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素质教育 > 人际交往

 让妈妈头疼的孩子交往难题
 2005年12月08日 10:58 《父母必读》

  难题1 总想和小伙伴一模一样

  头疼行为

  “‘凡凡不喜欢莉莉,我也不要跟她玩!’‘凡凡吃,我也吃!’‘凡凡……’他好像是被凡凡控制的小木偶,总是跟在凡凡屁股后边,什么事情都要模仿他。如果他能多有些
主见,少受凡凡的影响,那该多好啊!”

  解读小心思

  1.从他一出生,模仿就开始了。先是模仿发声,然后模仿说话,还有手势、行为。模仿具有社会功能,通过模仿,他学会与人交往。

  2.模仿通常是友谊的前奏。它会让他玩得更好,感到更安全。

  3.在模仿的同时,他也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

  明智做法

  1.指出他自己的特点,告诉他要尊重别人,但也要肯定自己:“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凡凡故事讲得好,莉莉歌唱得好,你爱帮助小朋友,画也画得好,你们都很棒!”

  2.鼓励他勇于自我表达。他可能有自己的主意,但是很难准确表达出来。因此要教他学会让别人明白和接受自己的想法。

  难题2 朋友来访如台风过境

  头疼行为

  “我已经一肚子火了!每次他的好朋友们来玩后,地板就成了垃圾场,玩具东丢一个,西扔一双,混乱一片,唉,真像台风过境!”

  解读小心思

  和小伙伴玩耍后他会主动收拾玩具?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以为这是天方夜谭。他们玩起来哪里顾得了这么多,而通常这种行为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减少。你除了要有耐心,还可以把这个小小的“违规行为”当作一个机会,它可以教给孩子责任感和问题解决的技能。

  明智做法

  1.事先提醒他和小伙伴:“如果你们不能保证这里的干净,妈妈就得请你们到外边玩了。”

  2.如果他答应清理,你要提醒他完成约定:“你需要多长时间收拾?需要妈妈帮你看着时间吗?”

  3.如果他有收拾归位的好习惯,而小伙伴没有,想办法让小伙伴一起参与清理,而不要将责任全推到他的头上。

  妈妈团

  分门别类地收拾玩具,对3岁的咪咪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的任务。我准备了几个大筐,她们玩完后,只要一股脑扔进来就可以,很简单,屋子就回复干净了。——咪咪妈

  我把皮皮的玩具按种类分装到不同的塑料袋里,然后告诉他每次只能拿一到两个袋子,每拿一个玩具前,都要把前一个放回袋子里。——皮皮妈

  我会在吃饭的时候,和开开玩头脑风暴的游戏:说说妈妈有多少种处理这种问题的方法,答案越多越好。——开开妈

  难题3 见面熟,拦不住

  头疼行为

  “他呀,见谁都亲,跟谁都玩得到一起,拦都拦不住,真担心碰到坏人该怎么办!”

  解读小心思

  他的这种气质特点决定了他会对任何新刺激感兴趣,会主动探索未来世界,在环境适应上

  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由于他的接受能力很强,也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的人或观念的影响。

  明智做法

  1.和他划定一个基本原则,比如,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和不认识的人走。

  2.让孩子记住,如果对方作出任何让他不高兴或不舒服的举动,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定支持他。

  难题4 遇上小刺儿头

  头疼行为

  “5岁的他真的是个小刺儿头,‘妈妈的肚瓜真大,像个西瓜’‘东东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邹老师鼻子真大,像个巫婆!’……真让当妈的尴尬!该怎样让这个“小刺儿头”不要总挑别人毛病呢?”

  解读小心思

  俗话说“童言无忌”,通常孩子的这种直来直往,并非意在伤害,而是他并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有什么影响,也很难体会别人的感觉。通常“小刺儿头”长大后直通通、招人烦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不用特别担心。

  如果他刻意挑别人刺儿,见谁都张牙舞爪,你可能需要观察他是否焦虑、没有安全感,是否对环境心存敌意,然后帮他平和心态。

  当然,问题也许不光出在孩子身上,反思一下,你自己说话是不是就直通通的?

