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就是顾欣周年忌日,顾胜举说,妻子坚持要去北京祭奠孩子,刚开始他不想去,一是考虑到经费问题,二是觉得孩子骨灰已经撒在各处了,没必要去北京祭奠。后来还是决定去一趟,主要是为了感谢一下当初帮助他们的好心人,看看顾欣的朋友、同学和同事,向他们表示谢意。也有人劝说过顾胜举,说老两口现在虽然年纪大不能再生育了,可以去领养一个。
顾胜举夫妇思虑再三,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说,现在50多岁,老大不小的,领养一个年龄大的孩子,没有从小带大,怕今后不熟,还是不能成为一家人;养个年龄小的孩子,自己年龄又大了,可能孩子还没长大,自己老两口已经不在了,这让孩子怎么办?加上老两口又没钱、住都没地方,还是不耽误别人孩子的一生了。
“现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走一步算一步吧。”电话那头,不时传来北风呼啸的声音,顾胜举站在台球室旁,声音有点发颤,可能是冷了,也可能是跟记者的聊天触动了他对孩子的思念。
顾欣好友潘磊:应有措施保障变故家庭基本生活
记者昨日联系了帮助顾欣将遗书发到网上的好友潘磊,潘磊如今在网站工作,从事跟顾欣过去一样的行业。他的工作很繁琐忙碌,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一点多。
顾欣病重期间,潘磊除了自己拼凑资助他1万多元外,还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募集社会援助,为顾欣募集到10多万元。但遗憾的是,顾欣还是离开了。临去之前,他委托潘磊在网上发了这封令所有人心酸的绝笔信。近一年来,潘磊也在履行自己对好友的承诺,跟顾欣的父母保持联系,经常打电话问候、节日也尽量抽空去探望,让两位老人依然能感到晚辈对他们的关怀。
回想起好友顾欣家庭的不幸遭遇,潘磊说,这根本上还是希望社会保障体系的尽快建立和完善,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顾欣父母下岗了,唯一的孩子也没了,就这样被抛入社会没人管,这对他们不公平。遭遇这样的变故,政府应该有防范和保障政策措施出台,不能让独生子女家庭因为遭遇这样的变故,而一下子跌入绝境。至少要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因为呼唤社会爱心救助只是特事特办,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得到社会热心人的援助的,有更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可能正默默承受这样的变故和打击,而在生存夹缝中煎熬。
独生子女家庭:呼吁建专门机构抚慰丧子家庭
顾胜举说,他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很多人关注,国内也有不少类似遭遇的人跟他联系,结果发现,如今因为独生子女病故、留下两位老人的困难家庭还真不少。目前经常跟他联系的,有一位是广西的,还有一个山西的家庭。他们也都是独生子女身患绝症病故,然后家庭背上外债,家庭都比较困难。几个家庭的老人经常通电话,互相慰籍,互相倾诉对孩子的思念之情。
“大家思念的形式不一样,我是一想起孩子就心酸。”顾胜举说,他和广西那家一样,只要提起孩子就心酸,所以尽量不去提这些,而是互相拉拉家常、关心一下彼此的身体和生活。平时夫妻俩白天忙的时候不察觉,但一到晚上睡觉时和早上起床前,脑子里稍微空闲起来,就会想起孩子的音容笑貌,尤其是有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甚至看到电视上的类似的情节,都会心有触动。
记者采访中得知,对于不少独生子女丧子家庭来说,经济上的负担还在其次,更大的打击是精神上的。惟一的孩子养这么大,突然说没就没了,父母遭受的心理重创难以言表,即使年轻父母还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但也无法忘怀曾经在眼前活蹦乱跳的第一个孩子;更不用说年纪大、条件不足的父母,这辈子就只能夫妻俩相互依靠终老。
因此,有独生子女丧子家庭提出,希望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政府的也好,民间组织也好,就像残联、妇联这样,专门针对独生子女丧子家庭的,来对丧子家庭做心理辅导,对家庭今后的人生路做指导等等。
据了解,由于难忘怀对孩子的思念,目前国内有的城市一些独生子女丧子家庭自发联合起来,各自组成团体,互相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精神上的慰籍,生活上的互助。比较知名的团体有“星星港”等。但由于不是专业人士来组建,都是丧子家庭的父母凭着意志和信念来发起和组织,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