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哪些轻描淡写的言行在深深地伤害着孩子?

成人哪些轻描淡写的言行在深深地伤害着孩子?
2019年04月26日 06:45 新浪育儿

  不得不说,有些成人的言行是邪恶的,是容易让孩子受伤的。也许,这些成人始终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想法的丑恶,更丝毫没有觉知自己言行对孩子的伤害,这将是十分悲哀的。希望我们的父母都不要去做这样的事情。

  孟想是个特别可爱的小姑娘,在院里玩的时候,总是喜欢跟长辈打招呼,也能跟大家聊到一起。在孟想八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又给她生了一个小弟弟,她可喜欢自己的弟弟了,觉得自己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天都想看看弟弟,拉拉弟弟的小手,闻闻弟弟身上的味道。

  一天下午,孟想自己下楼去院子里玩,不到半个小时就回到了家。妈妈很奇怪,怎么玩这么一会儿就回来了?跟小伙伴吵架了吗?经妈妈这么一问,孟想一下子抱住了妈妈,边大声哭边说,“妈妈,我不想理那个王奶奶了!她是个坏奶奶!”妈妈很诧异,追问孩子,“别着急,慢慢跟妈妈说,到底怎么回事儿?发生了什么?”孩子继续哭泣流泪接着叙述。原来,隔壁王奶奶见到孟想一个人在那里玩,就跟她聊天:“你看你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又懂礼貌!奶奶真是心疼你啊!你爸爸妈妈又生了弟弟,肯定更疼弟弟了,哪还有时间管你啊!你以后就可怜啦!”听了奶奶的话,孟想回道“我爸爸妈妈还是会疼我的呀,他们疼我们两个!我疼弟弟,弟弟长大也疼我!”即便如此,孩子还是忍不住内心的委屈,玩了一小会儿就跑回了家,扎在妈妈的怀里伤心地哭了起来。

  妈妈紧紧地抱着孩子,为孩子擦干眼泪,“你说得特别好,特别对!你相信爸爸妈妈一直爱你们两个,对吗?”“对,我相信!可我为什么还想哭呢?”“因为你害怕呀!害怕奶奶说的话会变成真的!妈妈告诉你,你永远都不用害怕,王奶奶说的不对!”“那我可以不理她吗?我恨她讨厌她!”“当然可以啦,奶奶这么说实在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说,你不想理就不理她,没关系的!以后她或者别人再跟你说这样的话,你可以不听不回答,直接告诉妈妈,妈妈会出去批评他们的,妈妈不允许他们说这样伤人的话!”

  也许,你会觉得案例中的这位妈妈太护孩子了,觉得妈妈太小题大做了,可是我却真心想为这个妈妈点赞,案例中王奶奶的说辞真的太伤孩子的心,然而却有很多人像王奶奶一样,在伤害年幼的孩子。对这种成人,父母很有必要抵制和批评,为孩子搭建保护伞。

  对于成人那些让我深感不安的话,我也记忆犹新。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带着我去参加他们一大拨同事朋友们的聚会,一对叔叔阿姨说自己只有儿子,没有女儿,就当着我的面便跟爸爸开玩笑地说,“把你的闺女给我吧,到我们家做闺女吧!”我一听这话,立马看着爸爸,生怕爸爸答应,我再也回不到自己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居然笑而不答,即便如此,我当时也很是怨恨爸爸,为什么不拒绝别人?那时的我根本不懂大人之间的社交。我只记得整个聚会都不肯离开爸爸,更不接受叔叔阿姨递来的好吃的,生怕他们更喜欢我,把我带走。直到聚会结束,大人们再也没有提起这个把我留下做闺女的话题,我才舒了一口气。回到家,我赶紧把这个事情说给妈妈听,因为自己心里实在太难受了,妈妈笑着说,怎么会呢,放心吧,我们才舍不得呢!我这才把一颗心装回了肚子里。但是那晚睡觉,我还是做了噩梦。那件事情虽然几个月后就不再困扰我,让我害怕,但是当年那种恐惧的担心,直到今天我还记得。

  按当时大人们的说法是,我这孩子不实逗,就是禁不住大人逗的意思,一逗就当真。是的,我承认,我很容易认真。我也相信,这样的孩子还是很多的,在四岁之前,我们分不清真假,混淆现实和想象,有时我们会把想象得玩笑的东西当真,会非常害怕。所以,我自己在生活中从来不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开这样的玩笑,因为我不想伤害任何一个孩子。幸运的是,我的周边的朋友也特别注意这些内容,不仅从来不跟我的孩子开这样的玩笑,即使在小孩子出生时去看望我,也是同时准备大孩子的礼物,让孩子们享受同样的关注和宠爱。

  但是,我小时候还是很羡慕那些经得住大人逗趣的孩子,也一直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就那么棒,不会轻易的相信大人说的话呢?能够做到不伤心不害怕呢?难道是他们比较聪明?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如今,我觉得这个解释没有问题,这些禁得住逗的孩子不仅智商高,而且情商也很高,社会经验还异常丰富。可惜,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具备这样的特质。

  还有些成人,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喜欢跟孩子开玩笑,吓唬孩子,而不是哄孩子,更不会跟孩子共情,也特别会伤害到孩子,让孩子有强烈的羞辱感。比如四岁的婷婷不小心摔倒了,爸爸没有查看伤情,直接逗起孩子来“哇!难看死了,一哭都流大鼻涕了!一会儿我可不想跟你拉手回家了!”低情商的爸爸,真是伤不起!

  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女孩子这样关注还好,很有必要,男孩子也要这样吗?难道男孩子不应该更坚强更豁达更粗狂一些吗?其实,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需要优秀的品质,但是却不能以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为前提。也许有些成人是无心之举,但请注意孩子的神情反馈,不要顶着关心孩子的帽子,却在帽檐下用自己的世俗和狭隘“狠狠地”伤害孩子。

  本文来自@赵博士养育咨询室温暖陪伴 微博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