  妈妈团

  那一次小侄女刺儿到了邻居小姐姐。小姐姐立即回应:“你的头发才不好看呢,稀稀拉拉的。”“你个子那么矮,像小矮人一样” ……小家伙说不过人家,气歪歪地回来。我看到这是个机会,便问她:“被别人挑了这么多毛病是不是很不开心?”“我都快气死了。”“想想看,每个人都不愿意别人直通通地总挑自己的毛病,以前你那样说别人,别人心里是不是也不舒服?”“嗯。”想到了被人说的滋味,她虽然有些迟疑,可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江苏 吴莉菊

  一次,6岁的儿子当着很多人大声喊道:“叔叔,你的拉链没有拉好。”回家后,我先夸奖了他,儿子听我表扬他,挺高兴的。“可是,如果这些话你能悄悄地跟他说就更好了。”“真的?”“当然,你本来好心提醒叔叔,可你这样大声说出来,如果有人听了笑话叔叔,他会不会很不好意思呀?”“呀,我没想到。”

  从这件事后,我常常和儿子一起讨论什么样的话可以大声说出来,什么样的话只能悄悄说,甚至不能说。渐渐地,儿子说话注意了很多。亲戚朋友们都夸他长大了。——北京 吴丹青

  难题5 手里总没有玩具(被欺负)

  头疼行为

  “他性子太过老实,几个孩子在一起,没几分钟,他手里的玩具就没了。我经常得在他身边跟着保护他。怎么才能让他不会老被欺负?”

  解读小心思

  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温顺、老实,他可能天生随和,但这并不就意味着长大后就一定性格懦弱、没有主见。他也可能是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知道自己该有什么权益。

  玩具被抢,或者其他你认为的“受欺负”,可能在孩子看来并非如此。是不是该介入,关键要看孩子的感受。

  明智做法

  1.如果别人的行为并未造成他的困扰,他仍然喜欢和他们玩,就没有必要介入。

  2.如果他对别人的行为表示出焦虑和无助,你就需要介入,陪在他的身边,鼓励他保护自己的权益,比如:“我正在玩这个玩具。”必要时你要帮他坚定地向对方要回来。

  3.晚上照顾他入睡时,询问并倾听他一天最高兴和最伤心的事。让他知道,不论愉快还是悲伤的经历,你都愿意与他分享。

  4.将你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讲给他听,包括事情发生的过程,和你的感受。

  妈妈团

  嘟嘟刚买的水彩笔一眨眼就飞到刚刚手里了。看着嘟嘟快哭了的样子,我过去跟刚刚说:“刚刚,这是嘟嘟的,请你还给他。”刚刚嚷着:“不!不!这是我的!我的!”我坚持着重复了几遍。刚刚嘟囔着,不情愿地把笔扔给了我。“刚刚真懂事,阿姨谢谢你!”我热情地跟他道谢。等嘟嘟玩完后,我问他:“嘟嘟,刚刚特别想玩你的水彩笔,你借给他玩一会儿,好吗?”嘟嘟想了想,拿出了水彩笔跑过去给了刚刚。两个小伙伴又玩在了一起。——北京 嘟嘟妈

  难题6 她是“行动派”

  “3岁的她伸手就打小伙伴,没少说她,可怎么一点效果都没有?”

  解读小心思

  她的行为并不少见。3岁左右的孩子并不能完全控制他们的冲动,语言表达能力也并未发展成熟,在他们之间,打,抓,咬,推搡非常普遍,在这些冲突中,他们积累经验,获得成长。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经常打人,主要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这样的孩子,父母反应越激烈,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越高。

  明智做法

  1.问她打人时是什么感觉:她是不是感到不舒服?或者是不是要哭了? 然后问她和小朋友一起玩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她自己选择。

  2. 将她的行为告诉老师。请老师帮着注意她,如果她在幼儿园里表现好,没有打人,就及时表扬她,这一条同时适用于家中。

  3.对因为和小伙伴有分歧,但又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孩子,你可以教给

  他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比如,如果表示反对,可以说:“你这样做不对,应该……”如果表示拒绝,可以说:“这个玩具我在玩,你先玩别的好吗?”如果表示商量,可以说:“你玩我的小布熊,我玩你的小汽车好吗?”

