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老师,林青宏把鞋子脱下来,袜子好臭好臭喔!”

  “方仁豪,我脱鞋子关你什么事?老爱打小报告,无聊!”

  “你们两个在吵什么吵?林青宏,把鞋子穿上!”

  “老师,可是我的鞋子湿掉了,穿着很不舒服耶!”

  “我们闻你的臭脚丫更不舒服!”

  林青宏鼓胀着脸怒视方仁豪,因为这已经不是他今天第一次告状了。

  “老师,刘小茹昨天的数学讲义没有写,现在才在补!”“老师,邱文山和王逸到现在还没有进教室!”“老师,昨天有人便当盒没有带回家洗!”“老师……”

  “方仁豪,你有完没完啊?老师来、老师去,干脆你以后去当老师算了!被你教到的学生算倒了八辈子霉!”林青宏突然站起来,拉大嗓门叫嚣着。这突兀的反应让数学老师吓了一大跳,也因而为他带来了连续两节不准下课的下场。

  “哈!活该,不能下课,谁叫你爱骂人,活该!”方仁豪刻意走向林青宏的座位旁,酸了他一顿,随后摇摇摆摆地往教室外走去。这模样让林青宏更是咬牙切齿,但还是得忍住。

  当然,除了林青宏之外,班上只要是被告状过的,对方仁豪都没有什么好印象。只是,同学们的厌恶反应似乎也冲击不到方仁豪。除非是遇到老师要求班上同学自行找人分组,这时他才会踢到被拒绝的铁板。

  只是,看似一副无所谓的方仁豪,下课出了教室后,大多数时间也只是一个人在操场边闲晃,或在篮球场边逗留看别班的同学打篮球。

  他和班上同学也没有什么交集,除非是向老师告状、打小报告,和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冲突起来,才多少有了些关系——无论是好关系,还是坏关系。

  然而,班主任老师对于方仁豪的爱打小报告也很头痛。他没有一次是诬告,同学们的确大多有他说的状况。只是,每回上课只要他一告状,教学节奏就被打断,更棘手的是,又得花一些时间来化解同学与他对立的气氛。这一折腾,一堂40分钟的课,往往就耗掉了10到15分钟的时间,而让自己不停地在赶课程进度。

  唉!这该如何是好?面对告状,理还是不理?

  沟通表达的秘诀

  秘诀007?回应的艺术

  秘诀008?反问期待的处理方式

  秘诀009?推动告状背后的那只手

  秘诀010?镁光灯的注意

  秘诀011?在嫉妒与羡慕之间拉扯

  秘诀012?将告状转为告知

  回应的艺术

  孩子爱告状,其实正考验着大人的响应艺术。如同脸书①私信的已读、未回,你也可以秉持如此的响应态度。

  当孩子来到你的跟前告状,你可以选择微笑、点头响应,让他知道你已经知道此讯息。仅此就好,不立即对告状内容进行处理。

  这么做的目的,在于降低对于孩子告状行为的强化。同时,也能够让老师自行决定处理的时间点,维持自己当下的教学节奏而不被影响。

  反问期待的处理方式

  当然,对于你已读、未回的反应,当下孩子可能会催促你,并质疑:“老师,为什么我跟你说林青宏脱鞋子,刘小茹没有写数学讲义,邱文山和王逸没有进教室,你都没有处理?”

  这时,你可以沉稳地反问孩子:“仁豪,你已经告诉我了,所以呢?”

  孩子可能响应:“你要马上处理啊!”

  此时,你的优雅响应很重要:“谢谢你,老师知道该什么时候处理。”

  若告状的孩子补上一句:“他们应该被处罚。”

  这时,你可以看着他,缓缓回问:“那你认为老师应该如何处罚?”

  推动告状背后的那只手

  常常,我们得静下来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孩子爱告状而乐此不疲?背后的那只手,以及可能存在的诱因,每个孩子都不尽相同。面对眼前这个孩子,我们必须找出爱告状的症结点。

  要找出这症结点,需要秉持柯南办案的精神,带着敏锐的放大镜仔细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

  “是什么样的想法,让你这么积极地向老师报告?”

  “你这么做,真正想要告诉老师的是?……”

  当然,说话不是孩子擅长的,他也不见得会配合、响应你的提问;或许,连他自己都迷失在告状的迷雾里而不自知。因此,你需要更多的线索来推敲,协助孩子了解告状背后的因素,以找出告状行为的症结点,作为后续处理的参考指标。

  镁光灯的注意

  有些孩子有“被注意”的需求。而主动出击、好打小报告与爱告状正是快捷方式,使他能够快速抵达被注意到的境界——特别是获得你的注意。

  如果你有如此的假设,或许可以试着发出探询信号弹。

  “仁豪,老师在想,或许你很期待能被老师关心、注意,所以才选择不断地告状?”

  若孩子的确有如此的倾向,我们可以试着调整镁光灯的注视角度。平时主动将注意力聚焦在孩子自发性的好表现上,以取代他以告状作为获取注意力的方式。

  告状出没!注意,你的关注要比孩子的告状快一步。

  在嫉妒与羡慕之间拉扯

  要降低孩子的告状频率,需要让他觉察在这样的行为前后与当下的情绪感受。尤其是嫉妒与羡慕,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往往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嫉妒什么?又为何羡慕?孩子是否存在着其他的想法?这些都需要依靠和孩子相处的经验值,来决定我们能否真实反映他的感受,并进一步帮孩子把话说出来。

  例如:“仁豪,我想你应该是蛮羡慕邱文山和王逸,平时两个人可以像哥儿们般,下课就一起跑出去玩耍。因此,你才会来跟老师报告他们还没有进教室这件事。”

  在想改善孩子的告状行为之前,拿出同理心及反映他当下的情绪是很关键的一把启动钥匙。

  你需要感受,你需要猜测。偶尔猜错无妨,但能够真实地反映孩子的情绪,会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

  将告状转为告知

  当孩子发现周遭发生了一些事情时,到底需不需要跟父母或老师讲?

  我想,答案应避免陷入“可以”或“不可以”这种二分法的两极模式。告状,不是不能说,而是可以让孩子练习如何说、如何选择适当的时间点说,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境说,而让被告状的人心悦诚服,也就是?——?将告状转为告知。

  “什么?被告状的人还能心悦诚服?”你可能不解地搔着头问。没错,如果今天能够引导告状的孩子,在陈述的过程中基于对方立场的考虑,而不是只掀对方的错误,那状况会好很多。例如:“老师,邱文山和王逸没有进教室,我担心他们忘了注意上课的时间,等会可能错过参与分组讨论的机会。”当孩子这么说时,就是已经渐渐将“告状”转为“告知”的模式了。

  本文摘自《如何让孩子人际力超群:孩子想知道的180个交友秘诀》作者王意中 由漓江出版社北京中心授权选载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