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治愈对话

2016年12月22日 09:46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治疗师与妈妈所说的话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做相同的游戏,治疗师却能达到治疗的作用。治愈性的对话并不简单,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够引起孩子微妙的内心变化,甚至慢慢改变孩子的行为。所以妈妈所说的话不同,孩子的反应也会不同。

  比如我们不小心撞到了别人,如果别人喊了一声“喂!”大部分人会不高兴地回一句“怎么了?”而如果别人只是“啊!”了一声,大部分人都会说“对不起”。所以如果妈妈看到了孩子不好的行为就马上喊“喂!”那么孩子的行为不是毫无改变就是更严重。所以说虽然会很生气,但也要努力用“啊!”的方式来表达。下面来进一步了解治疗师所使用的对话方式有哪些是适用于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吧。

  治疗师的治疗对话技巧——发自内心地进行对话

  ☆用真心去对话

  诚实的对话往往对孩子更有帮助。例如,明明生气了却还假装不生气,不如诚实地告诉孩子虽然自己生气了但为了你还是忍住了。

  伤心就要说出来,并告诉孩子伤心的原因。因为,如果孩子知道家长所允许的范围后,会更加清楚自己该如何去做。“妈妈希望你能够学习这些,妈妈担心你会成为一个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人。”诚实地说出来。不是发自真心的话对孩子是行不通的。

  “你到底是有多想看电视啊,好吧,你就看够了再做作业吧。”希望妈妈们不要抱着“看你能看多久”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因为结果显而易见。

  “很想看电视吧,妈妈可以等你30分钟。”这样说孩子就会明白妈妈所想要的是什么,并明白极限在哪里。

  ☆充满关心的行为和语言

  与孩子对话时,身体要尽量向孩子倾斜,并与孩子对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如果能够面带笑容温柔地对视就更好了。“嗯,好的好的,妈妈明白”,如果家长在对话时能够给予这样的反应,孩子会更想要表达。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孩子,就仿佛世界上只有你和孩子两个人。孩子受到安慰和鼓励后,也会对妈妈更加信任。很多妈妈喜欢边做家务边和孩子说话,或者背对着孩子说话,这样做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孩子根本听不清,而妈妈还自以为孩子听清了却不去做,从而大发雷霆。

  ☆接受、共鸣、倾听

  接受是指妈妈要接受孩子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感觉。不同并不就是错误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后没有马上做作业,妈妈与其对孩子发火,不如理解为“孩子只是累了想休息一下再做”。

  “你原来喜欢这样。”

  “没错,也可能会这样想。”

  “在那种情况下也可能会说出这种话。”

  其实妈妈如果能够明白并接受孩子的不同,孩子就会开始转变,并学会为了妈妈而努力表现得更好。

  共鸣是指妈妈努力与孩子感同身受。这就要求妈妈不要停留在“原来如此”的阶段,而是要与孩子产生相同的感受。

  “妈妈也是这样想的。”

  “听到那种话妈妈也会生气的。”

  如果妈妈能够这样做,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妈妈站在自己的这一边,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所以妈妈不管教给孩子什么,孩子都会愿意去接受。

  倾听是指妈妈们要用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只要能够用语言来反映孩子的心情就可以了。这样不知所措的孩子才会对自己的感受产生清晰的认知。

  “朋友不陪你玩,伤心了吧?”

  “妈妈发火,你害怕了吧?”

  “妈妈没能明白你的意思,怨妈妈了吧?”

  孩子并不能很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所以妈妈的话可以帮助孩子来完成认知的过程,孩子只有了解了自身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即便无法分清接受、共鸣与倾听也没关系,“不说也没关系,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只要能够像这样包容孩子就可以了。

  ☆支持与鼓励

  “孩子,你努力的样子真帅!”

  “即便困难,也坚持到了最后,不是吗?”

