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日前组织有关方面召开听证会后宣布,从今年9月1日起该区所有小学全面取消“三好生”评选。此举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在笔者看来,如果联系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情况,考虑到素质教育绩效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我国中小学沿袭了半
个多世纪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应该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我国教育界的“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就其历史渊源来看,与当初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直接相关。在当时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强调“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便使同学们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思想不仅没有错,而且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贯彻落实”中,自然是有显著“时代烙印”的,这就是将“学英雄好榜样”、“评选先进传帮带”这样成人的工作方法,原封不动地套用在中小学生身上,演变成“三好学生”此类的教育绩效评价制度。
这种教育绩效评价制度的局限性在于它将尚未成熟的学生的学习绩效表现,通过向行为主体身上粘贴“身份”
标签,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先进落后等,来进行“归类管理”或“分封管制”。但是,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社会与当初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工作丰富化、生活多样化、学习终身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市场化已经成为生存常态,如果仍然沿袭这种一成不变的绩效评价制度,显然已经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就当今中国社会背景下中小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来看,“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已经不合时宜。将固化的“身份”标签贴在未成年的、可塑性很强、正在受教育中成长的孩子身上,是违反了中小学教育法则的绩效评价方式。如果作为“正式制度”在千百万青少年学生中强制推行,一些不成熟的心灵,因为没有较强的调整能力,可能会在当中受到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看来还有很大市场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这种“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不仅很难起到倡导素质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反而在实施中更加容易“走样”,例如有很多地方,“三好”的标准演变为单一的英语、语文、数学各科考试成绩“好”,而“身体好”变成了体育课考试成绩“良”或“达标”底线,“品德好”变成了平时请同学吃冰淇淋、拉关系的“人缘关系好”,如果被评为区级、市级“三好学生”可以升学加分等等,这样的评价机制显然对孩子行为会造成恶劣和扭曲的影响。
因此,我以为,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全面取消“三好生”评选的做法,路子是对头的,它为中国教育绩效评价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教育界的同仁,该是从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出发,本着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精神,对我们的学生评价制度之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审查和评判,寻找正当出路的时候了。
□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