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用金钱奖励孩子

决不用金钱奖励孩子
2016年12月19日 15:16 新浪育儿

    很多家长用金钱刺激孩子读书、劳动,孩子在一段时间里,确实焕然一新,严格约束自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但教育真的那么简单吗?一个优秀好学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在金钱的奖励中被毁了。

  家长该不该用金钱刺激小孩子,或者是家长该不该用物质来奖励孩子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老头,特别爱安静。每天傍晚,小孩子放学后,都在他楼下踢空油桶,咚咚咚,咚咚咚。老头苦不堪言。后来,老头想了一个办法,让小孩子们好好地踢,结束的时候,每个人奖励5块钱。孩子们可高兴了,踢得更起劲。结束的时候,老头信守诺言,每个孩子奖励了5块钱。

  第二天,老头又来了,请求小孩子们继续踢,但因为手头不宽裕,只奖励2块钱。那天,孩子们还在踢,但明显积极性不高,发出的响声也不大,有些孩子甚至开始心猿意马,消极怠工。

  第三天,老头继续让小孩子帮自己踢,只是,他再也不拿钱来奖励了。孩子们很愤怒,没有钱,鬼才愿意帮你踢呢,孩子们一哄而散,再也不想踢油桶了。老头很快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世界又恢复安静了。

  读完这个故事,作为父母的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关注的不是这个事情的结果,而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换言之,这个故事背后的心理学元素是什么?是什么让孩子在短时间之内,就失去了踢油桶的动力,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能带来满足感和乐趣,从而产生一种主动性的内驱力,促使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外在动机,是指因外在的表扬和奖励而促使自己所发出的被动行为。

  其实,每个孩子先天就有学习的内驱力,爱学习,爱问问题。以踢油桶来说,孩子喜欢闹,喜欢踢油桶,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带劲,踢油桶是他们的内在动机,这种主动性的内在动机,转化为持久的内驱力,使得他们乐此不疲,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怕疼。

  由内在动机产生的内驱力是持久的,不容易消逝的。老人的高明在于,他巧妙地利用物质奖励,把孩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把孩子单纯的有趣的快乐的踢油桶行为,转化为仅仅为了5块钱的刺激踢油桶,然后又逐步减少金钱,直至最终斩断外在动机,从而使得孩子既失去了内驱力,也失去了外驱力,最后感到索然寡味,无聊至极。

  道理很简单,先前的孩子是为了快乐而踢,后来的孩子是为了钱而踢。钱少了,他们就会怠工;没有钱,他们当然就不踢了。

  须知,教育本来就是多彩的,鲜艳的,湿润的,水灵的,幸福的,完整的,魅惑的。出生以来,哪个孩子头脑里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哪个孩子不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探究知识,追求道理,本来就是孩子莫大的欲望,无限的兴趣,天然就有巨大的内驱力。

  可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像那个老头一样,老师用成绩、名次、三好生、奖状来激励孩子努力,家长则用旅游、玩具、花花绿绿的票子来刺激孩子。殊不知我们是用一些可怜的外在动机,压抑了孩子内在的求知欲望。

  可怜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内在的探究乐趣,因为我们的无知和谋杀,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对外在奖励的追求。一旦孩子不再为兴趣而学习,不再为求知而努力,只是为一些所谓的外在功利而奋斗,有一天,当他们感到外在的奖励,不值得他们为之奋斗时,动机就没有了。孩子们就会停下来,不再“踢油桶”,并且远远地躲开。

  生活中,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做家务,这是没有问题的,一旦和金钱扯上关系,问题就大了。有的家长甚至把做什么家务获得什么报酬,明码标价,比如洗碗2块,晾衣服3块,拖地5块等等。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做法可以杜绝孩子不劳而获的习惯,让孩子明白劳动创造财富。可是,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权利和义务不是对等的吗?孩子享受了家庭的好处,难道不应该为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孩子为家庭的义务劳动,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爱心,让孩子流一些必要的汗水,不是可以让孩子和家庭建立起真正的驯养关系?为什么要用金钱把快乐的劳动变成一种交易?

  孩子如果没有对家庭付出过汗水和劳动,他就不知道珍惜家庭,也不会懂得疼爱父母和获得感恩之心。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经过努力而得来的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无价值的。

  当孩子的劳动,不是因为“我要为家庭尽责任”的内在动机而驱动,而是受“帮父母干活就可以得到钱”这样的外在动机来驱使,结局可想而知:一旦父母不给孩子钱,孩子就失去了干活的驱动力,或者当父母的奖金不能对孩子产生吸引力的时候,孩子就会拒绝劳动,而且振振有词,不会有丝毫的愧疚。

  总之,在奖励孩子的劳动上,我的观点是:

  首先,保护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孩子从学习中获得最大快乐。

  其次,要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因为好奇而学习,因为想学习而学习。告诉孩子,学习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让孩子捍卫他自己的这个权利。

  再次,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唯有付出汗水,孩子才能学会珍惜和爱,才能热爱家和感恩父母。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最后,要不要奖励孩子呢?我看还是要的,但要区别对待。坚决不奖励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而要奖励孩子改正了不良习惯。但一定要换一种精神奖励的方式,或者奖励孩子一本书,或者带孩子看一场电影等。这本书或者这场电影将打上烙印,将成为你孩子生命中难忘的盛典。

  本文摘自《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作者王开东 由漓江出版社北京中心授权选载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