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家的第一句话

  很多家长回家看见孩子,第一句话百分之八十都是——“作业写完了吗?”

  “作业写完了吗?”高票当选为孩子最讨厌的话。这句话简直就是孙悟空的紧箍咒,只要轻轻一念,孩子立马面如金纸,生气全无。

  为什么这句话的杀伤力这么大呢?

  想想看,孩子劳累一天回来,一口气还没有喘过来,父母就要追问他的作业,孩子的厌烦和苦恼可想而知。孩子就会想,父母从来不会在意他的健康和身体,父母只在意他的成绩,有了成绩就有了一切,没有成绩就一无所有。父母的爱都是假的,只要成绩不好,爸爸是一副凶脸孔,妈妈也没有好声气。

  很多孩子对父母愤愤不平:你们究竟是爱我,还是爱我的作业啊?你们口口声声地说爱我,其实是爱我的成绩。你们打着爱我的旗号实现你们的目的。很多东西只是你们的愿望,未必是我们的想法。

  但这只是孩子内心的呐喊,在重压之下,孩子没办法也没有能力对抗,于是,他们开始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死猪不怕开水烫,磨蹭、拖拉、撒谎、沉默、惹是生非……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家长真的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

  其实,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你工作了一天,累得像一条狗,刚刚回家,你的上司就要求你去加班,你心里怎么想?更要命的是,上司不但要求你加班,而且每天都在你下班后要求你加班,你会不会也要崩溃?

  这就是换位思考的妙处。

  《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笑话。有一个妈妈信佛,每天都在家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叨不停,非常虔诚。孩子感到很苦恼,没办法解决这个事情。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只要妈妈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喊“妈妈”。妈妈念一声,他就喊一声。后来,他妈妈不胜其烦,责骂他:孩子,你别喊我了,我都快疯了!孩子这时候才劝告他妈妈,我叫你的名字,你都要发疯,那么,你每天这样念经,菩萨的感觉会怎么样?从此之后,孩子的妈妈就很少执着地念经了。

  爱也是需要学习的。孩子其实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孩子会为真爱而努力,而且心甘情愿,并且把这种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由此看来,不是作业出了问题,而是爱出了问题。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我们以为这就是爱了,但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

  真正的爱是没有附加值的,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以极大的耐心,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受,时时刻刻想到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倾注心力发现和创造一切机会,帮助、引导和促进孩子发现自身潜力,进而在让孩子与外在的积极互动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获得自我肯定与内心的尊严感,并由这种尊严感导引,建立起坚定的道德信念,表现出持之以恒的道德努力。

  孩子成绩不好,绝不指责孩子,而是蹲在孩子旁边帮孩子找出出错的原因;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焰火,永远不拿孩子与别人比较;尊重孩子,不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让孩子永远做他自己。

  尽量少问孩子作业有没有做完,而要多和孩子交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今天你在学校里快乐吗?说出来听听。

  这个问题其实告诉孩子,你一定要快乐。也就是说,在爸妈心目中你的快乐是最重要的。

  第二,班级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请与我们分享。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鼓励孩子,做一个有心人,永远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既是交流,也是给孩子放松。

  第三,你今天又有哪些精彩的表现?

  这个问题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注意这里的“又”字,让孩子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每天都有所得,一天一得,得得相连,孩子就会在反思中不断积淀。

  第四,有问题,不要找百度,而要找爸妈。

  这个问题不仅幽默,而且富有多层意思。一是爸妈关心你,会帮你,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要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能算好汉。

  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和关怀在里面,事实证明很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的地步,那么这种关系便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现实生活中,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就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更不愿意父母陪伴,其原因何在呢?

  其实,孩子不跟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跟父母沟通没有意义。一是父母不理解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指责和训导他;二是父母不能提出建设性或者启发性的建议。想想看,孩子跟父母畅谈心里话,但父母总拿自己的经验大做文章,听不进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选择,长此以往,哪个孩子还愿意跟父母交流呢?

  因此,父母和孩子交流要始终记住三个词语:闲聊,聆听,建议。

  一是最好从生活小事打开话匣子。从生活小事谈起,容易有气氛,能谈得起来,避免孩子“我不清楚”一句话就封死了交流的渠道。

  二是最好从别人的事情说起。不是针对孩子本身,孩子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但家长却能从中看出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是永远设身处地,用同理心为孩子考虑。比如孩子考砸了,你说:“考不好心情一定很难受,但没关系,有一次我考砸了,我……”孩子听着听着,就会宽慰很多,并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四是永远做倾听者,不做说教者。

  很多时候,聊天只是一种发泄,那就让聊天回到聊天,永远做倾听者,不做说教者。孩子就愿意源源不断地说下去。我们只需要对孩子的话题保持高度兴趣,多询问、少评论,多说“你”、少说“我”,这就是最好的沟通。

  本文摘自《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作者王开东 由漓江出版社北京中心授权选载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