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学习的十字路口父母该如何选择?

徘徊在学习的十字路口父母该如何选择?
2019年02月01日 06:45 新浪育儿

  对于小孩子的学习,人们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认为绝不能落后,只要人家学的,或者对于孩子未来考学有益处的都要学习,喜欢最好,即使不喜欢,硬着头皮也要学,只要时间付出了,总会粘些露水,而且如果别人都在学,只有自己不学,父母便会焦虑不安,因此,无论如何都得去学,这是一种从众,也是一种心安,如果学习后孩子的成绩确实有所提升,确实获得了一些之前没有的技能,就更坚定了父母让孩子坚持学习的信念;其二认为孩子那么小,何苦如此疲累,小孩子就要多多玩耍,最好是各类运动游戏,受到很多专业书籍的引导,父母很用心在家带领着孩子进行各种探索,深入游戏,很好地回避了跟别人进行没有必要的比较,这样一来,尤其是孩子上小学以后,很容易就会发现上过课程的孩子与没有上过课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成绩上的差异,尤其是是在小学低年级。完全的顺其自然,虽然尊重了孩子,但也会让孩子的学习速度变慢,一些系统的学习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

  如此看来,似乎这两个极端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父母的应对需要,在孩子的各类教育问题上,父母常常被迫处于令人困惑的十字路口,不知该何去何从。但是作为父母,没有人能够替你负责,或者是选择,你必须自己定下方向,或是在两个极端之内的阈限里不断寻求平衡,总之,你总得做些什么,世界上真的没有绝对的守株待兔。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孩子学习英语的真实经历,这里可能没有成功经验,但可以告诉你,在十字路口上,在面对学习上的挑战和困境时,你可以怎么做?你依据什么进行选择性的判断?

  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广泛适用和应用。节假日期间,当你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尤其是走出国门之时,你和孩子便会深刻感觉到学了解一门语言能够给自己的出行带来无法估量的便利。尽管,你可以畅想一下,要是全世界都使用你的母语进行交流就好了,可是你必须得面对现实,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使用你的母语。所以,得出我们在抉择孩子学习内容的一条就是,这是否是孩子生活很需要的内容,注意是生活,而不是学习,狭义学习只是广阔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的生活很需要,那就有必要让孩子感知到这种需求,促使他的主动学习。就像孩子想要追上前面的小朋友,想要跟别人一些游戏,他就会逐渐学会奔跑,掌握游戏规则一样,他会产生内驱力。

  我家四岁的孩子,开始上英语课程。一方面他有很强的欲望,因为之前看到姐姐去上英语课,早早就觉得上英语课是一种荣誉,是一种很神气的事情。再看到姐姐可以在国外,可以自由交流,点买自己想吃的任何食物,小孩子自然而然很是羡慕和向往。另一方面,作为父母,我们也同样认为孩子学习一门外语很重要,除了生活交流,语言还被认为是思维的外壳,代表一种思维方式,反应的是一种文化,透过语言这个工具,我们可以了解更大的世界。如果孩子有精力,我真希望希望他们可以学习更多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小语种。

  尽管有了一定的遐想和内驱力,四岁的孩子在进入之后,就发现没有那么有意思,很快就没了兴趣,任何课程都会有孩子所不喜欢的要求和规定,因为孩子自然不喜欢约束,适应挑战也需要耗费心力:

  首先,老师要求“No Chinese!”仅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就足以很痛苦。初来乍到一个新的环境,环境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大多数还是晚上或者是周末学习,再加上他本来是一个内敛的孩子,上幼儿园一年之后,刚刚开始变得大方善聊一些,本以为到了兴趣班可以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可以聊天互动,没想到竟然不可以说话,因为孩子没有任何英语经验,不让讲中文,就等于不让他说话;

  其次,真是听不懂。一个多小时的课程,虽然会看一些图片视频,老师还会通过手势等各种肢体语言,帮助孩子了解有趣的故事,但是孩子也只能模糊地了解,夸张地跟听天书没有任何区别,父母们可以简单想象一下,让你置身于如此“陌生”的环境里,你们的感觉如何?

  最后,老师要求课后复听课上录音一遍,并且在手机app上完成60道以上的选择问题,用于课后内容学习的巩固、提炼和测评。选A还是B?恐怕一开始,很多孩子达不到老师的预期,因为孩子们根本不了解像这种选择的逻辑,A是什么,B是什么,所以要选哪一个?哪个是A?哪个是B?孩子能认得清吗?基本规则都不懂,孩子有时真的是瞎蒙。

  三四次下来,孩子就不想去上课了。每天都会问,今天去上英语课吗?我喜欢上幼儿园,但是不喜欢上英语课!孩子在睡梦中也会说“No chinese!”我不想上英语课!我听不懂!

