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发现母亲》> 正文

 导论:中国母教的一个转折点
 2006年07月10日 18:26 《发现母亲》


  “应当在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教育学应当成为 对一切人都有用的学科,下面的话也可能对某些人来说好像是夸大其词:我认为, 没有研究 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 

  这是对家庭教育多么深刻而又精辟的认识!有这样的认识,那时苏维埃领导人在子女教育 上的所作所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很多人都曾听说过这样的传闻,那就是苏联
政府曾大力奖励那些多生孩子的母亲,授予 她们以勋章,因为他们人口少。后来我翻看资料时才知确有此事,只不过不仅仅是为了多生 孩子,而更是为了做个好母亲。苏联曾设置了“母亲英雄”、“母亲光荣”、“母亲奖章” 等多 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且凡得到这些称号的母亲都能获得某种优待如优先分配住房等,到1983 年,这种奖章已发出14000枚。如果多生了几个就能得到一枚,那么几十年时间只不过多生 了这几万名孩子,效果也未必太寒碜了一些。作为一项坚持了几十年的长期政策,显然不是 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在整个社会倡导一种良好的母亲意识!

  东欧国家也是如此 那么是否仅仅苏联这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如此呢?回答仍是否定的,东欧的社会主义国 家都是如此。 在一本我国翻译出版、由捷克学者编写的给女性青年的读物中,他们的学者是这样批评那些 摒弃母职的女性:

  我们当今世界,极其缺乏的是我们称之为女人或者说是母亲的天性。母亲的作用在现代妇 女的眼中急剧下降。

  “我们当今世界,极其缺乏的是我们称之为女人或者说是母亲的天性。今天 的姑娘不把做母亲当成自己的基本使命,而有时甚至不想当母亲。对这种姑娘来说(由于她 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终日忙忙碌碌),教育孩子的事,她已力不从心了。解放运动的消极 后果之一是,母亲的作用在现代妇女的眼中急剧下降。……那些对自己的生理使命持反对态 度,竭尽全力要和男人并驾齐驱的女子,未必会感到自己一度有过真正的幸福。几乎所有主 张男女平等的人都不能如愿以偿。” 就在这本书里,我们国家司空见惯的“家庭妇男”问题,他们却无限上纲,认为这不是一 般小事。比如洗餐具,他们竟明确认为应该是妻子做的:“女人天生有一种巨大的耐心 。除此之外,洗餐具这种琐事,虽然单调,看来又很简单,但它却要求女人的手所具有的那 种对物体脆弱性的细致感和特殊敏感。”而“一个男人如果围着女人围裙站在洗衣机旁和马 马虎虎地洗着脏茶杯和脏碟子,他的心情很快变坏,因为他有一种自我压抑感”。 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听来决不应该是社会主义的,这已经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了,甚至已 经是在反对男女平等了。这样的言论如果在中国出现,虽不说一定会全民共诛之,那也一定 会戴上一顶高帽子遭到彻底地批判!可这种观念却似乎是整个东欧的主导观念,中国女性缺 乏母性乃至男性缺乏父性当不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

  中国传统似乎也极重视母教 既然不是制度,那么便是传统了,于是我又把眼光投向1949年以前。可是我在阅读建国前受 教育的人士在海外写的文章,或者建国前学者们写的文章 ,发现我们民族似乎又是一个非常 重视母亲与母教的民族。 例如旅美华人谢诗豪这样写道:“我深深地体会到:

  伟大的母教和母爱攸关人生、社会和国 家民族前途命运。

  伟大的母教和母爱攸关人生、社会和国家民族的 前途命运。 先母在世时,每天学习读书。

  接受母亲的影响,我也每天发奋攻读。伟大 母爱是爱河之源,但依经济学术语,家庭是微观Micro,而中华民族才是宏观Macro,包 括全世界的中国人。” 再如建国前的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就这样认为:“尝观今日之妇女,受高等教育者固多,然 徒知求知识之高深,崇尚趋时,冀能活动于社会,而忽于治家教子之道,欲求一永萦回于 余脑海如吾母者,殊不多见,不知母德母教之影响于子女本身,及人类之将来者甚大,吾人 实未容忽视。”

  当我再把眼光放到更远的辛亥革命之前,竟然发现那个时候我们的先哲对母教的意义就已阐述得极其透彻。 梁启超在《倡设女学堂启》中开宗明义:“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 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为此他为女学大声呐喊:“故治天下之大本二 :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 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是故女学最盛者 ,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 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 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郑观应说得更加详细:“襁褓之婴、孩提之童,亲母之日多,亲父之日少,亲母之性多,亲父之性少。由六七岁有知识,以迄十二三岁,天性未漓,私欲未开,母教之如种花莳果,灌 溉栽培,先养其根本。教子女亦然,凡衣服、饮食、嬉戏、步趋、皆母得而引导焉、指授焉 、勉励焉、节制焉。……使母之教而善,则其成立也易;母之教而不善,则其成立也难。孟 母三迁厥居,以训其子,孟子遂成大贤。欧阳文忠公为一代文章大家,始其母以画荻教之。 求之古人是其明证。”

  更为难得与可喜的是,那个时候不仅有一大批有识之士振臂高呼,而且更有一大批笃行之士躬身实践。 自1898年中国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在上海创学始,到辛亥革命前夕,办女学 成为一种最高尚的事业,不少仁人志士毁家兴学,乃至以身殉学。这一时期仅上海除经正女 学外,还有吴怀疚创办的务本女塾,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等,至于全国就更多了!

