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学习模式只考虑兴趣 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2016年12月13日 06:3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本文点评:陶勇

  今天,宋怀烈先生转发了一篇文章给我,读完原文,我深感震惊!一个专业工作者,对中国教育,乃至教育本身的曲解,达到了如此离谱的程度。如果这篇文章流传下去,会给多少家庭带来误解,后果不堪想象!

  首先,“学习模式只考虑兴趣,会走上错误的道路”,这句话所描述的场景,永远都不会出现。因为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兴趣。

  为了方便对比,我把我的不同意见用红色字体标识在原文后面。

  导读

  “每次回到中国,总会听到学者们在谈论着中外教育的差别,也常常会听到各种减负政策和措施。

  最常听到的就是这种观点:我们的孩子负担比美国孩子重多了。事实上,不同国家的教育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即便是减负政策的制订,也不能脱离文化传统。”

  布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X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应该回溯历史,回溯我们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李X通过认知科学的方法,以及统计科学的方式也证明了这一研究结果,即东西方的文化奠定了东西方的学习模式的差异。

  亚洲和西方儿童的学习模式截然不同

  中国的孩子更勤奋,美国的孩子更重视自己的兴趣。于是,当代很多中国家长也开始这么认为:没有兴趣的事情绝对不应该做。

  (陶勇:事实是是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无论是否有兴趣,都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包括我们所认为的最优秀的父母都是如此。把少数的、个别的现象当做普遍现象!)

  但在李X看来, 好奇、兴趣确实是学习的原驱动力,而且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被认为是最天真可爱、最好的学习品质。但“这只是源动力,而不是学习获得成就的方法。如果只考虑兴趣,会走上一条完全错误的道路”。

  儿童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基于现存的文化。李X说,西方学者往往 从认知角度来看待儿童的学习模式,强调所谓的心智取向。

  在他们看来,起源于古希腊的学习,最初是因为好奇而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即便科学,最初也是为了解读上帝是如何使世界运转而产生的。

  “心智取向”(mind-orientation)特调思维、探索、智力、发现、挑战、创造性、开放态度、快速学习(有效学习)、口头交流、正面情绪、好奇、兴趣、乐趣、内在动机、享受、骄傲自豪。

  而负面情绪则包括挫折感、自卑感、沮丧、失望、惭愧、内疚等。西方的文化传统认为,负面情绪不利于人的理性发展,所以,需要帮孩子们极力铲除掉。

  (陶勇:负面情绪不利于人的理性发展,甚至不利于现实生活的为继,这不仅是西方的文化传统,这是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是跨文化跨地域的人共同的特点。但凡有一点生活洞悉的人,都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发脾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还会把问题搞得更糟。)

  李X说:“他们认为,必须要把人类各种自然情绪排挤掉,才能有利于学习,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和家长要采用大量表扬,来刺激儿童的学习动机。

  (陶勇请大家注意: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实施教育,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率。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方式?那就是能够理解和接纳孩子暂时做不好,能够用他们能接受的态度去与他们进行互动。这不是什么情绪问题,这是态度问题,是尊重问题,是人性)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这对学生学习反而太多损害,因为这其实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判断好坏的标准。况且,情绪是人类经过上亿年进化而产生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孩子根本不可能不产生负面情绪。”

  (陶勇:正如李X老师所说,孩子根本不可能不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施教者也根本不可能完全排挤掉孩子的负面情绪。

  即便能在某些情况下排挤掉负面情绪,也不会让孩子失去是非判断。比如: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理想中的好老师必然会单独找时间去了解孩子最近的状态,去听他们诉说当下遇到的困难。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就认为孩子不做作业是对的,它只能放到具体原因中去分析。

  有很多简单粗暴的老师,当场指正孩子的错误,不听孩子辩解,最后导致孩子讨厌这个学科,甚至放弃学习的,大有人在。

  所以,理解孩子的情绪,能够善意地引导孩子找到问题,克服困难,这并不是失去是非判断,而是一种人性的体现。)

