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对孩子好?

2016年12月05日 06:3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的经历

  鲁迅先生在一篇名为《琐记》的文章中,曾经记述过他幼年时遇到叔祖子传的妻子衍太太的情况。文章中说: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不懂事的孩子们的眼光

  这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篇篇散文,发表于1926年。事过几十年后,小时候遇到的人和事,鲁迅先生还记忆犹新,可见印象颇深。

  在鲁迅先生笔下,这个衍太太是个心术不正的女人。她怂恿孩子们做不好的事,甚至教唆孩子做错事,然后又冒充好人,很能迷惑不谙世事的孩子。沈四太太制止他们冬天吃冰,他们认为她“坏”,给她起外号表示反感;而衍太太呢,孩子们做了错事,她也不“告状”,受伤后还给上药,“关心备至”,却认为她“好”。于是,便很喜欢她,乐于在她家或附近玩。

  鲁迅先生成年以后回忆儿时这样的一件事,其用意是什么呢?我们重读这段文字,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我想,就是告诉我们做父母的这样一个道理:小孩子由于年龄小,分辨能力比较差,有时候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颠倒,本来不好的事误认为是好事,该“反感”的,反倒“喜欢”,该“疏远”的却反倒“亲近”。

  这是不懂事的孩子们的眼光,反映孩子的幼稚无知。通过对儿时经历的回忆,他是要提醒家长们,不要完全以不懂事的孩子的眼光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做父母的应该对事和人有个判断,要有主见。

  现象和本质往往并不一致

  世界上的人和事是很复杂的,现象和本质往往并不一致,人们直接感觉到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并不是一码事。成年人有时候还会上当受骗,更何况不大懂事的孩子,难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父母的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件,引导孩子遇事要动脑筋思考,学会分析、辨别,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高分辨能力,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小孩子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第二信号系统(即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还不够发展,只能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即指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的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形成对现实的直接反映。

  就是说,小孩子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主要是依靠感觉、知觉,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就出现鲁迅先生文章中所说的,衍太太鼓励孩子冬天吃冰是对他们“好”,而沈四太太制止他们吃冰,他们却认定是“罪魁祸首”,把是非、善恶全颠倒了。

  努力做个“明白家长”

  由此,不禁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有些父母,太“护犊子”。所谓“护犊子”,本意为老牛保护小牛犊子。比喻长辈保护晚辈,上级保护下属。现在,多指家长庇护自己的孩子,一般为贬义。

  有的父母不大乐意听别人反映自己孩子的问题和毛病,更不愿意让别人管教自己的孩子。认为是“无中生有”,是“吹毛求疵”,是“故意找茬儿挑衅”,极个别糊涂的家长甚至骂人家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样,就是心胸太狭隘,太不明事理了,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好处。

  做父母的必须明白,只有那些心地善良纯洁、朴实厚道、真正对孩子们好的人,才向家长反映孩子们的情况和问题。要不,人家何必要多管闲事,惹家长不高兴呢?

  小孩子“少不更事”,不知好歹,可以理解;大人是成年人,要是连好歹都分不清楚,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所以,当家长听到别人反映自己孩子的问题或毛病,或管教自己孩子的时候,应当由衷地表示感谢,感谢人家的善意和诚意。不要拿别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

  这才是个“明白家长”。

  本文来源 新浪博主 赵忠心家庭教育 博文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