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调皮捣蛋太闹腾?这样做才是关键!

孩子调皮捣蛋太闹腾?这样做才是关键!
2019年04月18日 06:45 现代教育报

  当孩子总是不停眨眼、抽鼻子,做出各种鬼脸,喉咙里还时不时发出怪声,家长不禁苦恼:真的是太调皮了,在公共场合也特别没礼貌,于是常常会用喝止的方式来纠正孩子。

  而家长往往发现这样做毫无效果,孩子的小动作却更频繁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案例

  坐在心理咨询室的椅子上,9岁的小吴同学,深深地埋着头,右手时不时拍一下左腿膝盖三下,嘴角处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有些淤青,从侧面看过去,他的眼睛也不停地眨动,鼻子还一动一动的。

  旁边坐着的爸爸,狠狠地白了小吴几眼,带着愤恨的表情。妈妈用脚踢了踢爸爸的椅子,示意他不要这种表情。

  据妈妈说,是因为最近一个月以来,小吴和爸爸经常有冲突。一周前,爸爸还控制不住对小吴大打出手,妈妈因为无法调节父子俩的矛盾,所以才来寻求帮助。

  小吴的爸爸是一名私企领导,一向注重仪容仪表,而且历来对孩子要求“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也不能嘴巴发出声音。还好,历来小吴也一直遵循得不错。

  可是近两个月来,发现小吴总时不时地做鬼脸,眼睛经常眨,鼻子还像小丑一样总是一抽一抽的动,喉咙里还时不时发出怪异的声音。在吃饭的时候,爸爸发现了,非常不开心,让他不要这样,说怎么这么多臭毛病,每次爸爸说时,小吴答应的好好的,可是转身还是这样,爸爸为此很生气,说小吴故意跟他对着干,不听话。

  妈妈也试图说过小吴,让他不要调皮做这些动作惹爸爸生气,小吴说,他不是故意的,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了。多次让他改正无果,爸爸跟小吴发了两次很大的脾气,说再这样调皮和不礼貌,就不要他了。

  结果小吴不但没有改正,反而更加严重了,不但眨眼睛,抽鼻子,每次吃饭时,或者坐着时,还总是用手拍膝盖三下,喉咙发出怪声更大了,结果,就彻底激怒了爸爸。

  一周前,爸爸打了他,把嘴角打出血,就是这样,小吴不但没改,这些行为又加重了,还不愿说话了。妈妈看着孩子这样,又无法平息爸爸的怒火,所以就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

  分析:严要求让孩子心理压力过大

  听了吴妈妈的描述,又看看小吴的种种表现,和众多抽动症孩子的表现非常相似。于是跟小吴的父母说明了一些抽动症儿童的常见表现,并建议可以带孩子去相关医院做一些咨询和检查。

  小吴的爸爸听了解释后,表示以前光想着孩子是调皮不听话,没考虑到抽动这层因素,因此,非常痛快地答应去医院查查。

  几天后,他们又回来了,这次回来,爸爸带着非常内疚的表情。孩子在医院诊断为抽动症伴强迫症。医生建议除了合理用药,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成长。

  通过更深入的了解,小吴爸爸一向原则性强,严厉且死板。因为规矩多,认为男孩子得有男子汉气概,所以拒绝和孩子太亲密,一旦认为孩子哪些行为不妥,就严厉批评指正,另外对小吴学习要求也很高,不允许成绩差,也不允许妈妈和小吴太亲近,说溺爱是害子。

  通过和小吴的交谈了解,孩子说,自己从小就感觉非常害怕爸爸,觉得事事都得小心,总是觉得身边像有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了。

  小吴说,在一年前,就感觉自己偶尔控制不住眨眼睛,但是不厉害,自从上次考试成绩稍微差了一点儿,一想到回家爸爸要问,就非常害怕,就不自觉地感觉喉咙里开始有声音,他自己也很难受,但是控制不了,后来爸妈发现了,又不相信他不是故意的,所以他就更害怕和委屈,发现越紧张,这种行为越严重,根本控制不住。

  专家支招

  在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抽动的小孩比例不小,但是,有很多家长以为是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没有引起重视,反而指责孩子,对孩子予以纠正,结果越来越严重。

  有的家庭知道这是抽动症现象,没有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关心帮助其疏解情绪减压,也导致孩子越来越糟糕。

  儿童抽动症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很多表现为,不停地眨眼睛,抽鼻子,有的喉咙发出怪异的声音,有的嘴巴动,有的做仪式性动作,严重的孩子,说话漏气,口齿不清。

  发病原因除了神经中枢这方面外,紧张的情绪和压力也都会加重症状的发展。高蛋白过剩导致及电子产品使用过度也是一个原因。过度保护孩子和过于疏忽孩子情绪也是成因的一种。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一定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一旦发现有抽动迹象也不要过于担心。

  首先,合理的医院诊断比较重要。另外,从家庭互动模式上给孩子减压。糟糕紧张的情绪是一个大敌人,切记不要指责羞辱孩子这些动作,更不要时刻提醒让他克服动作。

  除了合理的医院治疗,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情绪,提升孩子自信心,找出加重孩子行为动作的方面,尽量避免。辅助孩子做心理成长。做好以上几方面,孩子一般愈后都还是不错的。

  (文中已隐去所有可识别来访者身份的信息)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