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实质其实是喜爱至极

嫉妒的实质其实是喜爱至极
2019年01月23日 07:28 新浪育儿

  小孩子的嫉妒之心也是随处可见:四岁的媛媛跟哥哥在院子里骑滑板车,这时又增加了两位小朋友,年龄跟媛媛差不多,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为了保障大家骑车的安全,一位妈妈建议大家统一从一头骑到另外一头。于是,速度的比拼来到了。四个孩子开始都玩得很开心,玩熟了以后,哥哥作为最大的孩子,开始跟其他小朋友有说有笑,还会夸奖其他的小朋友。

  此时,大家并没有注意到媛媛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媛媛已经开始不高兴了。哥哥再叫媛媛时,她也装作没听见,还故意把头歪向一边。哥哥莫名其妙,妈妈却看透了媛媛,她又在嫉妒:自己的哥哥,怎么可以对别人那么好呢?自己的哥哥只能对自己好!

  媛媛从小就有这个特点,占有欲很强,不允许妈妈抱别人,妈妈一夸奖别的小朋友,媛媛就会生气,甚至还会发脾气。有一次,妈妈随口夸奖了另外一位小朋友长得很萌很可爱,之前也有别人这样夸奖过媛媛,听到妈妈用同样的词语夸奖了别人,媛媛当时一下子就哭着嚷起来“那个小朋友那么萌!那么可爱!那我呢?我就不萌不可爱了吗?我讨厌妈妈!妈妈是个坏妈妈!就会夸别人!”看着媛媛那愤怒伤心的样子,妈妈真是又心疼又好气。

  羡慕嫉妒恨,是我们常用来开玩笑的一句话但却也道出一定的规律性:有的人,可能认为“嫉妒”是一种不太好、不太积极的心理状态,因为嫉妒容易让人心生怨恨,从而引发不良竞争。尽管嫉妒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情绪心理,但是由于嫉妒可能对他人造成恶意伤害,甚至是严重心理上伤害,因此有观点十分明确的认为,嫉妒是一种缺陷心理,是种极具危害性,应该严格控制、规避和严肃解决的心理问题。

  但不得不说,这只是你所了解的嫉妒的一部分,对于小孩子来说,嫉妒的产生恰恰是他们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体现,没有嫉妒,小孩子恐怕就不懂得比较,就看不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就不会随之发展自我认知等一系列社会情感。所以,对小孩子来说,嫉妒势必会来到,而且还要伴随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女孩子。换句话说,嫉妒也不完全是你理解的负性意义,也有积极的适应的一面,不要盲目排斥。

  也有的小孩子从来不表现出“嫉妒”,总是默默地羡慕别人,虽然也渴望受到关注,但往往因为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最后只能淹没在自己的悲伤里,逐渐演化成自卑和不自信。相对来说,敢于把内心的嫉妒表现出来的孩子,他们化解嫉妒的概率会更大。一旦这些孩子跨越了嫉妒的困扰,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就好像我们捱过了黑暗,会进入光明;我们走出了山谷,会登上高峰一样,这将是一个跨越自我的过程。

  心理学如何界定嫉妒?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常常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诸多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对于小孩子来说,当他们滋生了嫉妒的心理时,跟成人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首先,嫉妒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可能就是几分钟,不像有些成人的嫉妒长达数十年;其次,嫉妒的内容范围相对单一,更多是对亲密家人的占有所致,担心失去他人的认可和关注而已;最后,嫉妒产生后具有很大的调节空间,只要成人注意及时识别孩子的嫉妒心理,稍加引导,就能让这种心理步入正轨,转为羡慕等正向心理活动。

  因此,当发现孩子滋生嫉妒心理时,父母不要过于担心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要回避孩子的“阴暗”心理,要主动帮助孩子识别出来,可以通过直接告诉孩子,协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和认知,“你生气了,是你因为你在嫉妒,对吗?”识别心理状态,往往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首要步骤。

  然后,耐心地跟孩子进行解释和沟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你的耐心和接纳程度,将会直接影响你对孩子的引导效果。不要一开始就奢望讲几句话就能让孩子豁然开朗,也别指望一次的引导,孩子从此就不会再出现嫉妒,这种心理通常比较顽固,会不时复发。而且善于嫉妒的孩子,通常自尊心强,争强好胜,脾气容易急躁,对成功的渴望程度相对较高。嫉妒的程度越强,越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引导。

  面对孩子的嫉妒,父母在第一时间识别后,接下来要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被认可,引导孩子用更开阔的视野认知世界,“有很多小孩子都会很萌很可爱,但是你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如果有好多可爱的孩子,是不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呢?”“你不高兴,说明你特别在乎爸爸妈妈,特别希望做个让大家喜欢的孩子,对吗?你可以跟我们说你的想法,而不是这样发脾气,说生气的话,肚子气鼓了,眼睛瞪歪了,还能可爱吗?”“让妈妈再抱一抱我们家又萌又可爱的媛媛!别人的爸妈能这样夸你,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夸奖别人呀?你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就会有很多开心的爸爸妈妈,大家都开心都好啊!”幼稚的小孩子总是需要在父母的哄逗中去理解复杂和抽象的事情,所以特别需要父母反复类比讲道理。

  无论父母如何引导,都要注意不强加让孩子接受。因为很多心理的转化需要过程,需要换位思考。只要父母坚持鼓励提升孩子对良好自我的追求即可,让孩子逐渐把嫉妒转为羡慕和欣赏,懂得模仿、学习和借鉴,从而实现自我的再次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就会实现由嫉妒带来的好的结果。孩子嫉妒什么,说明孩子喜爱在乎那些事物,这真的没有什么不好。所以,嫉妒的实质是喜爱至极,你认可吗?你曾经因为什么而嫉妒过?你是怎样跨越自己的嫉妒?跨越之后是否会更加自信?内心深处,那些没有被跨越的嫉妒,是否还时不时出来折磨着你,还是迫使你认识到,自己还很在乎某些人某些事?

  本文来自@赵博士养育咨询室温暖陪伴 微博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