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能代替“教”

“学”不能代替“教”
2018年05月20日 06:30 新浪教育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在《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发表的《学校不可以“学”代“教”》一文,引发了众多教师的议论。

  不少教师没有仔细读原文,只是“望题生义”,曲解了原文。有人认为“学代替不了教”是在跟当下的课改唱反调,主张回归到“以教为主”的老路上去。也有教师表示茫然:“新课改明确规定要以学生学为主体,现在又说不可以,课该怎么上?”对课改有抵触情绪的教师则认为:“先学后教”本就是作秀,耍花架子。

  阅读数遍《学校不可以“学”代“教”》一文后,笔者却认为此文意在矫正当下教学改革中的“过激”行为,没有否定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价值体系,更没有给坚持“以教为主”的“保守派”教师撑腰,最终落点是让课改行稳致远,克服盲目急躁的情绪。

  新课改倡导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有些学校却把课改的“经”念歪了,甚至不顾学情、不顾教学内容、不顾学科特点等,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的讲不超过多长时间。于是,教师课上不敢讲、不敢导,课堂呈“放羊”状态;学生自学有形无神,效率低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或以“学”为中心,应坚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的原则。

  教什么?教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当然,学生的学也不能代替教师的教。教师的教,要区分内容、找准时机、拿捏好火候,如需要点拨、提炼、总结、提升、评价的时候,就需要“站出来”。教与学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而是当教则教,当学则学。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如此,在新课改之路上,我们教育者要在思考、研究、实践、规范上多下功夫。只要方向对了,目标就不会太遥远。

  教师要善于化“教”为“学”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张丰

  针对基础教育界出现的“学替代教”与“教替代学”的倾向,北师大的郭华教授曾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学校不能以‘学’代‘教’”。笔者认为,学校确实不能以“学”代“教”,但教师要善于化“教”为“学”。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的一对基本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教与学应是一个整体。当前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确实存在将教与学“割裂”开来讨论、将“教学”与“自学”简单地对立起来、没有注意现代的“教”与传统的“教”的区别等问题。

  不过,“不能因为教与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而否定它们的相对独立性”(陈佑清《教学论新编》)。在本体上,教是依存于学的,“教不能替代学”是明白无误的真理。“教”以“学”为对象,它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习为目的。不能为了“教学”一词的完整,而强调有“教”有“学”,“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而存在的“帮助”。陶行知说,“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学活动的本质。

  余文森教授在几篇文章中都介绍到江山野先生关于“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的观点,并发展了这一主张。在学生的早期启蒙阶段,应多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入门”“上路”。不过,教师的作用应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进步。随着学生的心智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方式上应有所变化。教师要有退到学生身后的从容、“化教为学”的智慧、对学生的进步与差异的敏感和基于“学生立场”的评价激励。“化教为学”既是道,也是术。我们既要从学生成长的大道理去理解“化教为学”,还要在日常课堂活动中琢磨“化教为学”的策略与方法。

  郭华教授关于“教学”与“自学”的区分的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她认为,“如果学习的愿望、方向、内容、节奏,事实上是由教师引导、启发的,即使教师不在场,也依然是‘教学’,或是课堂教学的前伸,或是课堂教学的后延,抑或是教师魅力和影响力的体现,总之,不是‘自学’。”试想,如果学生自己钻研教师提供的某本资料,算“自学”吗?如果因为教师的鼓励,这位学生有了更加强烈的自主钻研的动力,算“自学”吗?区别学生处于“自学”状态还是“教学”状态,显然不能以教师是否在场为依据,也不能以有无教师的帮助与影响为“边界”,而要看学习活动是否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看学生对于学习的元认知是否被启发出来。

  对于学生能够“自学”,教师大可不必感到“失落”,反过来应该“骄傲”(如果认同并积极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话)。学生的“自学”不是对“教”的否定,不是对教师的“嫌弃”或“拒绝”,而是学生成长的突破。我们期待学生能尽早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那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独立的、有效能、讲策略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这才是“自学”。当然,这离不开教师那从容而智慧的“教”“导”,以及随年段而循序渐进的“学会学习”的要求与指导。

  在学校教育中,要去细分、计较“无教之学”的“自学”与“有教之学”的“教学”是无稽的。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登高望远”、克服困难提供形式多样的帮助。这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不矛盾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以学为核心,并不排斥更不否定教师的教。这个“教”可能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它更多地表现为基于学生立场的“导”。

