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父母与家教 > 《父母之道》

 父母之道:关于勉的问题
 2005年09月07日 10:21 《父母之道》

  一、父母之道所说的“勉”

  美国纽约州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出生在一个贫民窟。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那里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但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这都是因为小学时校长的勉励给了他力量。1961年皮尔·保罗校长上任,
他根据那里的孩子很迷信的特点,通过看手相的办法鼓励学生。他曾对罗尔斯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校长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使他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在就职演说中,罗尔斯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不是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皮尔·保罗校长,用“一个善意的欺骗”,树立并坚定了罗杰·罗尔斯的信念,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这虽然只是一个特例,但“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每个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勉励是坚定信念和信心的重要方法”等观点,却是具有普遍性的。父母之道所说的“勉”,就定位在这个基点上。

  勉,鼓励的意思。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勉是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推动方式,父母对孩子可通过互勉、共勉、劝勉、慰勉、嘉勉来使其逐步学会自勉,进而达到勤勉和奋勉。父母不会用勉,孩子的发展就可能不全面,发挥就可能不到位。

  《三字经》的结尾“戒之哉,宜勉励”,把“戒”和“勉”紧密地连在了一起,这是很有道理的。父母应该善于“长善救失”,学会从“勉”的角度、采用“勉”的方法教育孩子,用“勉”来巩固“戒”的成果。1994年我写过一则随感:“发挥长处,是弥补短处的最好办法。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作为一个圆,其长处与短处这两个扇形的关系便看得很清楚:长处扇面的扩大,就是短处扇面的缩小。”(见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文集《宣传工作的‘来’和‘去’》324-325页)后来在阅读中,得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更坚定了我的这个认识。故事说: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斥止,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准时,我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的手上:“这第二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王友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具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来:“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只可惜我的糖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说话也就完了吧!”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不论对教师还是对父母来说,都可算经典教材!

  二、“勉”的基本方式方法

  勉,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着,名目繁多的各种表扬、奖励,都属此类。在汉语词汇中,勉系列的词语不少,如自勉、互勉、共勉、勤勉、奋勉、劝勉、慰勉、嘉勉等等,这说明“勉”的应用不仅有广泛的领域,而且表现为多种形态。实际也真是如此,评劳模,为其披红戴花是一种勉;寄予某种期望,提供展示机会,表示特别关注,在一定范围内向人提起,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一种勉;有时候,一个赞许的目光,一种鼓励的语气,都会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家教中用“勉”的情况和方式也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种,即期望的方式、鼓励的方式和褒奖的方式。

  期望的方式,重点在“望”。对此,中国人几乎已成本能,不仅人人“望子成龙”,而且望之甚切,但望而不当者居多。“望”确实有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和L·贾布可森曾在一所小学里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研究。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中,每年级各抽出三个班,先都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约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并告诉他们的教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 “学业冲刺”的潜力,他们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使教师对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寄以希望。但不让教师知道,这些学生是由实验者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又对全部学生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并对预言有很大“学业冲刺”潜力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的智商的变化做了比较。结果被期望的学生比未被期望的学生,智商有了显著的增长。教师对被期望的学生所做的关于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也给以好评。这一结果,被认为是从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符合期望的效应,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dior1〉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他对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塑象发生了爱恋之情,强烈地期望能赋予这一美丽女性形象以生命。后来,塑象果真地变成了活人,他如愿以偿地与之结为伉俪。罗森塔尔就借用这一神话故事来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变成现实的现象,故名之曰皮格马利翁效应。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从上述的实验研究来看,作用机理大概是这样的:当教师从研究者那里获得某些学生具有“学业冲刺”潜力的信息后,就对这些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这种期望,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动上表现出来,如亲切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耐心的辅导等。当学生感受到这期望的表现时,就会在自身产生鼓励的效应。一方面使学生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的动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信赖教师、亲近教师、喜爱教师的课程,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生的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鼓励的方式,重点在“鼓”。常言说得好:“劲儿可鼓,不可懈”。我国当代“赏识教育”专家周宏先生,是南京一个工厂的技术员,他用赏识的办法,把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教育成了高才生。女儿第一次作应用题时,十道题只作对了一道。他在看卷的时候,只在对的地方划了一个大大的对号,错的没打红叉,并由衷地赞扬道:“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作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8岁的小女儿听了这话,自豪极了。于是自信心得到增强。在父亲的鼓励赞扬下,上小学的时候她就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得了99分。周宏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当然,赏识的程度和方法也应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拿周宏对女儿说的话对其他正常的孩子去说,就无异于讽刺挖苦,绝对收不到好的效果。

