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简单地陪着 高含金量的陪伴应该是这样

不只是简单地陪着 高含金量的陪伴应该是这样
2019年04月10日 06:45 现代教育报

  不知从何时开始,生活中流行起了这样一句话——“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句话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促使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在陪伴孩子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我们也经常听到家长抱怨:我们已经足够努力,可为什么感受不到孩子的进步与变化呢?更有甚者,孩子的问题愈演愈烈,还引发或加剧了亲子关系危机。

  案例:误把“陪着”当成“陪伴”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年近半百才生下他,算是“老来得子”。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上心,可谓步步跟进、层层把关……但孩子的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学习主动性差,习惯不好,做事磨蹭……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很着急,觉得是因为自己陪伴不够,便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孩子的问题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

  我也经常就陪伴的问题和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的一些困惑: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搬个板凳坐在旁边,一个字、一个字地盯着看,可是为什么孩子的学习态度依旧不认真?

  家长已经尽自己所能陪伴孩子,可是为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时,却依旧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家长经过长期的陪伴,却发现孩子在心理上越来越依赖家长,缺乏自主性怎么办……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当家长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陪伴孩子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陪着就一定是陪伴吗?那么,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呢?

  观点:陪伴要高站位、深理解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加之对陪伴问题的认识不足,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当人们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又极易在负罪心理的驱使下,急于去补偿,而对陪伴的意义及方式缺乏冷静、理性的思考,导致行动上走偏。那么,家长该怎样正确认识陪伴这一问题呢?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陪伴孩子?只是为了督促他们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吗?……当然,陪伴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低下头去关注孩子的日常,但我们在认识上一定要有高站位、宽视野:陪伴是为了孩子的心性培养和人格发展。具体而言,陪伴就是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安全感,完善其性格,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

  其次,家长一定要对陪伴的内涵进行正确的解读。除了陪同这层意思,它还特别强调了两者之间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意味着平等相待、相互帮助,而建立健康的伙伴关系的基础就是——尊重。最重要的,家长要肯定孩子作为个体人的独立存在。孩子不是尚未长成的成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因此,家长一定要把孩子当成是和自己平等的、拥有独立思想的灵魂进行交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发现他们身上的可贵之处,而不是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发号施令。这样,孩子才能放下戒备,和家长成为真正的朋友。

  再次,在陪伴的具体方式上,家长要讲究“含金量”。在陪伴方式上,家长很容易出现两种错误的方式——沉默式陪伴和过度陪伴。前者是家长有时间陪孩子,但因为缺乏有效沟通,而给孩子造成精神失陪的现象。

  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极端情况是过度陪伴,主要体现为家长对孩子投入了过多的关注,孩子总是被打扰、被干涉,缺乏独立、安静的空间。这种陪伴方式使得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去亲身触摸、感知世界,无法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生成或丰富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形成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家长既要有陪伴,又得给孩子独处的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协调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感受,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意愿,信赖他的能力,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他不需要的时候做一个好的听众或观众。

  最后,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陪伴就是家长自身的教养与言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家长不爱读书,却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家长做事没有规划,却教育孩子要加强自我管理……在强大的身教面前,说教往往会变得无力。

  根植于家庭的土壤,孩子最先得到的是来自家长的滋养。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他们以后对于品德性情、行为习惯、人生导向的判断。因此,家长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让自己优秀的一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总而言之,陪伴并不是简单地陪着。在这个问题上,它需要我们有高站位、深理解。愿天下家长都能做好孩子人生的榜样,对孩子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包容和支持,给他们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和自由呼吸的空间,使他们能舒展、快乐地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