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中心,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好、学习好,认为这样就是样样都好。然而,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已经上升到10.78-15.16%,这组数据在提醒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心理专家呼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让每个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
-现状一:儿童心理健康不受重视
孩子每一步成长牵扯着每位家长的心,然而,许多家长发现,尽管自己操心受累地拉扯孩子长大,突然有一天竟然发现,自己离孩子越来越远,越来越不了解他们,甚至还遭到孩子的厌烦。“我们已经给他们够多的了,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还想怎样?”、“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越来越不听话”……家长们总是不断地抱怨。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的培养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是家长们大多对孩子的躯体发育、智力开发和文化、艺术等教育予以足够的关注,却往往忽略了那些潜在的儿童心理发育问题,致使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却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卫生问题。”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专家井丽娟分析,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有加重的趋势,这不仅困扰着孩子的父母及其整个家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与家长不注重儿童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现状二:儿童心理诊疗状况不乐观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是精神类疾病,而是儿童的心理发育偏出了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理发育特征,也就是说,这种儿童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相比,性格、脾气、情绪、行为、人格、注意力、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然而,目前人们对儿童心理的认识十分有限,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姚绍敏认为,目前儿童心理问题不断加重,与家长、老师关注儿童心理发展的意识淡薄有关。姚绍敏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孩子小亮(化名)性格比较内向,在学校上课时不听老师的话,事事与老师对着干,脾气暴躁,当老师发现口头教育不管用时,就对小亮进行了体罚。结果这件事被小亮的父母知道了,其父母将老师告上了法庭。打官司期间,小亮去做了精神鉴定,结果显示,小亮患上了狂躁症。得知这个结果后,小亮的父母和老师都目瞪口呆。在姚绍敏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这样的病例数不胜数。家长们往往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才会想到“试试看一下心理医生”。
同时,各种医疗机构所开设的心理门诊大多只关注成人心理疾病,专门针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治机构、心理辅导机构也不够健全,从而出现了有“病”无处医的情况。
-分析: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多
据统计,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平均每月接诊的儿童心理病例达40多个,姚绍敏介绍说,这与以前相比,数据还是有所提高的,这说明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姚绍敏发现,独生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最多。主要表现在一些生活优越、学习比较好的孩子身上,他们经受不了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关系出现问题等都会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平日在家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小学时,无法适应、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一时无法接受老师、同学对自己的“不关注”,从而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比如盲目追星、开好车就算成功的思想等等,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一定的误导。
-方法:心理健康须从小培养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需要从小培养,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维持和增进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以预防心理异常和身心疾病发生。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是身心发育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可塑性很强,但自我意识已经形成。