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性格、行为、心理

 3岁前儿童依恋行为与教育
 2000年6月23日 09:04 中华母婴网

  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情绪状态,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起中介作用的行为,称为依 恋行为。这种依恋行为贯穿人的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这里仅就0~3岁儿童依恋行为 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一简单分析。

  从降生时起,婴儿就在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需要——发展依恋行为,并通过吮吸、依附、微笑等反应来建立 对母亲的依恋。同时,母亲也由于儿童的哭和笑依恋于儿童。 据有关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 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 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 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0~3岁 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最初,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没有区别,是无选择地以十分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对大多数人作出类似的反应 。

  在新生儿的脸上,你能看到一种奇妙的笑。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节奏的运动,它是神经兴奋周期的反映,是身体内部状 态引起的一种反射,与外界刺激无关。在新生儿心情满意的时 候,对印入眼帘的任何刺激物都会报以微笑,因此,称这种微 笑为非社会性微笑(即生理微 笑)。也有人称之为“自发性微笑”。在儿童出生后第5周左右,最强烈的社会性微笑出现了 ,儿童开始专心致志地注视人的面孔,然后突然开颜而笑。但这种笑只能保持3个月左右。在此之前,婴儿的笑并非表示个人 的偏爱,他对所有的面孔,甚至一个纸面具也会产生微笑 。

  婴儿的哭也是如此,不光是由于注视着的人离开了视野而哭,而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只要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 足,婴儿就会表现出安宁并渐渐安然入睡。

  由此可见,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 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 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尽管如此,我们对婴儿这种生理性的 笑与哭作用仍不能低估。最近 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微笑引起成人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婴儿微笑的次数是存在 着个性差异的,但对婴儿对别人的影响以及随后对他们的反应来说,这些微笑次数的差别又是相当重要的。

  母子关系是可逆的,婴儿的良好情绪会引起母亲的积极反应;同样,母亲的态度、情绪也会造成婴儿的不同的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非常焦虑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出生后第二 、三、四天内哭得比别的孩子多。这就再次告诉我们,胎教不 是可有可无的,是非常重要的 和必要的。

  (二)依恋的发生——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几个月到7、8个月)

  大约在3个月左右,婴儿的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反过去对任何人都友好的态度,其表示微笑的对象仅限于几个 熟悉的人,而当他看见陌生人时,它是注视着,如果陌生人对 他微笑或抱起时,他才作出一些反应;但是,对悉心照料他的 母亲却产生了依恋行为,诸如 依附、要求接近或吮吸、咿呀喊叫等。到了七八个月,婴儿的行为变化更大,当陌生人靠近 他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的所在,而当他接近母亲时,一般是伸手臂作出欲抱的姿势。这说明此时的婴儿 已能敏锐地辩别熟人和生人了,这样,婴儿真正的依恋行 为便产生了。

  自婴儿的依恋产生后,家人应当十分珍惜这种关系,尤其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触频繁的亲人更重视。因为这种依 恋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还专 门研究了人类婴儿的早期行为,发现如果家人(特别是母亲) 对婴儿的态度十分冷淡,缺少交 往,使孩子不能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则孩子会变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后也不会信任他人 。另外,中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母养优于寄养,因为母乳历来被称为是最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养料,它 能给婴儿带来许多生理上的好处。同时,由于喂奶时大量 的身体接触和密切的母子联系,可以给婴儿带来不少心理上的安慰 。所以,母子之间关系的 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三)依恋的初级发展——对特定的人的反应阶段(8个月到3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排他性尤其明显,导致对母亲以外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依恋行 为。

  8个月后,婴儿害怕与母亲分离;越来越依恋母亲。当他听到母亲的声音更显得相当安静,而离开母亲时则会出现强 烈的烦躁情绪或不安反应,儿童将依恋之情全部集中于母亲一 个人身上,而对母亲之外的人则不再过分亲近。这样,婴儿对 人不加区别的友好态度相应减 少。此时,由于婴儿开始学会说话、走路,因此,当母亲离开时,一般采取喊叫、快走跟随 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并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索他人外物。例如,当母亲带着一个2岁左右的 和到一个陌生的地 方时,孩子总是先依偎母亲片刻,然后独自向前行走,但仍 不时回头看看,只要看到母亲还在场,又会放心大胆地朝前走。 因为母亲的在场给儿童提供 了一种安全感、依靠感。当母亲突然消失时,婴儿就会大喊大叫、紧张不安,甚至嚎啕大哭 起 来。

  正是由于在此阶段内,儿童将依恋的对象集中于母亲一人之身,因此,母亲的情绪态度会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 。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抚爱时,母亲能及时给 予满足,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良好的母子关系 ;否则,如果儿童这种需要被 剥夺了,与母亲的正常接触被取消或忽视了,儿童便会产生惴惴不安的焦虑情绪。焦虑则是 儿童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忧虑、恐惧或紧张的情绪状态,它伴随着依恋的产生而产生,然而,适当的焦虑又具有积极的意义,如 能够约束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合 理要求等;不过,焦虑过高或过低时,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产 生恐惧,严重的还可能导 致神经过敏性焦虑,出现病态心理;而焦虑过低时,则会降低婴儿活动的效果,致使儿童对 一切 事物的不恭,出现顽皮、马虎等不良心性。因此,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 须注意到焦虑对儿童的影响。




 育儿专家提示短信 全程陪护你的宝宝
 童言稚语短信 天真幽默令您忍俊不禁
  | 相关论坛 | 短信推荐 | 关闭本页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