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村接生婆的故事(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 16:22  温州都市报 

  迎接三代人

  吴钗到底接生了多少人,她自己没有详细统计过。“村里45岁以下的人,大多数是她接生的。”39岁的村委会主任黄世通这样告诉记者,他也是其中之一。他说北坑村现有1500多人,约有700多人是吴钗用双手迎接到这个世上的。

  “接生是个累活,也是个脏活。”吴钗一说起接生,就连连摇头。她生育了6个孩子,4个女儿2个儿子。2个儿子在河南务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团聚。

  当吴钗接生的小孩叫她“阿婆”的时候,吴钗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接生婆。吴钗没有进过专门的医疗卫生学校,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接受过区卫生院的培训,从那时开始,她才学会了新法接生,并有了专业的接生工具。吴钗能干、爱干,她通晓女人们生育方面的所有事情,所以,她一生都在为村里娃娃的出生而忙碌着。

  吴钗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接生40年,从未发生过意外。“村里一户钟姓人家,三代都是我接生的。”吴钗笑着说,钟姓人家的孙子,今年已经8岁了。“看着自己迎接的生命都长大成人,心里特高兴。”

  吴钗说,以前接生,一般主人家都是送一只鸡或者鸭表示感谢,并没有红包,10多年前开始有人包红包了,“一般是5块钱一个红包。”

  到了过大年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大人小孩,提着寿馍、鸡蛋、大肉条子来给大妈拜年。这时候,吴钗笑吟吟地收下拜礼,但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其实这些东西她并不独享。前面的人来,把礼放下了,她就随手把礼给了后来人。她给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拒绝。娃娃们来了,都要给她磕头,磕完头,都有一份礼。吴钗乐意给,娃娃也高兴拿。

  提倡上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卫生意识的提高,接生婆在城镇“失去了市场”。但在不少农村,婴儿出生仍然靠接生婆。在农村,外出分娩“不吉利”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同时,卫生院技术、设备不足及农村交通不便也是重要原因。但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凭经验接生,因接生婆处置不当而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黄世通说,近年随着少生优育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家中有孕妇的农民普遍对母亲和婴儿的安全格外关心;尤其是政府根据有关方面的要求,通过组织孕妇安全分娩培训班、建立健全农村妇幼保健机构、优化住院分娩服务措施,越来越多的农村怀孕妇女选择了住院分娩。“大家都住医院生孩子,接生婆自然也就不需要了。”吴钗说,接生要承担很大的压力。

  这不,吴钗自己6个孩子生小孩的时候,都是在医院生的,“还是在医院生保险。”吴钗吁了口气说,每次接生,犹如自己生一次孩子,身心俱疲。

  泰顺县卫生局医政科蔡科长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泰顺县除县医院外再没有第二家医疗机构能够承担接生任务,农民生孩子离了接生婆还真不行;如今,这个县有7个医疗卫生单位具备了接生能力,并达到了国家规范标准;全县总共36个乡镇,每个乡镇的卫生院有1~3名专职妇幼医生。这些,都为农村孕妇住院分娩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据《市卫生志》记载,1988年时,全市6233个村,有接生员2817名。市卫生局医政处朱处长说,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取消了农村“接生婆”的考核,禁止她们私自接生。目前温州山区农村有公共卫生协管员,会及时掌握村里孕妇的情况,并对她们作一些保育生产的知识讲座,告知预产期。她说,“我们组织当地有关部门举办各种形式的孕妇安全分娩讲座和培训班,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孕妇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孕妇住院分娩。这样能及时到医院住院待产,从而减少新生儿的死亡率。”目前温州的新生儿(流动人口除外)死亡率从去年的十万分之十二点四三,已降至今年的十万分之七点六二。(记者 王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