  中国儿童的学习模式,则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我的研究中被称为美德(virtue-orientation)取向的学习模式,主要有7大类学习美德——

  诚信、勤奋、刻苦(这里的刻苦不是指智力上的困难,而是克服惰性的困难,虽然非常苦,但是却是很值得的)、持之以恒、专心、谦虚、尊师重道。

  中国儿童学习中的负面情绪,往往以惭愧(学得不好是惭愧的感觉,而不是一种沮丧)、自责为主。”

  (陶勇:中国儿童的学习动机,目前根本就不是源自于传统的美德,完全是源自于学校向老师传递压力,老师向家长传递压力,家长向学生传递压力。只有极少数的优秀父母,能够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指向一个儿童的未来。这是中国父母正在经历的现实!)

  李X说,这是因为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探索人的内在,不论孟子、孔子都是探索人性的内在发展,这也影响了中国儿童的学习模式。

  中国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的学习目标,首先是完善自我,以天下为己任。

  按照杜维明先生的解释,就是终身不渝地追求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最真挚、最诚恳、最富有人性的人。

  而学习的标准是行胜于言、执着追求与终生不渝,而不是好奇与兴趣。

  也正因此, 中国的学习模式特别强调省视自我不足,挑战自己,而不是审视别人。

  (陶勇:完善自我,以天下为己任,这恰好是中国儿童最为缺失的方面。你去深入了解一个普通的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你就会发现成长过程是多么的简单粗放。

  学校的期望是出高分学生,教师的期望是大量占用学生时间,父母的期望是再努力一点点。

  从历史传统去推测现在的教育模式,而不是从现实的场景中去发现现在的教育模式,是此文最大的混乱。)

  学习优秀的时候泰然处之,不要一味洋洋得意地显示自己;学习差的时候正视失败,甚至我们的文化还有“惜”,需要珍惜负面情绪倾向。比如孔子的“知耻近乎勇”。

  这种学习模式的特点,是不以人的心智、认知而论事,而是以人的道德人格为思虑的焦点。人的自我完善,人人都能追求,不只是智力高的人才能发展出来。

  李X说: “因此,西方国家的教育会强调‘你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没有兴趣的事情,是可以不做的’。中国的教育这两年也开始强调兴趣,但是却认为‘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承担的责任才重要’。”

  (陶勇:“知耻近乎勇”这不是负面情绪,这是一种高级的内省能力,这个概念查一下多元智能之内省智能即可了解。

  西方的教育也不会去强调“没有兴趣的事情,是可以不做的”。

  西方教育强调的是,儿童在不同阶段,他们学习的模式各有不同。根据儿童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是核心。)

  学业压力的提升是不争的事实,自由也需要指导

  李X认为,社会在发展,孩子的时间确实会不够用,但是需要改革的是教学本身,而不是一味减负。

  在她看来,很多时候减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负担不是学业造成的,而是时代飞速发展一定会带来的,“教育中没有后退,不能让孩子成为牺牲品”。

  (陶勇:中国的孩子,学习负担重吗?不重。为什么孩子们感到重?为什么家长感到重?因为课堂教学效率太低。为什么课堂效率太低?因为教学方式僵化、知识学习目标僵化、班级容量超级大。

  再加上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够、师资水平极其低下,孩子学习效率低下,最后靠过量占用时间来获得成绩,你说谁能对这样的教育满意?

  你自己去看,孩子小学六年,数学学了多少东西?语文学了多少东西?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多少?在课外付出了多少无效的时间和压力?

  由此可见,本文作者对中国教育了解实仅限于概念而已!)

