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之内 给孩子一个听你的理由

5分钟之内 给孩子一个听你的理由
2020年05月29日 06:45 新浪育儿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劝人们向弱势群体捐款。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自己也十分感动,就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后来,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命名为“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当谈话时间超过一定长度之后,谈话的效果就会递减,直至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性有这么一个特点,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逃避倾向,这是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由于人的这一特征,在受到外界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就会产生极不耐烦或逆反的情绪。

  原来,“物以稀为贵”,好东西也不能太多。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杰米扬的汤》。

  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个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他最拿手的菜——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于是,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最后,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教育者常以诲人不倦自居,总是担心孩子听不懂自己的话或自己说的话没有力度,就通过反复说、持续说的方式以期引起孩子的重视。但他们没有想过,唠叨个没完,孩子的心理会沿着“内疚-不安-烦躁-反感-反抗”的轨迹前行,从而出现强烈的超限反应。

  请看教育大家是怎么做的:

  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校园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孩子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孩子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即,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孩子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

  孩子十分感动,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送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你看,教育大家举重若轻,在瞬间就解决了问题。

  一位父亲在孩子犯了错以后,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一口气说了两个小时,自以为教育很成功。在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对孩子说:“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孩子说:“有道理!”“那你把我说的重复一下。”孩子没 3 分钟就说完了。这位父亲感到有点沮丧、失落:自己说了两个小时,孩子真正听下去的只有三分钟。

  从此以后,他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和孩子谈话,不超过5分钟。

  如果说为避免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与孩子谈话做到要言不烦,那么,与不专注的孩子谈话时,就更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他们本来注意时间就短,容易分心走神,情绪还会冲动,长篇大论更是有害无益。除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亲子冲突。

  当然,长话短说,不是简单的削减时间,而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切中要害。这个要害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教育者的角度去讨论问题;二是迅速引发情感共鸣,以情动人;三是有理有据的说辞,以逻辑力量去说服人。

  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少年期以后,与幼儿期、童年期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他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会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东西可以吃,那东西不能碰;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孩子照单全收,言听计从。

  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了,他们需要外部世界在提供“是什么”信息的同时,还要提供“为什么”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结论,而是一个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判断。

  所以,要和孩子讲道理,最好是与他们一起讨论出一个道理。如果你的道理很充分,论据也很扎实,孩子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与你对着干。所以,在孩子进入青少年期以后,教育的方式要有变化,要“摆事实、讲道理、有论证、要讨论”——尽管这比过去要更麻烦一些。

  说话多少,看起来是一个技术细节,有时却决定成败。

  给你一个建议,和孩子谈话,不要超过 5 分钟。对于不专注的孩子,更不能超过这一时间。

  来源:选自《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由六人行图书授权发布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