  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的学校教育远不是这个状态,甚至于很多学校还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而去。在常态教学活动中,“以学为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都还未成为主流。郭教授制止少数学校肤浅地“以学代教”可以理解,但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形势看,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克服“重教轻学”,倡导“学为中心”。

  近年来,国际上正倾向用“Learning”来表达education的真谛,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20年出版的有关文献看,已主要采用“Learning”一词。这是从社会发展大视野的观念变化,反映出对“教育活动的学习本质”的理解。从学校教育这一相对较小但依然复杂的生态环境看,以“Learning”取代“Teaching”,并不是倡导“无教之学”,而是强调“基于学习的教导”,强调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引导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附:

  学校不可以“学”代“教”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师》杂志主编 郭华

  前几日,听到有关教学论的若干谬论,其中一则是“学可以替代教”,即教得好不好不重要,只要学得好就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则谬论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伴有诸多听起来极为“正能量”的道理,例如:“学是学生的主动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由此,许多教师把自己从教学活动中“摘”出来,将本应承担的教学责任推给了家长和校外补习班。

  “学”究竟能否替代“教”,确需认真澄清一番了。

  “教替代学”或“学替代教”是老问题,说到底就是教与学“割裂”“不统一”。在两者之间,“学替代教”的呼声更强烈,似乎更高级、更值得倡导,因为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更具迷惑性,危害更大,更容易被忽视。

  “教替代学”的做法是容易被破除的。教师“教”得再好,学生不跟着“学”也无济于事。因此,“教不能替代学”是明白无误的真理,有“教”有“学”才是“教学”。

  “学替代教”则是不易辨明的谬论。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即:教师在场也未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反之,教师不在场,也有学习发生。就这两种情形而言,学生的学习好像都与教师关系不大,教师在场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不在场也未必没有学习,所以,重点是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上。教学道理仅此而已吗?学真的能替代教吗?

  上述的第一种情形,可以看作是“教替代学”的失败例证,这里不再赘述。第二种情形,即教师不在场的“学习”,则需认真分析,分析学习究竟是“自学”,还是在教师“教学”引导下的“学习”。如果学习的愿望、方向、内容、节奏,事实上是由教师引导、启发的,即使教师不在场,也依然是“教学”,或是课堂教学的前伸,或是课堂教学的后延,抑或是教师魅力和影响力的体现,总之,不是“自学”。如果学习与教师没有关系,完全是自发愿望和行为,那就可以确认为“自学”,而这里的学习者,即使其社会身份是学生,也不能视作教学意义上的“学生”,而只能是被一般地称作“学习者”或“自学者”。若是“自学”,则不必讨论“学能否替代教”的问题,因为它可以不需“教”而独立存在,自然没有替代的问题。

  “无教之学”的“自学”虽然存在,但因没有教师的引导,费时费力、艰苦困顿,最重要的是,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很难真正登高望远、知明而行。一出生就面临着庞大知识系统的年青一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重复人类早期实践探索的轨迹,而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直接从认识人类已有成果开始,于短时间内达到“百尺竿头”,成长为能够推动人类“更进一步”的人。而“无教之学”的“自学”以及“由学来替代教”的所谓“教学”,却使学习者(学生)面临巨大的困难。这是因为,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探索不同,并非直接与客观对象本身打交道,而主要是通过符号及符号系统等媒介来间接与客观对象打交道。因此,学习者不仅要了解符号及符号系统,还需了解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理解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所传达出来的细微却重要的差别,还要建立符号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既要了解符号表述的逻辑,还要透过符号去了解客观事物及其内部联系;既要认识符号及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又要理解前人发现知识以及运用符号表达发现的过程。这便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困难。例如,从学习“自然数”到学习“负数”,对于学习者来说,有着巨大的、难以逾越的思想和心理距离,凭学习者个人的努力想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负数的内容,难上加难。正如英国著名学者赫斯特和彼特斯所说:“单凭儿童在社会和物质环境中生活和自由探索,以为儿童就能够获得我们希望他们获得的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原理和程序……是可笑的。”

  在学习者那里,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学”,精神可嘉,而故意的绝师弃教,却并不理智。在学校和教师这里,如若主张“以学代教”,则是推卸了本应承担的责任,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无教之学”的“自学”不可能成为主流,“以学代教”更不应被倡导。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