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辈的尊重 也是孩子优秀的另一种体现

对长辈的尊重 也是孩子优秀的另一种体现
2020年05月13日 06:45 新浪育儿

  礼貌不是做做样子,礼貌是一种教养、一种习惯,更是一个人道德水平和社交能力的外在体现。

  曾经有家长困惑地问过我:“我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却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虽然我并不是要孩子回报什么,但为什么孩子却没有一点感恩之心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件小事。有一次,我和几个同事一起聚餐,席间一位小姑娘接到一个电话:“……和你说过了,我今天有事……李桃同志你好烦呀……好了,好了,我知道了。”大家都用疑问的眼神望着她,她用不耐烦的语气说:“我妈问我几点回家。”大家心照不宣地打着哈哈,试图化解尴尬的气氛。

  一个简单的称呼折射出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反映了孩子是否从心底尊重父母。这样的言语方式,虽然会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但如此丧失基本尊重的对话却很难建立起彼此享受的亲密关系。

  随着人们育儿观念的进步,可能有的家长会觉得,现在都讲究平等教育,不能总端着家长架子,而要跟孩子交朋友。所以,孩子偶尔对父母直呼其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那还是一种家庭民主的象征,不需要刻意纠正。

  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说出 “给我拿个桃子”(而不是“妈妈,请给我拿个桃子”)、“张军给我读书”(而不是“爸爸,帮我读书”)、“你快走开”(而不是“爷爷,请您给我点儿空间,和我保持一定的距离”)、 “赶紧骑车”(而不是“妈妈,请您骑车快一点儿”);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在课堂上对着老师直呼其名,对长辈缺乏尊重,你身边的人开始委婉地向你表示,你的孩子没有礼貌,甚至对你的教养方式表示质疑……你真的还会觉得对长辈尊重这件事无关痛痒吗?

  记得有一次,我在商场里坐电梯时,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儿牵着奶奶的手走进了电梯。他的眼睛大大的,怀里抱着一只毛绒小狗,看起来又萌又可爱。

  祖孙两人一边走,小男孩儿一边说:“今天我不去游泳了!”

  “这我可不敢做主,要听你妈妈的。”奶奶回答。

  “我说不去就不去,张鑫不敢让我去。”电梯里其他人对这孩子说话的语气都有些侧目,我看着那孩子,心里默默地猜想:这个“张鑫”是不是他的妈妈?

  “你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奶奶依然坚持,眼睛却不敢看着孩子。

  “哼,张鑫让我去,我就不去!”小男孩儿的语气变得有些激动,正说着,电梯到了他们要去的楼层,祖孙俩下去了。

  电梯里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微微摇着头。

  看得出来,如此讲话的孩子,就算长得再可爱,似乎也没有几个人会喜欢。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有上述言行,我认为是时候该跟他大声地说“不”了。

  拿上边的例子来说,孩子在和长辈说话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求他用上尊称——您、姥姥、姥爷、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姑姑、姐姐,等等。因为人们在使用尊称的时候,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被尊称的人也会因此被唤起一种责任感。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我们不要求孩子将父母的话奉为圣旨,但是从孩子口中得到最基本的尊重还是必须要有的。

  一个从小懂礼貌的孩子,会在社会交往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喜爱,交到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礼貌会内化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高尚的品行,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会成为一种隐形的优势。

  人们常说“知书达理”,但“知书”不一定能“达礼”。育儿路上无小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通过这些看上去很小的细节高下立判。

  希望父母们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为他们补上礼貌教育这一课,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让他们受用一生的宝藏,更是他们行走于这个社会时一张重要的通行证。

  王老师的小秘籍

  孩子说话“没大没小”怎么办?

  如果孩子跟长辈说话时不带尊称,可以告诉他以下几句话:

  (1)和父母说话带上尊敬的称呼,是有教养的表现。

  (2)你能记住爸爸妈妈的名字,说明你很聪明,但我们更加喜欢被你叫“爸爸妈妈”的感觉,并且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记住“您”这个简单的词语。

  (3)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虽然不指望你明天就能全部改掉坏习惯,但我相信你会一直努力说礼貌的话语。

  来源:选自《高情商孩子的表达课》,由六人行图书授权发布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