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我不行” 那是家长没有学会“放手”

2017年03月10日 06:30 信息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本期解答专家:吴海勇,广州津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教育心理学硕士、儿童心理学博士。

  “我不会自己吃饭,妈妈你喂我”,“我不会自己上厕所,妈妈你帮我”,“我不敢去那里和小伙伴们玩,妈妈你带着我”……最近,很多妈妈反映自己的孩子虽然上幼儿园了,但仍然让家里的大人很操心,据了解,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不能自己睡觉,不懂怎么跟其他小伙伴交往等问题让很多家长很焦虑。对此,广州津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教育心理学硕士、儿童心理学博士吴海勇称,孩子总在说“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到”,反映的是家长没有学会对孩子“放手”。

  首先要建立好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吴海勇说,每个孩子在幼年时,都在不停地发展和探索,在不断的活动和互动中,孩子会逐渐认识自己并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在进行具体活动和任务时,每个孩子表现迥异,有先天遗传因素和气质的影响,也有对自己能否胜任的评估,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7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说的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通俗的讲就是面对一个事情,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完成。”

  当孩子在各方面的自我效能感都比较高时,自信心也会得到增强。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在做事和学习时会更主动、更有勇气去完成。

  那么该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呢?吴海勇介绍,关于这点班杜拉也提到一些方法,例如,创造成功经验,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设定一些孩子可以达到的目标,已有的成功经验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使用替代经验的方法,即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通过努力自己能够成功,会更倾向于相信自己也能成功。另外,言语劝说,这也是很多家长会使用的,就是用语言表扬和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去完成一些活动。此外,从情绪状态和生理唤起,从情绪情感方面更多的消除和安抚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让孩子处在一个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里会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放手”第1步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来

  如果使用之前的几种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后,孩子还是说“我不会”,或者用行动表明“我不行”,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吴海勇说,家长要学会放手。

  对孩子而言,出于本能和兴趣,会自发性从事一些活动。“举例来说,三个月前后手的功能被发现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会反复使用手去触摸、移动和操作物体。这过程中,一方面孩子手的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也对我的手能做什么有了判断,这种感觉未必很清晰,但是慢慢的,孩子就会有一个认识,哪些自己能达到,哪些还不行,之后就会不断地在生活中练习和发展。”

  吴海勇举例称,鱼鱼从6个月左右开始加辅食,就要自己一手拿着碗,一只手到里面去搅拌和抓握,很多家长就会担心弄脏衣服或是把碗筷弄倒,不允许孩子这么做。但鱼鱼的家长允许孩子这么做,孩子吃得也开心,一岁左右开始自己拿着勺子把东西倒来倒去,到一岁三个月就已经完全可以自己拿着勺子吃饭了。“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孩子的自发行为,关于孩子吃饭这个很多家庭都头疼不已的问题上,鱼鱼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过了。

  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还小不会自己来,同时免得孩子弄得到处都是清理起来麻烦,往往选择替代孩子完成。“虽然,我们通过禁止或者代替完成这一个举动,可以避开很多麻烦,但与此同时,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也随之被剥夺,能力因此没有得到发展,相应的自我效能感也不会高。”因此,想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能自己来,让他的身体自由去活动吧。

  “放手”第2步 放下自己的想法,多听听孩子怎么想

  家长喜欢鼓励和支持一些自己认为正确或者具有社会适应性的行为和想法,而对自己觉得不好和不适应的行为和想法往往会评判和打压。吴海勇认为,家长可以试着先放下自己的观点,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他举例称,5岁的凯凯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旅游,同行的还有爸爸妈妈的好朋友以及他们的孩子,临行前爸爸妈妈收拾行李,本来提出想多带些水果,小孩子可以在一起分享,吃得营养又健康,但凯凯提出要带上自己的散弹枪,还要带一些紫菜之类的小零食,爸爸妈妈默许了。结果一路上爸爸妈妈都玩得很轻松,凯凯带的小零食也很受小朋友欢迎。“回来后,一家人都觉得很开心,孩子还经常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再出去旅游,出游的时候由他来准备东西,他来组织大家玩。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见,这个效果就很好。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原来我可以做到’,家长也会有意外的发现,即孩子的能力恐怕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吴海勇称,在养育孩子时,一方面尽量尊重孩子的自我探索、活动和思考,孩子会经由这一切逐步形成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观察孩子的状态,孩子真的需要时,家长提供帮助或者轻推一下,效果会更好。信息时报记者 黄艳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