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父母的特征

2016年08月25日 18:21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如果一个人几乎在所有情况和场合下,都持续、极端地关注自我,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恋(自我陶醉)。自恋者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甚至所有情况下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即使有些行为看上去是在为别人着想。这本书展示了这种持续的、极端的自我中心,就是我们所说的破坏性自恋模式(Brown 1998,2001,2006)。
以下是关于破坏性自恋型模式的行为态度的描述。通读这些描述,然后填写下面的评价量表。

  夸大自我:这种人倾向于把自己看作超人,对自己的成就、表现、财富等有着不合理的期望。他们觉得自己每次都得赢,自认为知道什么才是对别人最好的。

  特权感:这种人认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延伸,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人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没说出口的需要。不把他人看作独特的、与自己不同的个体。他们期望、要求别人偏向自己,觉得自己的需要优先于别人的需要。

  缺乏同理心:他们说话刻薄,让人没面子,无视自己批评、贬低的话语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却期望自己被理解。出现差错和不可改变的情况时总是责怪别人。

  自我延伸:自恋的人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是分离的,希望别人与己方便,却又不肯回报人情。他们发号施令,指望他人唯命是从。他们期望每个人都可以与自己心灵感应,不用说别人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总是探听别人的私事,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不尊重别人的私人财产和底线。

  贫瘠的自我:贫瘠的自我表现为经常抱怨自己如何被剥削、被忽视、被轻视,即使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他们会自我贬低,但是一旦得到认同,他们就会感到愤怒、受伤。他们贬低自己,其实是想让别人不同意,进而表扬自己。

  寻求关注:因为自恋的人总是或经常表现出寻求注意的行为态度,所以很容易被人注意。他们不仅说话大声,而且一说起来就停不下来;他们进出都吵吵嚷嚷,打扮很扎眼,动作也很夸张。

  寻求仰慕:寻求仰慕是为了得到公开的认同和赞许,自恋的人把这看作是一种信号,意味着自我价值、优越感等。他们吹嘘自己的成就,抬高自己来获得夸奖和认同。他们积极回应别人的奉承,却看不出有些恭维其实言不由衷。

  情绪贫乏:这种人表现和体验到的情绪不多,一般只有愤怒和恐惧。尽管他们知道描述情绪的词汇,但这些词汇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意义。

  嫉妒:这种人言语之中透露出对他人成功、成就、财富或机会的憎恨,说白了就是嫉妒,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配得上这些成就。嫉妒的感受会引发贫瘠的自我。

  蔑视:蔑视是优越感的一部分,觉得别人不配、不值得、没有价值。他们会说一些负面的、贬低人的话,比如穷人不配得到帮助。

  自大:这种态度指的是感觉自己比别人高出许多,往往以高人一等的傲慢口气讲话,如果对方觉得被鄙视,他一点儿也没有负罪感,言谈中经常提及自己的优越性。

  内心空虚:内心空虚的人认为与别人交往是为了图自己方便,与人多是泛泛之交,无法有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很难建立和维系有意义、令人满足和经得住考验的人际关系。这种人独处时非常焦虑,似乎非常渴望社交。

  亲职化(Reverse Parenting):认为孩子要对父母的幸福感负责,而不是反过来的正常情况。如下的话语表明了亲职化现象:“如果你爱我,你就会……”“你……的时候,我就会爱你……”“难道你不希望我爱你吗?”“你……的时候我很高兴。”“我不喜欢你让我失望。” “你就不能照我说的做吗?”

  沉浸在孩子的荣誉里:家长要求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做出自己希望的行为,比如,希望孩子在运动或学业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有其他才能。孩子必须成功,否则家长就觉得不满意。而他们对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却漠不关心,甚至完全忽视。

  不能容忍子女的价值观、需求等:他们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容忍任何批评或反对意见,好像自己在别人眼中永远是完美的。一旦孩子觉得父母不是完人,也会犯错误,父母就会责备孩子。

  利用他人:这种行为态度其实反映了不能把他人看作一个单独、与众不同、有价值的个体。把他人视作为自己谋福利的垫脚石和利用的对象,比如爱占别人便宜、操纵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要不劳而获。

  本文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摘自《自私的父母》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