  人类在发展,孩子必然会面对增加的学业压力,不学就会被时代抛弃,不能参与世界的发展。关键在于怎么学。

  李X认为绝对不能高压,但是也不能减负到看低孩子的能力。她说,这其实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减轻孩子的负担,给他们自由,也必须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中获得主动控制权,而不是被学业控制,这才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并且不断上升。

  这就牵涉到中国孩子的学习品德。

  儿童浸润在文化里,饱受文化的熏陶。对于文化传统,他们没有选择能力,只能全方位地置身于母亲与家人“襁褓”之中。在强大的文化影响下,儿童很难发展出独立于自己文化之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品德。

  最近,李X在美国完成了对欧洲裔家庭和华人家庭的研究,调查华人是否因为文化传统,保持了对学业的高度重视和学业的高表现。

  其中包括;儿童有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儿童怎样理解学习的历程,怎么学?儿童如何感知学习好与不好的状态,如何对应取舍玩耍以及如何应对社会对他们的学习的压力?

  调查发现,儿童天生是要玩的,问题是如何自觉地愿意去学,或者说经过思考后认为要先学后玩。

  (陶勇:玩,就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玩得越丰富的儿童,未来他们的学科学习才更有潜力。

  “先学后玩”,这是低幼儿童错误的进步方式。很多认知和思维力都只能先从现实生活的游戏开始,这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低幼儿童不可能直接开始抽象的学习。)

  具体参与的儿童是248个中等收入的大陆华人家庭和美国欧裔儿童,每个年龄段各30人,男女比例相等,主要给他们图片设计故事,这些故事涉及4到5个简单的句子。

  简言之,就是根据学龄前儿童记忆曲线——1岁1句话,研究3岁的儿童就是请他们说3句话,从中看他们的学习模式倾向。

  图片是小鸟掉到地上了,大鸟扶小鸟重新飞上树,以及小朋友钓鱼没有钓到,吃父母钓到的鱼。

  在小朋友表述的话中发现,华人家庭有30%以上的孩子自发地说到“勤奋”、“再三训练”、“恒心”、“不能三心二意”等。

  美国的孩子也提到“不能没有恒心”“不能一件事情没做完就放弃”,但没有一个孩子提到“专心”、“训练”、“勤奋”的概念。

  可见学习美德是华人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组织和运行机制,华人学习重视执着追求、终身不渝,而不是好奇与兴趣。

  (陶勇:这哪里称得上美德!这是华人父母的缺德,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加人性去做到儿童潜能的唤醒,所以他们就用专心、训练、勤奋这些超越儿童现实能力的方式去强迫孩子。

  你去中国问问那些普通的家庭,他们天天跟孩子讲,专心听讲,勤奋学习,有用吗?

  孩子知道什么是专心,为什么要勤奋吗?

  正是这些所谓的美德,让儿童过早被贴上不专心、不勤奋的标签,最后被心理暗示为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而失去璀璨的未来!

  这哪里是什么美德,简直就是一道道横在儿童脖子上的刀子!)

  就算孩子有兴趣,华人家长还会要求继续努力,“你这么好奇,要是努力的话,那不得了。”

  (陶勇:这一句话已经彰显出所谓华人父母的美德,其实是一种疯狂无人性的索取。)

  所有的改革都应该与文化同向而行,而非逆向而行

  在哈佛大学以及布朗大学进行学习或研究期间,李X听到了许多对中国教育或东方教育的批评。

  “或许这些看法也影响了中国的学者或一些政策制定者。问题是, 任何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应该与文化同向而行,而非逆向而行,这样才能使得改革的成效最大。”

  在哈佛担任教职期间,李瑾发现,有相当多的学者一直在研究“华人学习者悖论”现象,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体系充满老旧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它是以老师为中心,权威式、中央统一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很温驯,服从且不具批判能力,他们擅长应试。

  换言之,中国或者东亚的教育体系,与所谓好教育制度所具备的一切已知优点都相悖。

  但李X认为 ,应试无法回避,即便学生的学习是以考试为目标,这也是正常的。只不过考试的方式需要改革,这完全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陶勇:考试的方式需要改革,学校的管理需要改革,课堂的教学需要改革,最需要改革的是,所有老师的认知和价值体系,他们缺少的是对人性的尊重,对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尊重!技术问题从来就不是什么问题!)