  “下定决心就坚持下去,妈妈会给你加油的。”

  孩子在尝试做些什么的时候,妈妈一定要给予支持和鼓励。称赞是对结果的评价,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而支持和鼓励则能够激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因为是对孩子某种想法或意志的支持,所以更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同时,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还能够让孩子更有信心获得成功,而且就算失败也可以继续支持与鼓励,家长对孩子的信赖以及对孩子潜能的坚信正是孩子动力的来源。这样做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开发潜能寻找自我。

  ☆给孩子讲述自己的经历

  “妈妈也有过这样的时候。”

  给孩子讲述自己曾经面对相同情况时的所思所想,并告诉孩子通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学习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当孩子对于说与不说犹豫不决时,不如家长先说出来,这样孩子就会惊讶于“原来妈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啊!”同时放下戒心,敞开心扉。

  ☆自我传达

  “妈妈对于你能这样做真的感到很高兴。”

  “妈妈因为你这样的行为感到很伤心。因为感觉被无视了,所以有些不知所措。”

  “妈妈所希望的就是你能够这样。”

  这就是向孩子准确表述自己心情的方法。因为不是以“你”作为开头,孩子不会有被责备的感觉,所以妈妈和孩子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对话。生气了要告诉孩子为什么生气,高兴了也要告诉孩子为什么高兴,希望孩子怎样做就明确地讲出来,这才是正确的沟通方法。当妈妈用“自我传达”的方式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孩子接受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确认彼此的想法

  为了更好地进行对话治疗,妈妈和孩子需要在对话过程中确认彼此是否正确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含糊其词的做法往往会造成矛盾,加深误会。比如,妈妈认为孩子答应了自己要努力学习,结果孩子却又在看漫画。所以妈妈要把自己理解的意思复述给孩子,确认孩子所说的话到底是不是自己所理解的那个意思,“你所说的是……这个意思吧”。像这样:

  妈妈:你是说现在要努力学习不再看漫画了对吧?

  彩源:不是,我是说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休息的时候看漫画。

  妈妈:那就是先学习,剩余时间看漫画对不对?

  这样做能够帮助妈妈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实践自己的约定。

  “你是说想每周都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对吗?”

  “你是说可以给弟弟玩你的玩具,但却怕弟弟弄坏了是吧?”

  “你是说并不讨厌妈妈催促你做作业,而是讨厌妈妈皱着眉头对你说话对吧?”

  ☆提问

  在辅导过程中提问十分重要。因为在被提问的瞬间,孩子便开始了思考。好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孩子领悟到之前没有领悟到的东西,而且还能够帮助孩子对已经知道的事情进行整理。所以专家们一直在反复研究到底什么样的问题对孩子才更有帮助。

  而妈妈们如果要想像专家一样提问,就必须从现在起进行改变。不要再提出像“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这样责备式的问题,而是要改为“妈妈想,你一定有这样做的理由,告诉妈妈好吗?”

  30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孩子却做了两个小时,这种时候仅靠倾听是没有效果的,因为这毕竟是孩子自己要完成的事情。这时不如这样提问:

  “做作业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怎样做才能更容易地完成呢?”

  “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地方吗?”

  “做完作业你想做些什么呢?”

  这样有助于让躁动不安的孩子思考清楚自己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大人们一般害怕孩子不做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替自己做作业,但其实孩子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谢帮助自己解决困难的父母。万一孩子提出让家长代做作业,那么家长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帮助你的意思是帮助你更好地完成作业,绝不是代做的意思”。

  用数字来提问。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让孩子用数字来说明程度。比如担心的程度、期待的程度,全部用具体的数字标明,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明白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如果有1~10级,现在是几级?”

  “现在生气的程度是几级呢?”

  “和妈妈在一起时,心情是几分?”

  “为了降低等级要怎样做才好呢?”

  这些问题都能够帮助孩子明白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道理,并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我们还要问孩子在困难的情况下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或是怎么做到的。“应该很困难,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秘诀是什么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坚持下来的呢?”

  对弟弟大声喊叫的孩子

  “碰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很想打弟弟吧,可你是怎么忍住的呢?”

  “弟弟在做什么的时候你不会生气呢?”

  虽然遭到朋友冷落却依然坚持去上学的孩子

  “是什么力量使你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以前也有和同学关系很好的时候吧,是什么时候呢?”