  4.冲突也往往来自游戏缺乏统一的规则。出现此类状况,你不妨和他们一起制定好规则。

  妈妈团

  “我儿子2岁多,尤其爱打院里的老奶奶们,而被打的奶奶们通常的反应是:‘这孩子真有意思,来,再打一下。’儿子觉得很好玩,就越发爱打人了。针对这一问题,我跟老奶奶商量,只要他再打人,大家就都严肃起来,不理睬他。时间一长,儿子觉得打人没意思,就不再打,而我们就抓住机会夸奖他。如今,他已经改掉了这个毛病。”——北京 张 晖

  “儿子爱打人是出了名的,有时把我气得直掉眼泪。后来我发现儿子特别崇拜邻居9岁的小哥哥。我们就去找他,请他帮忙。那孩子挺懂事,后来天天找儿子玩,带着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当儿子打人时,他就说服他。这个方法还真行!一个暑假,孩子就能和其他小朋友‘和平’地玩耍了。”——河南 毛毛妈

  难题7 我只要他玩的那个

  头疼行为

  “3岁的他虽然自己就有一大堆玩具,可什么时候都是看着别人手里的玩具好玩。即使是不喜欢玩的玩具,一到了别人手里,就变成了好东西。如果拿不到,他一定是又哭又闹,有时甚至会从人家手里抢过来。”

  解读小心思

  通常,这样的他因为不知道怎么玩手里的玩具,不能投入,看到别人玩出花样来,就觉得人家的玩具好。3岁的他规矩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不知道玩具是“属于”别人的,控制不住就伸手去抢。你需要帮他建立社交规矩(更详细内容,请查阅本刊2004年第8期《规矩,为成长导航》)。

  也有可能是你允许他在家中就为所欲为,默许他的这种霸道的行为,他就会迁移到交往中来,认为什么东西都应该是他的。

  妈妈团

  女儿小时候也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一看到小朋友手里有什么玩具,立刻就会跑过去跟人家抢。长时间这样可不是办法,我们想到了一条妙计。一天,女儿见到别的小朋友在跳绳,她又想过去,我马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棍,大声说道:“赶小猪喽!”女儿停下脚步,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晗晗,我们把球当做小猪,用这根小棍去赶,你要不要试试?”女儿马上来了兴致。

  赶完小猪以后,我们一家三口又想出了许多新的玩法。女儿再也不对别人的玩具眼热了。

  以后的日子里,女儿在我们的帮助下,经常在一种玩具上想出多种玩法。这样做不仅提高了玩具的使用率,也让女儿明白了,不管什么玩具,能玩出新花样来才是最好的。——江苏 王 岚

  我给儿子的“法宝”是:“我想和你交换着玩玩具,好吗?”儿子认真地学说了两遍。“还要笑着说,别人喜欢看笑脸呢!”我带着夸张的笑脸补充道。“嗯,我知道了!”儿子学会后,很有效果。当然,这“法宝”也有不灵的时候,那时,我就会告诉他:“妈妈现在再教你第2个法宝,那就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一边看一边对自己说‘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江苏 赵云芬

  我们会让他明白:任何东西都有别人的一份。比如买冰激凌,我会告诉他:“这3个冰激凌爸爸1个,妈妈1个,宝宝1个。”玩具也是这样,有些玩具我们故意说成是为自己买的。我们经常在宝宝面前表演怎样向别人借玩具,如“请你让我玩一下你的枪好吗?”回答则是“那你用遥控车来换吧”,或者“咱们一起玩行不行”。我们还故意向宝宝借玩具,开始宝宝紧捏着自己的玩具不撒手,但如果我们的玩具很吸引他的话,他也会试着交换。有时候他向我们借玩具时,我们也故意装作不同意。开始他接受不了,总是会掉眼泪,但慢慢地也习惯了。——北京 茹 宁

  难题8 他迷上了“告状”

  头疼行为

  “3岁半的他最近迷上了告状:‘奶奶,哥哥抢我的糖吃。’‘妈妈,爸爸不给我讲故事。’‘爷爷,小叔叔不让我看动画片。’真不知该怎样对待这个爱告状的小家伙!”

