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教师的最大师德是把课上好

时评:教师的最大师德是把课上好
2018年08月20日 10:56 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应安徽省无为中学九八届高三两个班学生的邀请,我参加了他们毕业20周年聚会。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之外和学生的交流很少。不禁要想:我到底给了他们什么?作为老师是否有足够的底气在20年后领受学生的这份深情?

  底气之一是当年没有哪一节课不是精心准备的。

  九八届学生是我调回无为后教的第二届学生。由于学校师资不足,校长便给年轻人加担子。在很长时间内,我都超负荷工作,即便如此,我也从来没有应付过一节课——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为了备好一节普通的课,经常要查阅十几种资料。为了方便铺开各种资料,我房间里放的是吃饭用的大方桌。

  底气之二是没有哪一次作业不是认真批改的。

  改作文是让语文老师很头疼的一件事,于是语文教学界发明了很多新方法,在我看来都是“取巧法”。语文老师改作文是天经地义的事,教师不认真改,学生怎会用心写?面对学生稚嫩的文字,我总是像面对自己学步的孩子一样充满耐心和期待,有时纸上点评不能达意,还把学生请来面对面地交流。我在作文上花了多少心思,同学们心里亮堂着呢——这次聚会好多同学都能背出当年我写给他们的评语。

  现在很多老师都感到工作压力大,这些压力可能有来自学生和家长的,也有来自校领导的,而我当年最大的压力来自自己——如果感到一堂课没上好,我离开教室的脚步都不会轻松。

  如果说一个老师对学生很有爱心,可以为学生做很多事,但如果他不能静下心来备课,对个人的专业发展没什么追求,我认为还不能算真正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须知道自己存在的主体价值。北京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连中国曾向老师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学生未来成为莫言,面对他,我将何言以对?莫言只有一个,但莫言式的学生很多,他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到底有何获益?

  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并提升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现在教育系统推出的师德模范经常是带病坚持上课、义务接送学生上下学等,这些教师固然令人敬佩,但那些业务精湛、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也应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校长们在宣传自己的学校时,往往热衷于介绍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和办学特色,却对常规的教学管理轻描淡写,也可能他们觉得这样才能显示自己办学理念之先进,殊不知,这是忘却了办学之根本——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这对校长来说是天大的事。当今有些工作确实可以通过造势来取胜,唯有育人的工作需要立足于日常,在平淡中看到意义。

  我们也需要完善学校工作评价体系。到政府工作以后,我常到农村学校调研,一方面感动于乡村教师的奉献与隐忍,另一方面也震惊于一些课堂的“少、慢、差、费”,而后者却少有人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工作评价,往往比较注重教育结果的评价,而对教育过程特别是教学管理过程的评价重视不够,这方面的评价由于不容易测量而被忽视甚至放弃。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但潜能的激发需要知识作铺垫,只有优质的课堂教学才可以实施系统的、高效能的知识传授,否则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快速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

  现在一种普遍的误解是,学校对学生智育工作的重视过了头,我认为恰恰相反,作为智育工作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在很多学校还非常粗放,很多课堂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现在各方面对教育都有着很多期待,但教育工作的关键点在课堂,如果不改变我们的课堂,就很难改变教育的面貌。

  一个来自西方的教育故事也许对我们有很多启发:

  2011年10月10日早晨,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淡定的萨金特既没有马上将喜讯“昭告天下”,也没有对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任何获奖感言,而是急匆匆乘火车赶往普林斯顿大学。他要给学生讲授自己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由于每次上课前他都有“还没有备好课”的紧迫感,他便在车厢的小桌上认真备完了课。

  萨金特说:“就算我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讲不好课,学生们也是不会饶恕我的。无论获得什么奖,教不好书,学校都会解聘我的教授岗位。”

莫言师德学生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