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三件事 你的孩子20年后仍有竞争力

做对三件事 你的孩子20年后仍有竞争力
2018年05月17日 06:30 现代教育报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20年是将一个婴儿培养成社会人的时期,20年后也是对家庭教育成果进行考核、验收的节点。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张侃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20年后,要做对3件事,让孩子面对世界的万千变化仍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哪3件事如此重要,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保持好奇心和浓厚兴趣

  科学界常说“孩子和青少年是天然的科学家”。科学精神就是带着浓厚兴趣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张侃说,这种精神孩子天生就有,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被父母扼杀——“别乱问”“别乱动”等,很可能是儿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杀手”。

  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学习本身虽然是一件比较艰苦的事,但就是有一些人热爱学习。奥秘就在于他对新的东西永远保持着好奇心,有浓厚的兴趣和意愿去探索,并因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到良好反馈而更加主动。可见,“学而不厌”是建立在孩子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基础上的。

  如果总是不等孩子好奇和探索,就早早将各种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滋养,兴趣很容易被磨灭。等孩子长大后,可能最讨厌的就是学习,也讨厌接触新的东西,真的变成了“厌”。这样的孩子在未知和变化的世界中也可能会最早被淘汰。

  张侃强调,推进早期家庭教育,是希望父母早点意识到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不是让孩子早早会数数、多认字。

  和一切所学的知识比起来,只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才能和20年后的未来衔接起来,才是保证孩子在巨变中仍有不断的探索精神,依然具备竞争力的核心素养。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孩子们爱吃的食物——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棉花糖作为奖励。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地克制了自己吃棉花糖的欲望,差不多坚持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1981年,离实验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过去了差不多20年,米歇尔通过对参加过实验的孩子的追踪调查发现,凡是能实现延迟满足的孩子,成绩更好,成年后更加成功。在张侃看来,延迟满足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忍耐力,还是一种权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体现:懂得并能判断出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由延迟满足能力延展出来的选择力、判断力和权衡能力更重要。

  这个世界虽然变化很快,但给每个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如何权衡和判断,如何取舍,如何正确地预见未来,对每个人来讲才是更大、更新的挑战,也是未来时代要拼的竞争力。所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要将孩子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去管控和学会忍耐,而是要让孩子逐渐发展出掌控自我的能力,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判断力去实现自控。

  增强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其实不是内心无限度地强大,而是让内心富有弹性。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转向另一个方向和策略,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硬碰硬或者一下子崩盘。

  增强心理弹性,可以先从情绪管理开始。没有孩子不哭不闹的,但是如何在情绪爆发时越来越懂得平复心情,则需要父母进行引导。正确的引导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让孩子在宣泄情绪之后,了解什么样的宣泄方式无效,怎样做更好,自己学会渐渐改进。

  在学会处理情绪的过程中,孩子也就学会了抗压——因为人处在逆境时,主要需要抗衡和转化的是情绪带来的巨大波动和伤害。能够抗压,心理弹性指数就会不断提升。能够消化掉不良情绪的侵入,人格才会保持完整。

  对个体而言,未来时代会是逆境多于顺境。谁的心理更有弹性,谁就能坚持到最后不被淘汰,并且勇于创新、勇于尝试。

  张侃还提到,家庭教育当然也要承载传承知识、传授技能和传承文明的功能,但是家庭教育的本质,甚至是教育的本质,是要把眼光放到未来的20年后,为20年后培养孩子。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