  解读小心思

  3岁多的他还不能完全靠自己解决问题,他总希望能有人帮忙仲裁,这时他发展出的最初的规则意识和一定的表达能力,就让“告状”变成了一件很常见的事。

  你的介入,能让他觉得有靠山,也会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

  如果你过度关注,会让他变成一个爱告状的“小喇叭”。可如果对孩子的求助不分清红皂白全部不理,又很可能使孩子陷于困境无法自拔。你需要区分求助和无理的告状,把握介入的度。即使你介入,立场也应该是引导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帮他建立“公平”和“规则”的概念,而不仅是个“仲裁”者。

  妈妈团

  “我的女儿也曾有过这样的行为。有一次,吃过晚饭后,爱人随手拿起一根香烟点燃,小女儿马上颠儿颠儿地跑来告状:‘妈妈,爸爸又抽烟了。’看着她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我说:‘是吗!爸爸又抽烟了,那你想怎么对他说呢?’女儿思索片刻:‘嗯,我就说爸爸,你别抽烟了,抽烟对身体不好。’于是,在我鼓励的目光下,女儿和他爸爸交涉起来。最后,爱人在女儿的劝导下乖乖地熄灭了香烟。

  以后,只要碰到女儿来告状,我就会反问她:‘你想怎么对他说呢?’女儿便会想办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会和女儿一起商量好对策,然后再由她自己去实施。这样做,不但解决了女儿告状的问题,而且提高了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山东 于 红

  “我儿子也爱告状。一天,儿子吵着要去小姨家,找他最喜欢的小表弟玩。我告诉他,因为他总是向我和小姨告小表弟的状,小表弟生气了,不欢迎他。小家伙急了,使劲求我:‘妈妈,我以后再不告表弟的状了。’看他做了保证,我才带他出门。结果,那天儿子真的说到做到,小哥俩玩得特别高兴。

  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带儿子去亲戚朋友家玩,条件都是不在妈妈面前告小朋友的状,有事自己解决。慢慢地,儿子明白了,不告状自己也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和小朋友玩得更开心。”——江西 叶 坚

  “我儿子今年4岁半,也有爱告状的习惯。起先他告状时,我总是站在他一边,哄他、惯他。诸如,他说:‘姐姐不跟我玩儿!’我就跑过去帮他:‘你是姐姐,带小弟弟玩儿好不好?’儿子有了撑腰的人,告状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离谱,芝麻绿豆大的事都来告状。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不再随便给他撑腰了。他再来告状时,我该干啥还干啥,他说什么,我的应答常是 ‘嗯’,;是吗’之类的话。

  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儿子觉得到我这儿来告状实在是没什么意思,告状的次数越来越少,和小朋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河南 吴 铭

  难题9 和他交往后变得粗鲁

  头疼行为

  “我注意她有一段时间了,周末时小囡去保姆家才见得到她。每次从保姆家回来,小囡都会忘记应有的礼貌。当我告诉小囡应该做什么时,她竟然回答“闭嘴”,甚至骂我。”

  解读小心思

  5岁左右,他认识到他的朋友不仅仅是游戏伙伴,他会非常渴望与他的朋友保持一致,甚至在相处期间他们的行为会超越你从教给他的原则与标准。

  一些你从来不允许的行为,在他看来新鲜、有趣、“酷”,是他自己的新“发现”。不要失望。他的是非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不懂得这些行为对别人意味着什么,也看不到周围环境对他的看法。虽然难以接受,但这种粗鲁的表现,正是他学习挑战权威和测试自立能力的积极反应。

  明智做法

  1.如果她再次犯错,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表示反对,并必须与她讨论她的真正意思或感受是什么。你的反应越情绪化,就会越鼓励他继续这种不良的行为。

  2.要牢记尽管这时孩子正在探索“好”和“坏”的概念,但她的道德观仍然非常简单。因此,你需要教会孩子区别正确和错误行为。不要说她是坏孩子,要清楚地告诉她哪里做错了,明确地将人与行为分开。

  3.一定不要让自己发火,让孩子清楚,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规则。一旦她回到家中,就不能还和在保姆家一样,她要遵守自己家的规则。如果做不到,可以考虑不要再送她去。



    关键字:交往  朋友  欺负  告状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7,230,00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