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另类?何谓正常?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我们开始不辞辛苦地寻找,根据朋友的推荐、媒体的报道,参观了很多地处市郊的学校,几乎走遍了北京周围的各个方向。

  我们也忽然想起了华德福学校。

  关于“华德福”,橙子4岁时我就打电话咨询过。我记得当时,接电话的是一位女老师。我说:“请问,你们是更看重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培养吗?”老师说:“您可以再查查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华德福,华德福是看重孩子身心灵合一的成长。”

  那时,我满心不屑地想,这是多空泛的一句话啊,而且,明显有点神神叨叨的。

  可是,事隔一年多以后,我们呼吸着雾霾,在朋友圈被各种大数据冲击着头脑,看到人们追逐成功的脚步越来越疯狂,生病的人和不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多时,我们想起了这所学校。

  我们每天不假思索地做着“正常”的事情,却会在夜深人静面对自己时,觉得自己病了,不正常了。

  我们必须抛开惯性思维,也不要沉溺于所谓的“正常”,而一定要去看看这所听起来有点“另类”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而,寻找,就花了一番心思。学校并没有官网,只有一个官方博客,里面也找不到招生信息。看得出来,学校没把精力放在对外的宣传与推广上。

  博客里没有老师的手机号码,只有一个邮箱地址,如果预约开放日参观,只能发电子邮件,再等待学校的邮件回复。这沟通的效率好像还在上个世纪。

  终于预约成功后,我们在约好的“开放日”,来到一座农场。开车穿过菜地,路过鱼塘,经过养植树苗的大棚,到了一扇极不起眼的木质校门前。如果只是路过,也许你不会发现这是一所学校,只当它是一个平房围成的院落。木头大门锁得紧紧的,传达室外的树枝上悬挂着一个颇具艺术感的风铃,点到即止的装饰,使这朴素的院落有了美感。

  然而,这气质里总是少了份热情。这也是因为,我们头脑中难免有一种思维定势:无论是医院还是学校,私立的一定比公立的更迫切,更热情。

  时间到了,我们经过传达室进入学校。

  我想,很多没有思想准备的家长,会被学校的样子吓跑。我记得有一位妈妈在我旁边小声嘀咕了一句:“这儿看着怎么还不如打工子弟学校呢。”

  眼前是一片黄土的颜色,这所学校竟然连柏油地面都没有,三排平房围拢成一个操场。操场边,有木制的很拙朴的跷跷板、攀登架,和一个挂着麻绳的架子。

  其实所谓“拙朴”,是我在了解到学校的真正内涵后才有的感觉,而第一印象,只是“破落”。我曾经到打工子弟学校做过公益,那里的操场地面都是塑胶的,这里却“黄沙满地”。

  课间活动时,孩子们在操场上撒欢儿地跑着,扬起的土让我看不清他们的小脸。操场的角落有一个冰面,有同学在上面溜冰。这时,一个小小的男生把一盆水泼在冰面上。我问他,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这样明天就可以继续溜冰了。

  教室里很整洁,几乎没有城市里的儿童游乐场所常见的,醒目的颜色和塑料制品,绝大多数都是木制用品。墙面是柔和的几种暖色相融合的效果,窗帘是手工染制的丝绸。

  学校里非常安静,既没有嘈杂的扩音器,也没有刺耳的电铃。需要示意孩子们集合时,老师会吹起竖笛,柔和的笛声能够迅速传到孩子们耳中。

  这里的一切,都尽量来自真实的自然,似乎是要把孩子们从虚拟的电子世界和抽象的卡通王国,给解放出来。

  站在操场上,我意识到,自己再次走近了“非主流”。

  这是一所非赢利性质的学校,这所学校建立之初,只有二十个学生。发展到今天,有将近一百五十个学生,五个年级。它的教育理念无疑是“小众”的,老师们关注的是每个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独一无二,探索适宜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幸福安宁的人。

  校长说,学校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有太多功利的物化的因素,包裹着诱人的糖果一样的外壳,随时干扰着孩子们本应有的正常的生长。

  比如说,年龄很小的女孩子还不理解舞蹈是心灵的表达时,被漂亮的裙子吸引,去学习舞蹈;或者,在孩子还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时,把他们束缚在教室里,去学习过多的知识。

  我关心过橙子何时断奶,何时长牙,却没太想过每一次身体的变化,带来的心灵的新的需要。

  这也是华德福教育的目标,使孩子通过身心灵和谐健康的成长,超越物质的、欲望的、浮躁的束缚。在自由里,达成真正的自我,找到人生的方向。

  这里,老师不会强迫孩子学习,没有考试,低年级连家庭作业也没有。虽然学校教授的知识和公立学校并无太多不同,但是,进度却会缓慢许多,会根据儿童的身心灵生长规律,来循序渐进地学习。无论家长还是老师,要做的是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并不是出于竞争的刺激或外界的压力,而是出于内在好奇心和意志力的驱动,去接受知识。

  橙子在这里上学后,一位同学的妈妈说:“有人说学习是痛苦的,但如果是发自内心地感兴趣地去探索和研究,学习不是痛苦的,是一种享受,那才是真正的学习。”

  只是,这样的“学习”,太容易被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自以为见多识广的成年人,给破坏得支离破碎。

  学校非常看重人和世界“有温度的接触”。那些玩具器械,据说都是家长做的。一座小小的亭子,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盖的,亭子上的玫瑰图案独一无二。平时,木工课、编织课、竖笛课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目。课余,孩子们会自己整理教室,打扫庭院。

  本文摘自《自由疯长》作者瑶淼 由北京长江新世纪授权选载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教育方式 成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