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家庭教育 > 教育误区

 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孩子原因
 2006年02月27日 10:00 东方之星

  在有几个子女的家庭里,父母一般都格外疼爱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随着孩子的呱呱坠地,父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强烈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安全、幸福所应负的责任。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舒适和利益,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更是将自己所有的钟爱与厚望都集中到了这唯一的一个孩子的身上。

  现代的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普遍存在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成
才等紧张心理,所以表现出过人保护宠爱及期望过高的教养态度。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大多数人都吃过苦,过了一些坚苦的日子,他们的儿童期及青年期,物质享受无无不及现在的孩子,当时的教育条件了相对较差。然而现在他们作为父母,都有一个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所以他们宁愿委屈自己,去满足孩子各种需求,更有甚者,是满足孩子超出家庭实际承受力的种种要求。

  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两代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宠爱加溺爱意识所造成的。因为人性中有很多弱点,比如自私、懒散、好吃、好喝、好享乐、好表现……大家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后再教育也不迟,这就为教育孩子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就象得病一样,病得轻的时候好医,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也就拿它没办法了。到他们长大后,连自己都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已经为时过晚。那时候,孩子们肯定还要责怪大人,小时候为什么不严格要求自己,如今导致自己有这么多毛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验认为,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在幼儿园时候,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经验: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起。同时也应证了古俗语中的:“人看从小”这句箴言。因此,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原因之二: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度的把握。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甚至还非常崇敬:“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言,对孩子过分严厉,这使孩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暴力倾向极为严重。孩子为了逃避罚责,从小便弄虚作假,滑马溜嘴,不管任何人,都不加选择地去骗,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品德上的偏差,不要说搞好学习,就是做人也成问题。另一部分家长却对孩子溺爱有加,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破了”就是这种心情的准确表达。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烈,难以合群,唯我独尊,只会要求别人顺从自己,自私自利,而且会铤而走险,马加爵就是典型代表。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也要有科学的度的问题。

  原因之三:隔代教育导致在教育孩子上的父母不作为,所引起的孩子成长迷惑症。职业妇女的增多,使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这已经成为影响孩子教育的瓶颈。隔代教育毕竟存在着诸多教育方面的失误。一是老人的隔代亲情怀,容易导致对孙辈们的溺爱;二是老人教育孩子的力不从心,容易让孩子的某些坏习气滋长;三是老人与时代滞后的思想意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毕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与祖辈的关系,有一些差别,对孩子的认识也是不同,更容易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差错。当然,也有个别祖辈,在教育孙辈问题上,比父母更明智,但毕竟只是少数。因此,要避免不正确的隔代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原因之四:社会不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污染。社会上的黄、赌、毒和一些低级下流的思想意识以及钱权崇拜,也在不断侵蚀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比如:孩子见义勇为了,但大多数成年长人显得极其冷漠;孩子拾金不昧了,却被大人斥责为憨包、傻蛋。这就是教育上的5-2=0(5天的学校教育,被2天的社会家庭影响所吞噬的形象表达式)这一社会现实的有力佐证。

  原因之五:以分数论英雄的片面发展观,伤害了大多数孩子的自尊,让大多数孩子成了少数孩子的殉葬品。因为毕竟学得好的学生在少数,大部分孩子只是平平而过。说得不客气一点,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都只是在为几个考上北大、清华的尖子生服务,其余的孩子成了这几个少数精英分子的陪读。陪读教育让孩子们的失去了人生的追求和理想,人生的价值观同样产生了偏差,他们只好用钱权崇拜和拼命追星来解脱自己。(广饶县实验幼儿园 成群)



    关键字: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  溺爱  隔代教育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1,230,00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