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 静下来

2018年01月09日 18:10 经济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给孩子一点成长空间和时间,纵然他不是那么优秀

  偶尔去一个小饭馆吃面,刚刚坐下,一个年轻母亲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走了进来。那母亲急急忙忙的,她似乎争分夺秒地在教育孩子。在等面那么短的间隙,仍然在教孩子背诗词。但她似乎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声音又高又快,旁若无人。等面端上来以后,真正的悲剧开始了:“吃,赶快吃!”几乎是呵斥的语气。孩子刚刚低头把面咬在了嘴里:“背啊,继续背啊!”孩子艰难地把面吞咽下去,看到母亲的眼光都要冒火了,伸伸脖子,嗫嚅道:“怒发冲冠。”母亲早已不耐烦了:“快吃,快吃。”孩子喝了一口汤,喝得有点急了,咳嗽起来,母亲浑然不管,催促道:“背,快背,快。”孩子一句“潇潇雨歇”还没说完,眼泪就下来了。

  这不是个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年轻母亲对子女教育的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她们往往一见面就谈孩子学习,一旦开说,连续不绝,而且倾诉的内容,都是孩子的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细微的缺点和错误,被无限放大,被不断重复;牢牢地盯着成绩,丝毫承受不住成绩的起伏;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但令她绝望的是这种优秀不能当即体现出来,她们的耐心在逐渐消失;往往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在孩子面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孩子……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年幼时,在强势下会默默地忍受,带着一丝怯懦地忍受,等到长大之后,就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毫无主见,缺乏毅力,缺失斗志,行事缓慢,反应迟钝,暮气沉沉,无精打采,遇事只是被动地应付;一个是性格暴躁,脾气执拗,极为叛逆,做事不计后果,一受刺激就发怒,一旦安静就忧郁,爱走极端,悲观厌世。孩子没有养成思考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周围世界极度疏离,缺乏内心安静的品质,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与时代有关,与风气有关,与应试教育有关。我不论什么时候外出,都要去那儿的大型书店观察一番。最喜欢看到的场景就是,母亲带着孩子,而且随身带一些吃的,安静地坐在书店里看书。母亲看母亲的,孩子看孩子的,饿了,吃一点东西,然后继续。直到走出书店,母子才开始交流今天的收获,或者聊一些别的事情——孩子说学校的趣事,母亲安静地听着,偶尔点评上几句;母亲说自己的事情,孩子安静地听着,不时好奇地问上几句。是的,就是安静,给人的感觉,哪怕她们走路、说话都是安静的。带着一种优雅,一种清明,一种温馨,一种和谐,母亲在不急不躁地生活、教育、引领,孩子在不急不躁地接纳、吸收、成长。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不用那么刻意关注,不用那么事事在乎。给孩子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纵然他的成绩一般,但至少能做一个正常的人。毕竟,孩子是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既然是生命,他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