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问这问那,这种倾向从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探究精神。因为孩子提的问题很多,而且千奇百怪,往往回答了这个问题,从这个问题里还会再问一个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不耐烦,只是随随便便地敷衍了事。
结果孩子的探究之心刚刚向世界敞开,就被家长在上面定了一把又一把锁。有的家长还不自知,孩子上学之后学习成绩不好,家长还会埋怨孩子“为什么你不懂还不喜欢问”
其实早在幼年时期,孩子的好问之心就被父母给扼杀掉了。
有的父母还有更错误的做法,他们教训孩子不要成天胡思乱想,万事不要问,只要去做就好了。当孩子提出不同意见时,就会受到更大的训斥。还有的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改正。
我就曾经见过这样一对家长。孩子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太阳和月亮都是东升西落呢?”父亲没有夸奖孩子善于观察,反而觉得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回答说:“这有什么好问的?不从东边出来,难道还从西边出来吗?”
虽然积极性被父亲一句话就打消掉了,但是孩子有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接着问:“就是啊?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来呢?。”
估计父亲自己解释不了,但是却不好意思那么说,就更加不耐烦地说:“没有任何原因,太阳和月亮就是那样的。你没事还管得着太阳和月亮吗?管好你自己算了!”
孩子被父亲的态度吓怕了,但还是坚持问:“我想还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你……”还没等孩子说完,父亲就大吼道:“烦死人了!我说没有原因就没有原因,你听清楚没有,我说没有原因!”父亲的态度可以用来暴跳如雷来形容,而孩子的情况可以用噤若寒蝉来形容。
我想,以后,这个孩子再也不会问父亲任何问题了!有这样的父亲真是孩子的悲哀,父亲扼杀的不只是孩子的探究之心,还有孩子正常的天性。
要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什么事情不知道,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从父母的权威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真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的判断能力就会下降。
没有判断能力,自然就没有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在父母的绝对权威下,孩子还容易形成抑郁心理。因此,应该积极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也不能用父母的绝对权威去压制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原因,正确的是真理,而不是父母。父母也会犯错误,父母不是神。我就是这样教育卡尔的。
当他提问的时候,无论我多忙,都会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先夸奖他敢问敢想,然后再耐心解答。从来没有我答不上他的问题,就会训斥他不要问,或者随便胡诌一个答案。因为我知道,孩子并没有辨别能力,他还不知道真伪对错,而最初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他可能抱着错误的东西生活一生。
回答卡尔问题的时候,我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讲解,过于深奥的东西,我会尽量深入浅出。如果卡尔问的问题我确实不会,我就会坦然地承认,然后和他一起翻书,或者请教更有学问的人,或者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后,我还对他表示感谢,因为如果不是他问,我还想不到要去思考这些问题。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年龄比卡尔大,生活经验比卡尔丰富就一定要摆出权威的架势。真理绝对比权威更重要。而且我认为权威也不是仅仅依靠知识渊博建立起来的。权威的建立,需要能力,需要宽容,需要决断。在我的引导之下,卡尔的问题源源不绝,有时还会对我的回答提出质疑。
有时候,我很确定问题的答案,还是会告诉卡尔拿不准,还是翻书来看吧。我没有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是为有这样出色的儿子而自豪。等到卡尔已经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时候,我就会让他自己先思考一下,尽量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他的答案和我的不一样,我决不会一口否定,而是帮他分析,找出错误的地方。我觉得卡尔之所以具有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把自己和他放在同一地位,没有让他感觉父亲就是真理。
启示-37: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特别喜欢问各种奇怪的问题。像什么“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人死了是去哪儿了?”、“我是从哪儿来的啊?”这一类的。 这是孩子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发展的表现。父母千万不能感到厌烦,而是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好问”精神。
启示-38: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有些父母害怕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因此就采取压制孩子提问,或者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胡乱回答。这种避免“无知”的做法实际上才是最无知的。因为,它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应该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