  她说, 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教育突破当时的等级制度,非常具有突破意义。综观当时的世界,只有贵族或者奴隶主才能享受教育。“有教无类”即便在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实现,在美国,黑人和拉美裔的辍学率是50%。

  “ 公平、公道、均等、合作,是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也是考试制度最初的来源。”李瑾说,这也意味着,中国或东亚的家长,任何时候都希望孩子能享受最好的教育,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台湾曾经在各种对应试教育的“讨伐”声中,设想取消联考,并试点减负,减少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业负担,缩短上课时间,结果很快就出现了早8晚9的现象,即学生早晨在家补习到8点钟再去上学,晚上放学后到辅导机构学到9点,因为学校教的内容太少太轻松。“台湾有几百万学生成了’小白鼠’。

  日本也经历过同样的阶段。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一味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结果却是学生负担越减越重、校外辅导机构越减越发达的原因。

  (陶勇:学校从来就没有减轻过负担。学校可能会减少规定的作业,但是会安排一大堆口头作业,有的甚至都不是作业,直接提一个要求,让家长敦促孩子去完成。

  家长就会以为这种要求了不得,重要得不得了,然后就逼迫孩子完成,所以就造成了那么多孩子被父母的错误理解而背负更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至少有80%是通过老师简单而毫无理由的要求,而被放大下去的。

  优秀和聪明的家长会为孩子减压,只关注最核心的成长。但是可怕的是,绝大多数父母会变成这种信息传递的放大器,最终让很多家庭陷入混战--夫妻关系破裂、亲子关系破裂、儿童被迫厌学和放弃学习……)

  李X说:“不管如何减负,东亚的父母一定会为孩子追求最好的教育,追求最好的成绩,这是文化价值取向决定的。”

  (陶勇:绝大多数父母的决定源自于现实压力。压力源自于社会和学校。只有极少数父母对儿童的未来有规划和追求,这在哪里都是一样。)

  小学生早早放学,李X认为这完全不是减负,而是在增加学生和家庭的负担。

  (陶勇:减负不是早放学和减少书面作业。减负是坚决去掉小升初择校,减负是提高课堂效率,减负是向家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我常常听到国内的学者动辄就说,美国的小学生学业轻松,下午都不用上课。但这是使美国深陷泥沼,一直想改却无法改变的事情——小学生下午不上课,在100多年前就写入了美国的教师工会法,如果下午老师要上课,就必须加工资。”李X说,这在美国完全是不得已的选择。

  在李X看来, 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要好好学习,不论喜欢与否都必须如此,不能以喜好为导向。

  (陶勇:所有孩子都必须好好学习,应该改为:所有教育者都应该让孩子能够好好学习。

  因为每一个儿童在小学的时候,都是热爱学习的,都是热爱集体的,都是热爱全人类的。

  为什么后来就被大家评价为不能好好学习了呢?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厌学,和放弃学习了呢?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放弃了未来,放弃了生命呢?

  我想,这正是因为我们强加给孩子的“好好学习”,以及我们的道德绑架所致。

  同时,这句话忽视了每一个儿童都如此不同,每一个儿童好好学习的时间不同,每一个儿童在哪些方面能够学得好,这是明显的不同。教育不是为了实施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人。)

  因为儿童幼小时并没有价值判断能力,只有一时的热情,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促使他们坚持并且获得成就,从而获得成就感。

  (陶勇:“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促使他们坚持并且获得成就”,这是成人的美好意愿,同时也是儿童痛苦的根源。包括作者引用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概念,都是不会同意她的说法。这是某些精英教育的口号和实际成功案例,但是如果作为普遍性的教育指导方针,则极其有害。它的祸害并不是说这种理论无效,而是这种理论会导致更多儿童遭遇更多的不幸。)

  因此,对于教育改革,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凭空想象,耽误我们的孩子。

  (陶勇:谢谢,千万不要凭空想象。)

  本文来源 新浪博主 陶勇-家庭教育 博文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