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后果,孩子就能明白,他们的每个行动都会唤起一定的反应。
“如果不能贿赂或惩罚孩子,那怎么才能让他们按我说的做?”家长问道,“毫无疑问,他们的不当行为一定会引发某些后果吧?”
“确实会引起一些后果,”我说,“其实,恰恰是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负责。但是,让我们搞清楚所谓的‘后果’是什么,它们和惩罚是根本不同的。”
一个孩子对我说:“如果我不听妈妈的话,就要面对一定的后果。”我问是什么样的后果,他说:“我不能出去玩。”
我问:“上次你出去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妈妈就不让你再出去玩了?”
孩子回答说:“上次玩得很好,但我妈妈说我不听她的话。”
我们可以改变措辞和行为,用“后果”代替“惩罚”,但这位母亲依旧是在惩罚她的孩子。她似乎不知道“让后果教育孩子”意味着什么。只有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所引发的后果时,才能懂得道理。如果我们予以处罚,他们就得不到教训,只会讨厌我们。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会让孩子变得自律。
当然,我们不能只是改变术语,就去期待不同的结果,方法也必须改变。无论称其为“纪律”还是“后果”,如果我们仍然惩罚孩子,就只能让孩子觉得我们的做法是换汤不换药。被称为“后果”的惩罚仍然是惩罚,孩子们心知肚明,他们不会上当。
如果你是个反感“惩罚”这个词的父母,很可能早已拾起了“后果”的理念。一位客户对我说:“孩子做出了这种行为,我要给他什么样的后果?”我听了后不禁苦笑。他的孩子可能只是没做作业,拒绝吃某种食物,不想去睡觉,表现得没有礼貌,等等。我问他:“你是什么意思,‘给’你的孩子后果?”
“给”后果的想法完全是误解。我们无法给出后果,它们不是我们可以拾起来的东西,就像在超市里把商品放进购物车一样。后果是“自动”嵌入在特定情境之中的,我们不用做什么,它就在那里。在你想要“给”孩子后果的那一刻,你已经走进了惩罚的领土。
后果是自然出现的,直接与当前的情境有关。你可以说它们是内置的。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让后果自行生效。做到这一点比较难,因为我们熟悉的是给孩子主动施加“教训”。而任由不当行为的后果自然浮现,给我们一种有悖常理的感觉。
任何行为都有其自然后果——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要么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要么给生活增加困难。让自然后果生效,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远离纪律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让自然的后果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强有力的促使他们自我学习与领悟的方式。
后果不涉及强制,不会强迫孩子屈从于我们的意志。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通过发展更好的生活技能,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作出反应,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在此期间,我们能够提供的是鼓励和指导。这种方法需要父母具备高明的洞察力——虽然来之不易,却是有效育儿的重要方面。家长要学会退一步,让生活做孩子的老师。
我们熟悉的是给孩子主动施加“教训”,而任由不当行为的后果自然浮现,给我们一种有悖常理的感觉。
后果离不开因果关系。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正在教自己的孩子了解因果关系,但他们的行为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因果关系是宇宙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表明所有的行动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个行动都有原因,也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孩子没有学会自律的唯一原因是因果关系没有达到足够有效的配对,而这通常是父母的干扰引起的。比如,当我们往一个杯子里倒了太多的水,水会溢出来;这教会我们,下一次不要倒太多水。如果我们碰触烧热的炉子,结果烫伤了手;这教会我们,不要碰热炉子。如果开车时不专心,就会造成事故;这教会我们小心驾驶。无论别人多么频繁地给我们指出这些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然而,很多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意愿,往往不会让孩子体验不当行为的后果。为了不洒出水来,孩子每次往杯里倒水时,我们都不让他们装得太满。后果可以让孩子自然地学到东西,前提是父母不过度保护孩子。我们完全可以退后一步,让孩子自动发展自律、自力更生和自行建立责任感。换言之,后果对孩子的行为天然具有决定作用,孩子会对后果作出本能的正确反应。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过分插手。需要我们对后果加以干扰的唯一条件,就是存在真正的危险。比如孩子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马路上奔跑,吞下了有毒的物质,或者以其他方式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时候。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适当地干预,这意味着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尽力应对各种后果。父母有权预先警告孩子,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负面后果。但是,如果孩子仍然固执己见,那么父母就要退后一步,让自然后果做好它的本职工作。
父母面临的挑战是要保持耐心,因为后果并不总是马上给人教训。有时候,生活会提高孩子学习知识的代价。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洒出好几次水才学会不要把杯子装满,假定他们拥有足够的运动技能和肌肉协调程度。孩子可能要被炉子烫不止一次,才知道应该小心不要去碰。只要后果不会引发人身伤害或死亡,那么家长就不要进行干预,让孩子自己去学习收获。因为生活自然能够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
在很多客户身上,我发现父母常常会难以理解自然后果(它们是由孩子的行为引起的)和人为施加的“后果”之间的区别。
为了阐明差异,我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不做作业,父母就不让他看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是孩子行为的自然结果还是父母施加的惩罚呢?请设想一下,孩子是会对父母说:“哇,爸爸妈妈,从这件事里我真的学到了东西,我再也不那样做了!”还是会深深怨恨父母,因为他们破坏了自己的乐趣?这件事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既不惩罚孩子,也不保护孩子,而是让他们尝尝不学习的苦果。成绩不好、升学失败会激发孩子的进取心。进取心和对父母的憎恨之情会导致孩子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如果孩子缺乏礼貌,父母可能就不让他们参加朋友在溜冰场举行的生日派对。如果孩子打了别人,父母或许会打他一巴掌。如果孩子没考好,父母也许会没收他的手机。如果孩子说谎,父母可能不让他玩电脑。注意,这些都不是后果,而是惩罚。它们和孩子的行动没有直接关系,不会自然发生,而是父母强加的。(我在下一章会给你讲讲关于“后果”的故事,但是请不要现在就跳到下一章!)
人为强加的后果不管用,它们对孩子来说没有意义。孩子没法理解它们,因为它们是不合逻辑的任意惩罚。我告诉家长们,除非是货真价实的自然后果,否则惩罚总会适得其反,它会导致不良行为,并且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裂痕。
我说过,家长们会随意创造“后果”。我用了“随意”这个词,因为这些所谓的“后果”,比如不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用手机、去派对,还有禁足或者打屁股,都取决于父母当时的心情。这些“后果”今天可能很严重,明天就轻一点,这根本不是什么后果。自然导致的后果总是不变的:只要你触摸热炉子,就会被烫伤。
从长远来看,如果后果是强加的,就永远无效。人为的“后果”不会教给孩子现实生活的知识,因为它们并非来自现实生活,而是由父母的主观意愿决定的。
尊重自然后果,孩子们就能明白,他们的每个行动都会唤起一定的反应。我们应该退后一步,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行为结果,帮助他们与世界建立和发展有意义的关系。因为我们不再从中作梗,他们就不会认为我们是应该反抗的敌人,而是可以用来寻求庇护、鼓励和指导的盟友。
本文由青豆书坊授权摘自《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