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秀 请先问问孩子的感受

2016年06月12日 09:29 半岛都市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被媒体解读为“限童令”。

  实际上,在儿童真人秀、选秀节目备受青睐的当下,“限童令”的出现并不意外——对于未成年人走上荧屏,乃至成为“全天候明星”的质疑早已有之。

  然而无论是儿童真人秀,还是“限童令”,其中的“主角”——孩子——已经沦为最没有发言权的一方,他们“被秀”、“被明星”,被成年人的娱乐取向所左右……

  案例·感受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更多的孩子加入进来”

  “小朋友,我们表演个节目好不好?唱歌、跳舞都可以。”

  空荡荡的舞台上,2岁半的悠悠一个人站着,台下的“老师”坐成一排,带着标准的微笑面容:“没事儿,表演什么都可以。”

  台上的悠悠一言不发,面前的“老师”对于她而言,只是一群和蔼的陌生人,她只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台下的母亲。

  “小朋友,你怎么没什么表现欲啊?”也许是僵持得太久,台下的鼓励也渐渐变了味道。也正是这一句话,让悠悠的母亲陈爱欣(化名)感到,“早知道是这样,就不应该带孩子来。”

  悠悠所在的舞台位于东三环某商业区内,是一家专业儿童经纪公司用来招募小演员的“面试大厅”,在这里通过面试的孩子,将有可能登上各大电视台的儿童真人秀,或是参演各类儿童电视栏目、广告。

  悠悠并非主动希望成为小演员,2016年初的一天,带悠悠逛街的陈爱欣,被经纪公司的星探拦下,“他们说孩子很可爱,有兴趣可以来面试。能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各种户外节目,增长眼界。”

  想到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陈爱欣有些动心,于是带孩子来到“面试现场”。

  “第一次去面试,只是与工作人员聊了几句,我的孩子平时比较内向,听说需要表演,我就想放弃了。”然而对方的热情超乎陈爱欣的预料,回到家中,她便再次接到经纪公司的电话,“他们说孩子太漂亮了,公司的高管都觉得很有潜力。还说就算不表演也没关系,面试的地方有许多孩子玩的设施,来玩玩也行。”

  被说动心的陈爱欣,终于带着孩子再次来到面试地,目送孩子一个人站上了“舞台”。

  “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可以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更多的孩子加入进来,比如我跟他们咨询的时候,就有工作人员会趁孩子不注意,去量身高、腰围之类的数据。”面试期间,有公司工作人员向陈爱欣透露,由于各大电视台都有儿童节目,许多节目需要大量儿童出镜,甚至每期都需要新的面孔:“给我的感受就是,儿童参与娱乐节目已经是一条产业链,需要很多孩子补充进去。”

  然而公司官方对陈爱欣给出的说法则是,公司的主要工作是“教育”,让儿童在参演电视节目中得到锻炼,对孩子是好事。

  质疑

  “家长没想过孩子的需求会不会被尊重”

  “孩子并不明白什么是真人秀、什么是表演,只会觉得大人是逼她做不想做的事。”身处教育领域工作的陈爱欣,对于孩子的感受颇为重视,经纪公司对于孩子的“迫切感”,让她最终选择放弃。

  然而并非每个家长都像陈爱欣般谨慎,同样的面试现场中,亦有许多孩子父母“入戏颇深”。

  “我觉得现场两类父母居多,一类是父母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明日之星,自己也涂脂抹粉、趾高气扬的。”另一类家长,在陈爱欣看来对于孩子也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他们拖家带口甚至爷爷奶奶一起上阵,还未通过面试,就会咨询孩子未来的飞机舱位等级,如何上保险乃至“请不请助理”。

  “我觉得这些家长是想保护孩子,但还是有很强的功利心,没想过孩子的需求会不会被尊重,这样的筛选和表演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是不是合适。”在陈爱欣看来,虽然电视真人秀中,孩子们往往阳光快乐,也能一一克服节目设置的各种困难,但其背后艰辛的一面,却鲜少被人提及:“其实你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连一个孩子吃饭的镜头,周围都围着一圈摄像机;观众看到的几个镜头,小朋友可能拍摄了一整天,到时候孩子感受到不舒服,家长往往又会顾全大局,让孩子坚持坚持。我不觉得对孩子有多大益处。”