  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具有怎样的能力与力量,同时明白自己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可以减少矛盾。因此这样的问题能够使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并提高自尊感。

  “你想要选择哪个?”

  孩子在做出某种行为时一般对选择缺乏概念,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时冲动。而如果我们让孩子停下来思考一下,有助于孩子养成选择的习惯,学会通过分析做出更好的选择。

  ☆沉默

  沉默也是对话的方法之一。如果孩子放学回到家无精打采,不论怎样说都没有反应的话,不如沉默来得更好。因为有时沉默能够让我们彼此更好地整理思绪,为随后的对话做好准备。在沉默的时候,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动作或表情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温柔地望着孩子能够起到让孩子镇定下来的作用。这样做孩子就会自己先开口。

  ☆“此时—此地”

  妈妈和孩子之间可以多探讨一些“此时—此地”的感受。一般妈妈担心孩子都会与孩子聊一些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将来会发生的事情,与其这样,不如多讲一讲“此时—此地”两个人的心情。维系好此时此地的关系,有助于孩子保持心理的稳定。

  孩子犹豫不决时

  “现在有什么话想说吧?”

  孩子视线回避时

  “不同意妈妈所说的吧?”

  ☆具体地、详细地

  “我学到了很多,很有帮助。我会好好做,会努力的。”

  孩子总是会说一些这样笼统的话。觉得好的时候一般不会说为什么觉得好,感谢的时候也很少说为什么感谢。

  “能告诉妈妈你学到了什么吗?”

  “能具体说说在什么时候感觉有帮助吗?”

  “请详细地说一下哪部分是你特别想要去做的吧。”

  ☆直截了当地

  “想要好好学习的人就不会拖延作业。”

  “爱家人的人不会打弟弟妹妹,而是会想其他的方法。”

  “想要实现梦想的人每天都会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孩子有很多言行不一的时候。一面想要好好学习,一面却不想做作业;一面想要得到妈妈的爱,一面却做着妈妈不喜欢的事。所以孩子需要去面对现实,尽管承认不足是件很难的事。因此为了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家长要或小心或直接地将事实讲出来。在经历过支持、鼓励、提问等多个对话环节后,直接的对话方式更有助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但如果孩子还没有做好改变的心理准备,这样的对话方式反而会让孩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寻找亮点的对话

  “原来是想让妈妈高兴啊。”

  孩子说谎有时是害怕妈妈失望或是生气,所以我们必须先认识到孩子想要让妈妈高兴的出发点,这样孩子才会减少说谎的次数。

  “妈妈知道你想做作业,只是太累了,所以想休息一会儿再做。”

  孩子知道作业是一定要做的,所以我们要以此为铺垫,这样孩子休息够了就会自发地去做作业了。

  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很难通过对话帮助孩子成长。而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孩子好的想法,或是好的出发点,就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

  进行治愈性对话的方法

  上二年级的俊秀总是容易做出冲动性的行为。他虽然也想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但不知道方法,所以总是打架。在进行了两次心理治疗后,我充分了解了俊秀的想法。他是头脑非常聪明的孩子也经常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可以吗?”每当这时我都会称赞他的点子很好。在辅导的过程中我总是会给孩子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赋予意义。

  这是我们第三次见面时的对话。一见面孩子就从书包里拿出迷你赛车,说自己要玩赛车。因为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行为,所以一开始治疗师想要拒绝。为了减少孩子的冲动性行为,必须做一些计划性联系。

  俊秀:我想要玩赛车。

  治疗师:想要玩多久呢?

  俊秀:就一会儿。

  治疗师:一会儿是几分钟呢?

  俊秀:3分钟。

  治疗师:好的。(孩子边玩边问到没到3分钟,还会反复看表,最后自己乖乖地回到座位上坐好。)

  治疗师:你真是一个遵守约定的好孩子,一旦答应了就会做到。

  俊秀:嗯,我就是这样的。

  治疗师:那么赛车,是放在桌子上,还是放在那边看不到的地方呢?

  俊秀:这里,桌子上。

  治疗师:要是你禁不住诱惑去摸怎么办?

