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蜗牛”的生命教育是误打误撞的意外收获

2017年10月10日 11:56 华商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长假期间,杭州三年级学生的家长都忙着满世界寻找蜗牛。因为,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册的第二单元有一个内容,叫做观察蜗牛。不过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校区的科学老师却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四年级孙悠翔送来了20多只蜗牛。孙悠翔养蜗牛一年多养到四代同堂,一只都没有死掉。看到他的付出,郑老师表示:“这才是成功的生命教育,爱就是付出、有责任感、使命感。”(10月8日《钱江晚报》)

  养蜗牛养到四代同堂,被科学老师点赞“最好的生命教育”,甚至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烈围观,小学生孙悠翔这波“观察蜗牛”的学科作业,着实可说是超额完成、不同凡响。其实,在小学课程中,类似“养蜗牛”之类的实践内容并不少见。但此前曝出的,多是“小学要求学生养蚕,数万家长抓狂满城找桑叶”一类的滑稽闹剧,而今这般情节暖心、结局完满的故事,当真可谓少之又少。的确,应该承认,对于一位小学生来说,能够养蜗牛如此长时间并且“一只都没有死掉”,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背后支撑这一切的,必然是极强的爱心、耐心和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就此意义而言,“养蜗牛”的过程,俨然变成了一个修炼心性的过程,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教育与责任启蒙。

  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养蜗牛”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生命教育的功能,但这却不是科学课设计相关内容的本意。科学课之所以布置“观察蜗牛”的任务,实则为的是鼓励孩子们亲近自然、考察自然。

  科学老师从“观察蜗牛”的作业中总结出了生命教育以及爱与责任的诸般奥义,这份误打误撞的意外收获,终究还是伴随着某种难以名状的误会与遗憾。试问,被带偏了节奏的“科学课”,与科学还有多少关系呢?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