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违反纪律并不快乐:要遭受心灵折磨,会招致同学误解,有时还会导致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因此,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故意违反纪律。
法律有“无罪推断”原则,教育也可以有“无错推断”原则,即学生犯错误都不是有意的,而是有各种客观或主观原因的。
老师或家长为孩子犯小错主动找理由,让孩子在不断自我反省中,逐渐形成自我纠错机制,不失为一种推进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好教育成就好孩子》一书中,作者深圳大学城丽湖实验学校校长房超平,“费尽心思”为孩子犯错辩护。在他眼中,天下从来没有“坏孩子”,只是不当的后天教育把孩子“教坏”了。
“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做了错事,并不知道自己错了,或者不知道错在哪里。所以,孩子犯错不如叫‘试错’——尝试是否正确。孩子就是在不断地试错与改错中成长的。”房超平说。
孩子没有真正的“错误”,孩子犯错是学校存在的理由
很多班主任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学生打架,常见,却没有办法根治。赵老师处理这个问题,有一个妙招:“无言的批评”。
两个孩子打架, 一个打人,一个被打,就让他们先分别诉苦,然后再说自己的问题,一天说不完就两天,两天说不完就三天、四天,留出充足的反省空间和机会。有的孩子一连几天都躲着他,赵老师反而高兴,这说明孩子正处于没有办法面对老师的苦恼中——这不就是在自我悔悟吗?
“让孩子自己说出犯错误的原因,就等于帮助学生找到不再犯错的办法。”房超平说,“在任何时候,家长和老师都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能不批评就不批评。学生很多时候不会反驳家长和老师的批评,那是因为担心自己可能受到更严厉的批评。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反对意见,其实很难保证内心深处没有怨言。”
初中生小刘是一个学习不错的男生,性格也很是要强,恰巧语文老师小柳也是一位心高气傲的年轻老师。柳老师虽然经常夸小刘,但自从有一次在公开课上批评了他,两人就结下了“梁子”。小刘背后恨恨地说:“你平常表扬我,都是为了你自己,我成绩好,你的奖金多;上次课堂上,你当众对我的态度,才是你本来的想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也提到过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广州打出租车,司机听说他是老师,就和他攀谈起来,说着说着突然冒出一句:“我最恨的就是老师,我今天只能开出租车,就是因为我的老师骂我。”
司机的话虽然偏颇,但可见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老师们教过的学生无数,或许早就忘了这一切,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可能是忘不了的痛。
有这样一个案例:因为妹妹受欺负,哥哥为了保护妹妹,挥拳回击,加上贫困家庭的影响,从此打架斗殴成了常态,在全校“打出了名气”。如果不细究原因,这个孩子可谓“坏透了”,全班同学都恨他。
这样的“差生”怎么教?班主任没有贸然出手,而是通过家访找到症结所在,开出医治这个孩子心灵的药方:号召全班同学捐款,送温暖,解心结。
“孩子犯错误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之一。”“哈佛女孩”秦九歌是《好教育成就好孩子》一书的点评作者。她说,中国的老师比较喜欢乖、听话的孩子,而国外的老师喜欢有个性的孩子。“人不可能生下来就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违纪的。学生就是因为有这种那种的问题,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秦九歌说。
孩子说谎掩饰错误,就表明已经认识错误
很多家长都有同感,孩子闯祸时,不是编瞎话,就是找借口——不论什么错误,都有理由。
房超平认为,应该看到孩子用撒谎来掩饰错误的积极意义——表明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这个时候,家长或老师就不用再教育孩子了,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
房超平建议,面对孩子常犯的小毛病,与其想办法把握批评的手法和尺度,不如想办法让孩子忏悔自己的行为,进而自我纠错。当你假设他是一个好孩子的时候,他自然也会这样自我认定,并不断进取。
小秦是个“调皮鬼”,上学迟到是家常便饭,到了中学也没改好。然而,他在中学遇到的第一位班主任凌老师,对待小秦犯错误的方式,却不像以前的班主任那样狠狠批评,反而每次都主动替小秦找理由。
第一次迟到,凌老师看着小秦,微笑地说:“我看你的眼圈很黑,是不是昨天晚上睡得太晚了?”小秦低头说:“下次我会早睡的。”第二次迟到,凌老师摸着小秦的头说:“你的体温好像有点高,是不是昨晚睡觉不小心着凉了?”小秦跑开了:“老师我没事!我感冒很快会好的!”
大概是习惯成自然,小秦在开学第一周连续5天迟到,凌老师却一句也没有抱怨,继续为他找各种理由,还不带重复的。小秦觉得对不住老师,暗下决心从第二周开始怎么也不能迟到。后来,尽管还是会偶尔迟到,但全班同学都发现,小秦上学越来越准时了。
当小秦再也不迟到了,他主动找到凌老师:“您每次替我解围,我都很难过,比直接批评我还难受。您还让我改掉了很多毛病,您说我迟到是因为晚上赶作业,我就得当天抽出课余时间,把前一天没做完的作业做完;您说我迟到是因为到姥爷家祝寿去了,其实我那天没去,我就得周日补上。”
凌老师在教学日记中写道:“孩子迟到N次,我替他找N+1次理由。我就是要通过对孩子的反复宽容,让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做“优点放大型”老师,无条件尊重孩子
小周是个众人眼中的“坏孩子”,成绩不好,做事懒散、迟到、逃学、上课打瞌睡、不完成作业、不关心集体……连他家长都说,这孩子没希望了。
然而,齐老师接手班主任后,在班里开展了每周一次的“发现闪光点”活动,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长处。“小周对大家非常友善”“他没有欺负过任何人”“他脾气好”……听到同学们赞扬他,小周觉得很不好意思:“啊?我还有这么多优点啊……”
就这样,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老师和同学发现小周的优点越来越多,而他也自我约束,变得勤奋好学、遵守纪律。
郭延庆在《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一书中讲到:所谓孩子的问题,原本不是问题,而是被成人盯出来的……即便是看出点“问题”,也不要动辄“制止”“批评”“教育”,这样做的恶果是,反正总有人管,“我”就什么也不做,即使是做某件事,那也是“为别人做”。
房超平的老领导曾经对老师们有一个建议:要当优点放大型,而不要做缺点提醒型老师。包括成年人在内,没有任何人喜欢批评,中小学生尤为如此。虽然有时候老师对学生的表扬看似与学习无关,但因为学生的能力迁移,能直接或间接作用到学习上。
“对孩子的尊重是无条件的。”房超平说,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一个极端的例子——那些辱骂老师的学生还需要尊重吗?
房超平说:“如果对这个问题进行追问,大家会认同我的观点。为什么学生会侮辱老师?难道学生从开始认识老师时,就对这个老师有仇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老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