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脆弱得让人说不起?

2016年06月01日 09:52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来有新闻报道,一个小学生因为跟爸爸说不想去上学,被爸爸批评了几句,就从20楼跳楼坠亡。类似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有的孩子是因为不想写作业,有的是被老师批评或罚站,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孩子心灵如此脆弱,家长难逃责任。

  ◆家长需反思四个问题

  1、孩子的喜怒哀乐你知吗?你可能把全部养育精力投放在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上了。

  2、你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吗?你可能很少抽空和孩子聊天,平心静气地做朋友。

  3、你会用友善亲和的方式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吗?孩子作业没有完成,你可能气急败坏,出言不逊甚至体罚,或冷漠相待。

  4、你会和孩子一起阅读关爱小动物的故事吗?在孩子眼中,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生灵都与自己相通相伴,你有通过讲故事丶读绘本丶看卡通来与孩子谈论生命的脆弱和坚守生命的意义吗?

  如果以上四项你都没做到位,那么请你立即学习,认识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明白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何等重要。

  ◆挫折教育,你懂吗?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不过份庇护孩子,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地经受挫折,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以达到越挫越勇的目的,因此锻炼出孩子内在的抗压能力,和解脱困境的能力。

  ◆实施挫折教育避开5大误区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现在很多家长对于挫折教育的看法往往过于偏颇,因而使得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误区1: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吃苦。

  一谈到挫折教育,就想到要让孩子吃苦,例如挨饿受冻、干脏活累活等。

  事实上,挫折教育并不等同于吃苦。它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误区2:挫折教育不需要给孩子提供任何帮助。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宝宝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奠定基础。例如,孩子摔倒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而不要出手帮忙。但这个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考验。如果家长不去扶他,也不做任何表示,孩子将来就有可能变得比较冷漠。

  因此,家长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一定要袖手旁观,而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例如,看到孩子摔倒,家长可以根据摔的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去扶他一把:如果孩子自己不把摔跤当回事儿,也就不用去强调这件事;如果孩子明显摔痛了,家长不妨扶他一把,帮他摸摸摔痛的地方,但不要大惊小怪。这种帮助会带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使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心理能量,将来就会更加勇敢的去面对各种挫折,并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关心他人。

  误区3:孩子经历的挫折越多越好。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挫折——想做某件事,但是能力达不到,因此需要依赖成人的帮助。例如,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上幼儿园、上学后挨老师批评;比赛输了……这些都是挫折教育的机会,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挫败感。

  此外,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挫折都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过多的挫折会使人失去自信心,变得自卑和软弱,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恐惧感,最后对目标失去兴趣,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因此,家长无需再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机会去经受“磨难”。

  误区4:小宝宝不应经受挫折。

  不少父母认为挫折教育是孩子长大以后的事情,舍不得让小宝宝受一丁点委屈。实际上,挫折教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获得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不以孩子为中心,延迟满足、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0~1岁:积极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信任感。

  ⊙1~3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3~5岁: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只在需要时适当帮助。

  ⊙5~6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5:强调挫折,忽略孩子的感受与情绪。

  在挫折教育中,父母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孩子的感受与情绪。因此,父母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受与情绪,一旦他有挫败感,就及时跟他沟通,表达对他那种挫败感的理解,并引导孩子看到这个事件背后积极的意义,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一个办法行不通,可以再想一个。

  在父母的关爱下,孩子们明白了,就算学习成绩再不好还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生活的乐趣,自然会成长为一个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坚强斗士。

  ◆认识生命的脆弱从“一日护蛋”玩起

  孩子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放弃生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失了正确的生命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个“一日护蛋”游戏,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给孩子一个鸡蛋,请孩子帮“蛋宝宝”起名字,并把蛋宝宝带在身上,让孩子想各种办法保护它不受到外界伤害。

  这个游戏会让孩子深刻地体会到:生命就像蛋壳一般脆弱,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父母抚养自己非常辛苦,应该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父母,你是否用正确的方式在爱你的孩子?答案之一就是审视一下你是否能允许并帮助孩子与挫折做“较量”。在父母的关爱下经历过适度“挫折”的孩子,心理自然会积极和健康,也不会轻易看低自己而放弃宝贵生命了。本文来自妈咪Jane育儿妙方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