  用鼓励的方式,不断地帮助孩子提高勇气,坚定信心,是家教中最廉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惜有许多为人父母者根本不重视,不肯用,也不会用。不少的家庭,固守“成绩不说没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的极端观点,不允许有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稍一露头就会有“还知道姓啥不”的冷水泼过来,让你由高兴立即变扫兴,生怕你“骄傲”、“自满”、“翘尾巴”。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褒奖的方式,重点在“褒”。褒,《辞海》解为“嘉奖;称赞。与‘贬’相对。”在家庭教育中,也可采用类似嘉奖的方式,但一般没必要那么正规,而称赞和表扬确是必须的。关于表扬的专门理论指出:“人的进步当然取决于本人的觉悟、能力、奋斗,取决于自我觉醒、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努力等内在的因素,但外在因素的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表扬和批评,有时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公正而郑重地运用表扬手段,用从表扬中透露出来的肯定、赞成或默许,坚定群众向前迈进的信心和意志,从而在其心头燃旺进取之火。”“表扬是极其公正而郑重的事,也是极其需要真诚的。”“由于表扬既标志着教育者对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肯定、估价,反映着教育者的理论水准、认识水平、情趣高雅和心地美好,又标志着受教育者今后言行所应有的尺度、标准,对未来的思想和行为将会产生重要和长远的影响,因而对表扬的运用就不得不严肃而又认真,最忌轻率和廉价。”

  三、“勉”中需要注意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的家教,在对“勉”的方法使用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普遍“缺勉”,二是常用“俗勉”。

  很多教育家的理论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成就感与自尊感的需要,每个孩子也不例外地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对孩子进行鼓励之所以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这是因为符合孩子喜欢成功、喜欢鼓励的心理特点,它可以成为孩子成功的动力。

  不少为人父母者,过分“重视” 谦虚美德的培养,特别注意“戒骄戒躁”,而且往往把自信与骄傲相混淆,常因怕孩子自满而吝啬鼓励,结果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批判之声”中。

  美国学者约翰·钱斐在《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一书中说:

  对你的创新能力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你自身,即“批判之声”(Voice of Judgement)。该词是由迈克尔·雷和罗切利·米恩创造的。“批判之声”可以损害你对你生活的每个领域的自信,包括你创造性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以下的内心自语:

  “这是一个愚蠢的主意,没有人喜欢它。”(自己的想法还没有正式形成,就被自己否掉)

  “即使我能努力实现这个想法,它或许不值得去做。”(对自己想法的价值缺乏自信)

  “虽然上一次我经过努力成功了,我很幸运,但我以后不会再去这么做了。”(见好就收,不肯坚持)

  这些说法以及无数与此类似的其他说法,使我们对我们自己和我们创造性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是很常见的,它们对你的自尊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当你失去了自信时,你就会变得胆怯,不愿意坚持你的观点,并提出来与他人讨论。用不了多久,你的这种缺乏自信的态度就会阻碍你提出新的观点,你就只能固守原来的思维模式,迎合他人的期望。

  这种被西方人称作“批判之声”的东西,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实在是太多了,那些有才能而无成就者,多半是吃了它的亏!

  那么,这些消极的声音来自何方呢?约翰·钱斐告诉我们:

  通常,它们来源于你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消极判断,也即具有毁灭性的批评,长此以往,这样的批评就会内化而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同样,对孩子多表扬有助于使他们获得自信和安全感,而老是批评他们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虽然父母、老师和朋友习惯于批评指责,不喜欢多表扬,他们这样做的本意并不是想有这些消极的后果,但是,不幸的后果仍然是一样的: “判断之声”不断地磨损着你的价值观,你的思想和你的创造性。

  由于中国人对来自主观和客观的“判断之声”习以为常,所以在家教中“缺勉”就不奇怪了。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对这个问题深入加以认识,甚至需要大声疾呼。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有两个很典型的例子:

  教育博士塞德兹七岁的孩子学骑单车时,一开始怎么也学不会,而且摔得浑身是伤。连孩子的妈妈也不忍心孩子再学下去了。只有塞德兹坚持认为孩子可以学会,并不断地鼓励孩子说:“爸爸相信你,你一定能学会,你是一个非常棒的孩子,只要再坚持就能学会。”果然,没过多久,孩子就学会了骑车。塞德兹认为,使孩子成为天才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说:“你真棒!”