  “五四”也许是中国母教的一个转折点

   既然维新时期女学就已如此轰轰烈烈:为什么半个多世纪后却消逝得如此干净彻底呢?

  当我 回过头来再次细究中国近代史时,发现这一切似乎又是“五四”这场反传统运动使然。 最能代表“五四”这一时期女性叛逆形象的便是《玩偶之家》中的娜拉,而娜拉是理直气壮 拒绝做母亲的,当她的丈夫提醒她做母亲的责任时,她的回答是:“这种话,我如今都不信 了。我相信第一要紧的我是一个人,同你是一样的人。无论如何,我总得努力做一个人。” 于是她撇下孩子离家出走了。正是在这种强大的新势力面前,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女学基础 便纷纷土崩瓦解了,做母亲的教育更是被斥之为封建主义的“贤妻良母”教育而被全面禁毁 。 因此,当许广平在生下海婴闹了许多笑话后才这样写道:“本来做女学生如果教授育儿法, 在‘五四’之后的女青年是认为不大适合的。就算听过些儿童心理学,那是预备做教师用的 ,和养孩子不生关系,因之我急时抱佛脚来看育儿法也来不及了。所以我想,

  一件事,就是从前高 呼‘妇女解放’的女性战士们和一般妇女界的知识分子们,等到自身做了某某太太、某某夫 人以后……忘却了本来的任务,抛弃了妇女大众,竟毫无羞耻的提倡甚么‘新贤妻良母主 义’来了。” 许广平还算好的,一位作者写了同她相同的感受:“在十数年前,女子所学之功课,大抵与 男子所学者不同,如家政、烹饪、缝纫、女子修身,皆为女子之必修课。惟于今日男女同学 之环境下,女子所学者,无一不与男子所习者同。于是凡女子所应具之知识,转致一无所知 。”招来的却是一阵狗血喷头的臭骂,批评者说你让女子的必修课目是家政、烹饪、缝纫等 ,而男子的必修课呢,则是政治、哲学、

  经济等支配的学问,你这种意图显然是想把妇女退 回到封建生活圈里的最恶的企图等等…

  在那种撒谎欺骗的环境里,家庭生活全部沾染了毒气。孩子们呼吸的空气里都有罪恶的细菌 。

  其实《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出走固然可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但是该剧中关于母亲素质对孩子 的巨大影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才是,遗憾的是,我们却把它看成是骗子式的花言巧语, 如海尔茂在还不知道娜拉偷偷干了借债这事前是这样认识这件事的:

  海尔茂:你想,一个人干了那种亏心事就不能不成天撒谎、做假、欺骗。那种人就是当着他们最亲近的人——当着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不能不戴上一副假面具。娜拉,最可怕的是这 种人在自己儿女身上发生的坏影响。 娜拉:为什么?

  你只说母亲? 海尔茂:当然父亲的影响也一样,不过一般说都是受了母亲的影响。这一点凡是做律师的都 知道……

  如此精辟的见解不是出自一个教育家而是出自一个剧作家,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西方社 会对母亲教育认识的深刻。可是在当时的中国,这种对母亲教育的认识如同爱因斯坦已经发 现的相对论一样,全中国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明了。 当然,中国的娜拉们之所以能够离家出走,并且能够一直坚持不再回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 因还在于我们对苏联的想像,以为苏联已经让妇女都从生育中家庭中解放出来了。正是这种 美丽而错误的想像支撑了这些娜拉们。 对此,潘光旦等不断地呼吁以正视听:“对于苏俄的儿童教育,大家也都在那里

  不断的称赞 ,但称赞的人未必都知道苏俄的底细,在苏俄,关于儿童教养所贴的标语、所喊的口号里, 我们知道,就有这一类的话:

  牛奶是牛吃的,人奶才是人吃的。 天下没有一件东西敌得过母亲的爱。

  “‘牛奶是牛吃的,人奶才是人吃的。’ “‘天下没有一件东西敌得过母亲的爱。’列宁夫人就是喊这一类口号喊得最响的一个人。 苏俄的托儿所,所谓cre che,也和我们所想像的不同,这些托儿所是由女工人在工厂旁边 临时设立的,在白天,女工人得按了时间,停了工作,跑出来喂奶,喂自己的奶,到了晚上 ,还得把自己的孩子抱回家去。” 但是没有人相信这一切!娜拉的示范以及对苏联妇女解放的错误想像让中国现代的女性 完全抛弃了母职。



    关键字:导论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1,040,000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