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们提出这样的理论,儿时的爱抚为成人后亲密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抚摸和拥抱孩子是在向他们传达,我们对他们有着怎样的感觉。
当父母和照料者表达爱和欣喜时,婴儿就知道他们是被爱着的。反过来说,如果成人是害怕的、迟疑的和不舒服的,婴儿似乎能感觉到他们不太好。这些早年的有关感觉和身体的信息或许会持续我们终生。
培育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是成人的心理健康(包括性健康)的一个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从出生到 2 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基本信任 VS 基本不信任”的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学说,儿童从出生到18 个月之间,会了解到他们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他们是否可以信任别人和身边的世界。如果他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发展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希冀的感觉。埃里克森写道,喂养方式是婴儿解答某些问题的主要方式,比如“当我饿了的时候,我可以相信他们就会来喂我吗?”
其他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爱抚和搂抱孩子与喂养他们一样重要。当我哭的时候,我会被抱起来吗?你能向我表示出爱我吗?你回应婴儿需要的方式,正在告诉他们,我是被爱着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可以预期的、安全的地方。这些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使他们相信,当我需要帮助和支持时,我就能得到它们。通过触摸,婴儿了解他们的世界和身体。实际上,在一些极端个案中,不被触摸的宝宝可能会发展一种叫作“发育停滞”的疾病,也可能会死去。他们实际上在日渐枯萎:他们不吃,不吸收营养,逐渐离开这个世界。(当然,不是所有“发育停滞”都与缺乏触摸有关,有的宝宝真的不能攫取营养。如果你想对此了解更多,请找小儿科医生咨询。)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两名研究者用恒河猴做了一个知名实验。
在猴子出生时,研究者就把它们与母亲分开,并为小猴子提供了用金属丝编制的猴妈妈的“代替品”,供它们拥抱。其中有些“母猴”纯粹是金属丝框架,另一些“母猴”则披上了柔软的纺织品。小猴子们更喜欢粘在覆盖着柔软纺织的“猴妈妈”身上,而拒绝那个用纯金属丝编成的“猴妈妈”,就算在它上面挂着一瓶奶也不行。换句话说,猴娃们宁愿选择柔软的触摸也不愿选择不舒服的喂养。这些缺乏触摸的猴娃娃长大后成为麻烦的成年猴,它们更可能去咬或抓其他猴子;在性别上,这些雄性猴不接近雌性猴,而大部分这样的雌性猴也是不孕的。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些研究显示出,婴儿期缺乏触摸的经历会影响其成年后的性关系和亲密关系。
本文摘自《从尿布到约会》作者[美]黛布拉•W。哈夫纳 由青豆书坊授权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