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活动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利用这一教育途径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交往等大量活动机会,充分让幼儿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近年来,活动区活动日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当然,要开展好活动区活动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其教育功能。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对
活动区的指导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一是教师放任自流,完全让幼儿自己玩;二是教师干预过多,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情节的安排,一直到活动过程,主要都由教师决定。这两种极端都没有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有失活动区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指导活动区活动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使用活动材料的指导
活动材料既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又是幼儿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技能的源泉。所以,在每一个活动区域,教师都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幼儿兴趣和认识发展规律,分层次地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成品、半成品及废旧材料。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正确使用这些材料。成品活动材料,如操作区的剪刀、餐厅的炊具等,应先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幼儿自由选择,通过操作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发现问题,从而获得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商店”活动中,老师可指导幼儿利用糖纸、泡沫、旧挂历、蛋类盒、瓶盖等废旧物品,制作糖果、服装、糕点等充实商店商品。这样既充公发挥了活动材料的作用,又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优化心理环境的指导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感到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增强自信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区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幼儿,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指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幼儿的词汇、短句,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规则、行为,如:进活动区的规则(该活动区人员已够,就应另选活动区),分配角色的规则(自愿选择,不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等),使用材料的规则(不在朋友手上夺取)等。引导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同时还应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要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使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而且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深入活动区指导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参与,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以参与者角色身份指导活动,这是最自然、最有效、最受幼儿欢迎的指导方法。尤其新出现的活动区,幼儿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玩,这时,教师就应深入活动区进行指导。对于不同的活动区,教师应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灵活机智地指导活动的开展。如交往性的活动区(餐厅、医院等)教师就可以以服务员、顾客、医生、病人等身份参与进行指导;益智区、美工区之类的活动区,可以以教师身份深入指导。这样,既加深了幼儿对活动区性质的认识,又促进了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
四、细心观察,针对性指导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观察是教师进行活动指导的起点,通过观察,教师可及时掌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动向。如:幼儿的活动兴趣是什么?活动中是否积极地投入?能否遵守活动规则?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得到了发展?以及活动区的设置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些的观察,教师就能从中获取有关活动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所实施的教育作出评估,以此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育目标和活动区,更换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如在活动中观察到部分幼儿有破坏玩具、独点玩具的不良习惯,教师就应在玩具角开展“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等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懂得爱护玩具的道理,体验到大家一起玩的愉快情感。这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五、因人施教,个别指导
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到因人施教。所以教师在指导活动区活动时,应依据目标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幼儿园。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交往能力差。教师就应先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作客、到商店去购物,鼓励他们大胆和朋友说话,当他们能够和朋友交谈时,又可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扮演“爸爸妈妈,到商店去扮演‘售货员”。增强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其在原有水平是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