  作为父母,你会动摇吗?你要让孩子继续上?孩子已经有了畏难情绪,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因为他在那群孩子表现得并不是最好的,只是还算乖巧,没有中途跑出教室,这该如何是好?如何父母再因为已经缴纳不菲的学费而犹豫,那就显得更加烦恼。

  这时,先别急着放弃或是做出任何决定。回想一下,当初你们选择学习这个课程,一定也是进行了思考和权衡,也是跟孩子有过介绍、约定,甚至是充分征求了孩子的意见,但现在孩子就是想反悔,作为成人,再回想一下当初如何决定的,你就没有那么痛苦。因为痛苦的往往是你没有方向的时候,一旦你有了方向,剩下的便是解决困难,而不是常处于踌躇之态。

  小孩子能不能坚持一件事情,除了自身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父母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如果很重要,就会想办法让孩子继续坚持,当然不是强迫,而是让孩子觉知到趣味性,分阶段设定学习小目标,此时孩子非常需要父母陪伴和支持。

  最初,妈妈陪着孩子做英语题,让孩子区分哪个是A哪个是B(孩子自己总结A像小山,在左边,B像小耳朵,在右边)在妈妈的解读帮助下,孩子最初几次测评成绩都会名列前谋,总会得到老师奖励的贴画。单单为了这个好成绩,孩子就对测评减少了很多的畏惧。如果父母本身的能力,不能支持孩子当前的学习,就需要想其他办法。虽然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父母会的多一些,自然能够亲自支持孩子更多一些,对孩子的要求最好别超过自己,意思是,为人父母,永远要记得自己也要多学习多努力,不要只顾得要求孩子。

  但是,父母的支持受到质疑。因为家长会时,老师强调不能父母陪着做题,那样会让孩子有依赖性,以后不能独立做题。于是,父母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放手不管,只是陪伴,让孩子任选,孩子连续两次得到不及格的分数,57和58,到了后来,已经非常畏惧选择,因为反馈立马会出现,当反馈选错时,孩子真不愿意去瞎选,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增强了孩子对课程学习的排斥性。孩子的小手指在A和B之间茫然地选择,孩子心理上的挫折感越来越强。

  于是,孩子再次出现了不想上课的情绪,因为实在没有乐趣可言,没有支撑的依靠。可想而知,再有几次课,孩子便会拒绝上课,老师提醒的问题肯定不会发生,因为孩子不再学习,如何独立做题。于是,父母决定暂时忽视老师的要求,因为孩子会了,自然不依赖父母,孩子不懂才会依赖。目前孩子的问题,是如何能够高高兴兴地去上课,而不是实现什么独立做题,养成好习惯,这些都重要,但不是当务之急。

  于是,父母再次果断地调整了学习目标,本学期,只要开心上课去就行,不考虑效果,因为语言这种学习,只要浸泡在那个氛围里,就会有所收获。虽然老师说的有道理,但是孩子在班级里最小,个性敏感,父母决定还是帮助她做题,让他体验每一次测评的好成绩,增强上了课的兴趣是最重要的事情。

  做了这样的决定,孩子开心去上课成为父母关注的重点,而不是同时付诸其他要求,比如认真听讲,多多举手参与等,任何时候,学习兴趣都是先行者,都是开门石。每一次的测评好成绩,去班上交好朋友,分享小零食,带上新水壶,这些看似影响学习的事情,父母都会尽量跟上课捆绑在一起,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能够提高孩子上课的意愿,仅此而已。

  如此一来,孩子不再抵触上课,并且期盼每次的测评。孩子把自己敢于请别人帮忙拧开水杯,把别人愿意和自己分享一颗棒棒糖,敢上课的时候单独去洗手间作为每次的收获。此时要认可孩子,为孩子感到高兴,因为孩子正在一点点坚持和融入。

  凡事容易从量变到质变,孩子毕竟每次不缺课,逐渐形成自己微弱的“语感”和兴趣。之前父母帮助孩子解读和选择,十来次课以后,孩子熟悉了上课的流程以及测评的形式,父母就要提出新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是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孩子说出自己想选什么,父母也说出自己想选什么,然后按照孩子的想法去选择,如果大家都选对了,就击掌庆祝,如果一方错了,一方对了,错的一方要接受惩罚,被对的一方拍打一下。但是父母没有完全听从这个建议,认为拍打不如拥抱,因为选择的一方会伤心,应该给予安慰,而不是惩罚。这个方法收到了 很好的效果,孩子测评表现出了主动性。最初,孩子可能会跟随者父母改变自己的选择,当孩子懂得更多,有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父母可以跟孩子简单讨论,如果孩子坚持,最后还是错了,可以再简单讨论一下,还可以鼓励孩子上复习课时再认真听一下,带着疑问去上课学习。

  也许,这样的陪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或者是很长时间。但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中收获了兴趣和勇敢,自己能够主动坚持学习。还在生活中应用了所学中的一点点,跟服务员主动询要“two apples!”脱口而出“yeah!”习惯于说“thank you!”

  学习这件事情,肯定会有痛苦和挫折,但是努力后而获得成就感足以诱惑我们克服惰性,继续坚持,因为作为人,我们需要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还要进步的快乐!就像小孩子,都觉得玩滑梯秋千快乐,但是他们坚持搭建出高大的积木,反复试验,破解一个谜团,往往能带给他们更大的快乐!

  父母的冷静、陪伴和耐心,能让孩子实现更多的不可能,而且没有被迫无奈和枯燥的接受,而是充满积极正向的努力、挑战和征服!

  本文来自@赵博士养育咨询室温暖陪伴 微博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