  俊秀:我不会的。

  治疗师:那好,就这么定了哦。(俊秀和治疗师一起边折纸边聊天,经过了20分钟又到了休息的时间。)

  俊秀:哈!休息的时间我要玩赛车。

  治疗师:哦?那我们的约定呢?

  俊秀:怎么了,不是休息了吗?我只在休息的时间玩。

  治疗师:可是你不是答应我上完课再玩吗?现在只是休息,并不是结束啊。

  俊秀:休息时间不是没关系吗?

  治疗师:不是这样哦,这可违背了我们的约定哦。

  (孩子很固执,治疗师将椅子搬到了俊秀面前,牵起俊秀的双手,望着俊秀开始慢慢地说服他。)

  治疗师:我们刚才约好结束之前都不能玩,对不对?

  俊秀:对。

  治疗师:原来俊秀还记得,只不过还缺少遵守约定的意愿。

  俊秀:不是,不是的。

  治疗师:那是说你可以遵守约定了?

  俊秀:嗯。

  治疗师:那么就要坚持住哦,让我知道你只要答应了就一定能做到。(随后直到辅导时间结束,俊秀都没有再碰赛车。)

  治疗师:今天你只有一次没能遵守约定,所以说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做到。(虽然这样说了,但孩子却并不是很高兴。)

  治疗师:难道是因为没有遵守约定而不高兴吗?

  俊秀:(点头)

  治疗师:原来是这样啊,下次能够一直遵守对吧?

  俊秀:(继续点头)

  治疗师:哇!这样啊,原来你这么想成为一个遵守约定的人啊。

  治疗的效果究竟如何呢?这要从孩子微小的变化上来看。是不是回答“是”的时候更干脆了?是不是比以前回答得更温顺了?是不是对弟弟妹妹不再粗鲁了?是不是乖乖听话做作业了?或是比以前更加叛逆、更加爱生气了?

  妈妈开始心理治疗后,大致会出现两种情况:或是行为有所改善,或是撒泼耍赖。可能只出现其中一种情况,也有可能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发现孩子的变化后,一定要分析这些变化所代表的意义并抓紧寻找应对的方案,但其中发现变化的环节最为重要。因为只有认识到了变化,才能去寻找对策。

  分享此时—此地(here&now)的感受

  “你不说话让妈妈有些不知所措,也很懊恼什么都帮不了你。”

  就算是和孩子沟通没有障碍的妈妈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那就是不知道应该和孩子分享“此时—此地”的感受。一般妈妈出于对孩子的担心,都会和孩子聊一些学校发生的事情或是今后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很少讲“此时—此地”。

  其实妈妈们不如和孩子聊一聊“此时—此地”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事情,这就是讲述“此时—此地”感受的沟通方法。如果“此时—此地”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的情绪将更加稳定。

  “此时—此地”的交流对孩子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比如孩子有什么难以说出口的事情,安抚比催促更重要。

  孩子犹豫着要不要开口

  “有话对妈妈说吧?”

  “是不是害怕妈妈教训你所以不敢说?”

  “妈妈不会教训你的,放心说吧,不用担心。”

  妈妈说话的时候,孩子精神不集中

  “看来你不太同意妈妈所说的。”

  “希望妈妈能聊些别的对吧?”

  “看来你的想法和妈妈有些不同,能告诉妈妈你是怎么想的吗?”

  像这样根据“此时—此地”孩子的反应进行聊天,即便是孩子不喜欢的问题也能够轻松地解决。

  但也有一种时候妈妈们注意到了孩子“此时—此地”的反应,那就是孩子生气了瞪着妈妈们的时候。“你,竟然敢瞪妈妈!”“还敢摔门!”或是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要说出自己感受的孩子教训道:“怎么像个傻瓜似的不说话?”这种沟通方式显然是没有效果的。

  聊以前或是今后的事情,不如聊现在的事情。如果孩子现在能敞开心扉,那么接下来解决其他问题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能和你一起这样开诚布公地谈心真的很好,你呢?”

  本文摘自《做成就孩子的治愈系妈妈》作者李林淑 由漓江出版社北京中心授权选载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