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生后4周为新生儿期。(小“弟弟”也能大器晚成)新生儿来到人间,即脱离母体单独置身到一个新的环境,一切靠自己去适应新的生活,但他们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很容易出现疾病。如何发现新生儿已患病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观察:
(1)体态主要是观察头面、躯干、四肢的外形。
①口角歪斜新生儿哭叫时两侧面部不对称,一侧口角歪斜,对侧鼻唇沟消失,眼裂不闭合,可能出生时因母亲骨盆挤压伤或医院用产钳伤了面部神经。如伤轻,几周后可自愈。
②唇裂和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面部畸形,可影响孩子吃奶和发音。唇裂可在生后3至6个月手术修复,腭裂应在2至3岁时手术修复。
②头大新生儿出生时头围超过36厘米,或头围大于身长的一半加10厘米,可认为是头大畸形,可能有先天性脑积水。
③头小出生时头围仅30厘米,或比胸围小。
⑤前囟门紧张正常时前囟门应低于颅骨的水平,并随脉搏跳动。若平卧时,囟门隆凸,则表示有颅内压力增高,可为颅内出血或化脓性脑膜炎。
⑥眼睑下垂新生儿出生后头几天,眼睛多是闭合,不睁开,几天后才睁开。若睁眼后发现单侧或双侧上眼皮不能上举者,称为先天性眼睑下垂。
⑦牙正常新生儿出生4至6个月开始出牙。若小儿在出生后不久在下颌处发现一两颗乳牙时,因牙根不稳,易脱落掉入气管,故应拔除。
⑧舌如出现有节律的吐舌动作,可能是颅内出血或脑水肿:正常时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很少,若分泌物增多,应疑为患先天性食管闭锁。
⑨喉鸣是一种在吸气时表现出来的喉头声,似鸡鸣,在俯卧位或抱起后消失,仰卧时增强。轻度时,对吃奶无妨碍,生后6个月左右消失。
⑩头部有难产史的小儿,出生后7至10天,头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肿块,随肌肉移动,可能是产伤引起的胸锁乳突肌血肿,头可向肿块一侧倾斜,而下颌及面部则转向无肿块的一侧,称为先天性斜颈。此病一旦发现,应立即治疗。在家里可用沙袋固定小儿头颈部,使头处于正中位,让光源来自肿块一侧,小儿头常转向光亮处;在肿块处进行按摩、推拿。久治不愈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腹部正常时腹部平坦、对称,随呼吸而起伏。出生4至10天脐带脱落。如脐眼有发红、粘液或脓性分泌物,为脐部炎症;若新生儿出生后24至48小时仍没有胎便排出,且伴有腹胀、呕吐、腹部膨胀,腹部皮肤发亮,应疑为有先天性巨结肠症;若新生儿脐部出现一圆形或卵圆形局限性肿块,在哭闹时突出,安静时回复,指压无痛,可能为脐疝。脐疝不要急于治疗,一般在2至3岁可以自愈。
下腰背部如见皮肤上有毛发丛生或有皮肤小凹,或有脊膜膨出,可能是先天性脊柱裂,应及时治疗。小儿尿床常与脊柱裂有关。
生殖器男婴出生时已可看到或触及睾丸,如一侧或两侧睾丸未降到阴囊,称为隐睾丸。新生儿期睾丸有自然下降的可能,故新生儿期不必治疗,若幼儿期仍未下降,应手术治疗。新生儿阴囊有大小不一,手电照之发亮,即患有鞘膜积液,若1岁后见张力增加,应手术治疗。有的小儿见阴茎上或下有裂口,称为尿道上裂或下裂,可于学龄前手术修补,不要误认为女性生殖器。
四肢较严重的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表现为前足内翻,前半足不能外展,形似马蹄,一经发现,应立即治疗。
(2)饮食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胃的上口肌肉松弛,上口肌肉容易发生痉挛,吃奶时容易吐奶。若出现持续性呕吐,腹胀,呕吐物带血或呈黄绿色,体重下降,应视为病态。
(3)大小便小儿出生后24小时至36小时内应有胎粪排出,如无排出时,应考虑有无肛门闭锁或肛门狭窄;若新生儿大便时啼哭,大便中含较多粘液、水分应警惕是由于致病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可以排尿,若超过2天不排尿,吃奶、饮水正常时,应去医院检查有无尿道梗阻或先天性肾不发育。正常小儿尿无异常气味,若有鼠尿臭味,应疑及小儿患先天性苯丙酮尿症。
(4)哭声新生儿可因饥饿、口渴、尿布湿或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而哭闹。若哭声无力或哭不出声;或触摸某部位哭声加剧;或哭声音调高尖、短促等均应考虑为病态。
(5)体温新生儿发热往往是多种因素感染的重要表现,需及时就医。在夏季若室温过高,而喂奶、喂水不足时,也会突发高热,叫“脱水热”。出生时低体重儿,患病时常不发热反而体温过低,医学称为“体温不升”,可表现为四肢发凉、拒食,一旦发现,应及时诊治。
(6)皮肤
①青紫多为缺氧引起,若伴呼吸困难应考虑是否患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畸形等。
②苍白面色苍白有可能是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常有面色发灰、不吃、不哭,体温不升等。
③黄疸正常新生儿可出现一过性生理性黄疸。若黄疸出现在出生24小时内,黄疸明显或黄疸一度消退后又重复出现,或大便色白而尿色深,伴有食欲不佳、抽搐、尖叫、发热等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④水肿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可有几天轻度凹陷性水肿。若水肿伴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发热、哭声加剧等应考虑为病态。婴儿在平日的一些表现,往往可发现一些患病的先兆,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
(1)大便干,羊屎状正常小儿的大便呈软条便,每天定时排出。若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大便呈小球状,或2至3天一次干大便者,多是肠内有热的现象,可多给菜泥、鲜梨汁、白萝卜水、鲜藕汁服用,以清热通便。若内热过久,小儿易患感冒发烧。
(2)食不好,卧不安如果小儿饮食过量,或吃了生冷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会引起小儿肚胀不舒服,往往还使小儿在睡眠中翻动不安、咬牙。
(3)鼻中青、腹中痛中医认为小儿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后,可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寒湿内生,腹胀腹痛。而腹内寒湿痛可使面部发青,小儿见于鼻梁两侧发青,父母要引起注意。
(4)舌苔白又厚,腹中积食多正常时小儿舌苔薄白清透,淡红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气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内有湿浊内停,胃有宿食不化,此时应服消食化滞的药物,如小儿化食丹、小儿百寿丹、消积丸等中药。
(5)手足心热,常有病痛正常小儿手心脚心温和柔润,不凉不热。若小儿手心脚心干热,往往是要发生疾病的征兆,注意小儿精神和饮食调整。
(6)口鼻干又红,肺胃热相逢若小儿口鼻干燥发热,口唇鼻孔干红,鼻中有黄涕,都是表明小儿肺、胃中有燥热,注意多饮水,避风寒,以免发生高热、咳嗽。
(7)要想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饥并不是要小儿饿肚子,寒不是要小儿受凉,而是指饮食要适量,不偏食,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增减衣服。否则吃得过饱,或出汗过多,都使小儿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