  罗塞教授是一个性格内向、行为孤僻,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他也不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他还要求他的孩子也与他一样。他有一个孩子叫吉姆,是一个很有才华、性格开朗的孩子,三岁就学会了写字和阅读。当吉姆读完一本自己认为很难的书而高谈阔论的时候,罗塞教授总是粗暴而愤怒地打断孩子的谈兴,并骂孩子是一个笨蛋,是自欺欺人。小吉姆从没有得到过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也从没有得到过父亲的赞扬。吉姆的快乐和自信被另一个念头所取代,他的念头中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孩子。这个聪明的孩子在父亲的责骂中最终一事无戌。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例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者必须学会用“勉”,应加倍小心地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如果让孩子过多经受恐惧、挫折和失败,就很容易使孩子灰心丧气并使生活的信心尽失。很多孩子在经过父母的无数次打击之后,便不再按照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反而用反抗的心理逆向而行, 其原因就在父母的教育方法上,因为孩子从未得到过父母有效或恰当的鼓励,就导致了孩子自暴自弃,自贬自卑,认为自己做不出有价值的贡献,于是就干脆惹事生非弄出一些麻烦来,以期得到别人的注意。由此看来,许多孩子毛病不少,使父母戒不胜戒,罚不胜罚,很可能就是“缺勉”的恶果。

  我所说的“俗勉”,特指那些过于简单的鼓励手段,有点像训兽员的招法:表演一个动作,就给点食物。在我国,拨乱反正以后,人们看到“物质刺激”比“空头政治”效果要好,所以在家教中也广泛应用起来,现在有的已经用得很滥,甚至很庸俗。犹太人在家教中有一条宝贵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了解、理解和重视。

  犹太智者朱西蒙特认为:鼓励孩子的真正意义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宽容,而这类宽容的直接表现是多给孩子一次机会。在我们的周围,不是有很多人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吗?既然成年人都这样渴望着机会,那么孩子也一定需要机会。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成才,首先要为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欢乐。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方面的成功或优点,如果父母善于发现和肯定,就会使孩子更加自信,更有热情,更加努力,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有一个小学生,性格内向,从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和朗读课文。后来,语文教师想了个办法,她让每个学生回家都朗读一篇课文,并且录上音,把磁带交给老师。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放录音,并表扬了那个学生声音宏亮,吐字清晰,鼓励她以后大胆地在课堂上朗读和发言。这个学生由此受到鼓励,很快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老师无限感慨地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孩子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的行动中培养起来的。因此,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让孩子自己去搞懂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就能让孩子满足自已的成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很多家庭中, 父母们经常低估孩子的学习与自我观察能力。只要父母们留心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时有出人意料的聪明之举,这是因为孩子的思路开阔,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与洞察能力,没有任何观点的束缚,很多见解超过了成年人。有些父母忽略了孩子这一点,无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见。当他们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孩子们积极去探索世界奥秘的信心就遭受了粗暴的打击。

  为人父母者应当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在哪些地方取得了进步,并对孩子这种进步进行适当的表扬与肯定。有的父母见到孩子做了一件不错的事也缄口不言,从不夸奖孩子,怕助长孩子的傲气,这是很不明智的,作为父母为什么不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骄傲呢?

  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既要注意用温和平静的口吻,把话讲清楚,让孩子有一种亲切感,又要用充满鼓励的眼神,让孩子从你的眼中看出你对他的嘉许。

  如果父母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也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用“勉”去辅助“戒”。最好是先肯定孩子的成绩,然后再进一步指导孩子怎么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在孩子心里父母的要求永远也达不到,这就会使孩子非常沮丧,以致于完全放弃努力。

  本讲供参阅的资料

  1、《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又名《八项修炼》,约翰·钱斐著,杜晋丰译,九州出版社出版。约翰·钱斐,哲学博士,是美国享有盛名的心智发展学术界领袖。他开创的八种能力训练法,使大批学生和政商界人士取得骄人的成就。迄今为止,接受训练者已达数百万人。他所说的八种能力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自由选择生活的能力、破解生活难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推理预见能力、获取幸福的道德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其中前三种,即批判地思考、创造地生活和自由地选择,被称为“转变命运的三种基本能力”。

  2、《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杰弗里·布拉尼著,厉志红、王燕编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杰弗里·布拉尼博士,美国克里夫兰大学犹太学院家庭与成人教育学教授,复兴后犹太人协会著名民族教育指导专家。关于这本书,作者在后记中说:

  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较之于二十年或十年以前已经具备了更多的内容。方案已经由特殊人群普及到了大众人群。现在大家所关心的内容是如何让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成为大众所需要的东西,并使之与生活、工作、学习发生紧密的联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了人们需要一些什么?他们的精神中所欠缺的又是什么?我们在学习中需要系统地认识什么?这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很多的学习者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上的最为生动的一课。

  基于这个原因,我为我的同胞们编写了这本书,里面涉及了每一个人的一生所要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识与掌握的一些基本的观念。我希望这是一本家庭学习的教科书,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关键字:父母之道  鼓励  奖励  家庭教育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77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