  对话

  不要让孩子错过童年的成长任务

  北京晚报:儿童参与真人秀,有可能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韩海英(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精神心理医生):这个还是要看父母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和目的,让孩子参加这样的节目。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表演欲,就想让孩子试一试,或者是体验一下,孩子的内心是愿意的,那么影响可能会是正性的。如果家长的目的就有功利性,这种动机可能会忽略到孩子本身的需要。

  真人秀中,虽然镜头呈现的是一个自然的场景,但实际上这些场景是设置出来的,会刻意设置一些让孩子害怕的场景。在这种人为设置的环境下,孩子有可能出现恐惧的情况,有些家长说,孩子当时害怕,到第二天就没事了,实际上,孩子感受到的恐惧印象往往是非常深的,这些恐惧会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此外,家长带着孩子出镜,要考虑到真人秀和之后带来的光环,跟他实际的童年生活、真实生活是否差距太大了。如果常年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真人秀中,孩子内心中的真实世界会产生扭曲。他也许认为那个真人秀或者选秀的环境,就是真实的世界。越小的孩子,越要关注这一点。

  北京晚报:有些孩子确实天性喜爱表演,有在其他人面前表现的欲望和天赋,家长应该如何去引导?

  韩海英:我们古代有“伤仲永”的例子,爸爸因为孩子有这方面的才华,就带着孩子到处去表现。表现的时候,确实是受到大家的掌声,但是孩子可能错过了他所处年龄阶段,需要发展的东西,所以说家长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是有他自己的成长任务的。如果内心人格的成长任务没有完成,等到青春期或者成年人后,孩子就可能会比较混乱,也许会成为需要通过博人眼球、掌声才能得到快乐的人,那么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不快乐的。

  有的家长说你看我孩子幼儿园可好了,可到上一年级,在学校环境里面就不行了,怎么回事,觉得是学校环境不好,他没有意识到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有一些问题。有的家长说我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才有问题,不愿意学习,以前可乖了,但是实际上孩子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了问题,家长不知道。

  所以说即便孩子很愿意表演,过多投入到表演的环境里面,还是会对孩子内心人格的架构有影响。

  儿童真人秀应考虑伦理问题

  北京晚报:有些父母带领孩子参与真人秀或者选秀节目,是为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韩海英:锻炼孩子的公众表现或者公众表演是有等级的,那出现在镜头前,就是比较高的等级。如果孩子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不太愿意说话,见陌生人脸红这样的孩子,直接将他置于这个等级,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说,如果家长的初衷是为了锻炼孩子,应该从现实的场景里面,去帮助孩子,比如说见到老师不敢说话,家长先要主动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考虑孩子本身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

  北京晚报: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不是参与儿童真人秀,而是去观看真人秀,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该怎么样向孩子解释其中的情节?

  韩海英:父母带孩子看这种节目的时候,要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个节目,不要把真人秀中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孩子进行联系,尤其是进行对比。有的父母看着看着,会和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怎么样”,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经常出现,比如“你看邻居家孩子如何如何”,这种比较对孩子内心伤害还是比较大的。

  北京晚报:您认为儿童真人秀是否需要有心理方面的专家介入,或者在节目制作前进行伦理审查?

  韩海英:我认为儿童真人秀,需要我们在把关上更加严格一些,考虑的面多一些。毕竟孩子他之所以来这个节目,并不是说自己能够做得了主,而是被父母带过来的。当现在参与真人秀的孩子们成年后,是否会受到“秀”的影响,这是个值得跟踪和探讨的问题。由于参与真人秀的孩子,还很少到达青春期或成人阶段,因此许多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还没有表现出来。

  我看到美国有一个儿童真人秀节目,在野外,就被质疑存在对孩子虐待的伦理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还是考虑得比较少。但是伦理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真人秀拍摄机构乃至是父母,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与此同时,我认为真人秀的录制现场,配备心理专家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说孩子感受到恐怖的场景,创伤需要及时给孩子抚平。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