认真、严格地教育和锻炼他们,决不要娇养。”

  在这方面,约翰·洛克3个世纪前提出的意见,仍然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主要包括:“脚的锻炼与冷水浴”、“游泳与户外运动”、“衣着”、“饮食与用餐”、“睡眠与卧床”、“排便”、“用药”等,都是从“避免娇生惯养”和“习惯养成”的角度考虑的。比如,他主张让孩子睡木板床,床上用品应当用棉的而不要用羽绒的。因为,在家睡惯硬床的人,出外旅行就不会由于床铺不软或枕头不合适而失眠(这时最需要睡眠)。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只能在母亲的精制的金杯里,而不能在木制的粗碗中饮到这种甘露,那是极其不幸的。”再比如,他特别重视“早起早睡”习惯的养成,他说:“你应当在他年幼的时候尽可能让他养成一种习惯,使他不愿意参与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早起早睡的习惯使他难以忍受彻夜不眠,从而会使他尽量避免或很少参加各种彻夜的寻欢作乐活动,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不可小视的。假如事情不能做得那样彻底,还要考虑到时尚和社交,要让他在20岁以后能像别人一样生活,那么在他不到20岁的那段时间内,为了增进他目前的健康以及其他各种好处,也值得让他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这是多么深刻而又中肯的忠告!据我所知,当今中国的为人父母者,像洛克这样考虑问题,并且考虑得这么深远的恐怕不多。

  在这一点上,对为人父母者来说,不是懂不懂道理的问题,而是肯不肯真正下决心做的问题,不少的人主要还是“心里明白腿打摽”。

  本讲供参阅的资料

  1、 《万婴跟踪育儿咨询》: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万婴跟踪》专家组主编。 这是一部极为独特的育儿书籍:她的选题来自观众的10多万封来信和10多万个电话咨询记录,答案来自“诸子百家”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她的形式也很独特,有的是日常护理的提醒,有的是最新的医学研究动态,有的又是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但不论怎么说,这部书都是极具实用价值的一部好书,是家长们最常遇到的育儿问题的解答,是年轻家长的好帮手。

  2、《中国儿童智力方程》: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区慕杰主编。该书分0-3岁和3-7岁两个分册。书的前言中有“使用本书的方法”一节,讲得非常实在:“如果读者还正在妊娠期或准备有一个健康而聪明的宝宝,你最好两本书都一起购买,以便按孩子年龄期应用。如果你的孩子已入幼儿园,你就可以只买第二册,因为第一册已经过时了。工作繁忙的家长最好先选择你自己孩子年龄的部分来看。看看本年龄要记录哪些内容,有什么预防针或健康检查应抓紧去做。然后按培训部分一项一项给孩子试做,看他会不会。有些培训是连续性的,上个月未做这个月就接不止,所以可先翻开上个月的看看,如果仍不会不妨再往前翻,直到孩子会做,才一步步向本年龄期接近,不要急于求成”。

  主编区慕杰关于这套书还有一段更为实在的说明:“现在的年轻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当他们总结一些好经验时,孩子已长大了。为此,我通过我们的工作,总结出一套好的经验办法,帮助这些适龄孩子的父母懂得,该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加聪明。我讲的都是来自中国儿童中的真实事例。”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01年印发,当年9月起试行。为人父母者参阅此件的必要性在于,可以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学习什么,有利于与幼儿园配合。

  4、《教育漫话》: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所写的一部教育名著,属英美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必读之书。全书共217节,分为三部分:上篇健康教育,中篇道德教育,下篇知识和技能教育,最后是结束语。该书主要阐明如何才能培养出有理性、有德性、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



    关键字:父母之道  责任  教养  家庭教育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63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